预见性护理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_高艳

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434020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肿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0.0%,护理满意度96.7%高于对照组7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肿瘤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

脑肿瘤临床治疗多需要采取手术方式,但由于手术制动时间长、血管壁损伤,术中使用大量的激素,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深静脉腔内凝结血液,导致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发生远端静脉高压、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2],若情况严重会诱发肺栓塞、脑栓塞等病症,因此,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肿瘤术患者60例,分组后给予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两组患者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肿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经CT和MRI确诊为脑肿瘤,并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术前已经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抽签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2.1±3.1)岁,研究组30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11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2.3±2.9)岁。入选患者分组后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和肢体护理,研究组实施预见性护理,(1)筛选高危患者。结合临床病例,总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如高血压、肥胖、下肢深静脉曲张等,筛选存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针对该类患者,重点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患者对该病症的认知和警惕性,并监测高危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实施血管多普勒检查[3]。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情况吧,包括皮肤温度、色泽以及有无肿胀等情况,及时发现处理。(2)下肢静脉输液保护。静脉输液血管选择上,尽量不要选择下肢静脉,若需要选择下肢静脉,则要避免同一部位反复输液的情况,尽早拔出下肢静脉穿刺管,尽量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3)锻炼。麻醉完全苏醒后,若患者表现正常,则每2h为患者翻身叩背1次,辅助患者做髋关节内收外展,膝关节和足背屈伸,运动量以患者适应为主,若患者昏迷,则对肢体被动护理,每2h做1次下肢按摩[4]。运动强度逐渐增加,加强下肢肌肉泵作用,促进下肢深静脉的血液循环。(4)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适当使用抗凝药物,用药前和用药期间要检测患者的出血倾向,血小板和凝血时间。

1.3观察级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下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肿胀情况,若局部压痛、皮肤暗红、温度升高、发生肿胀,以及Homans、Nevhof征、Luke’s征检查为阳性,则判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使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由患者本人填写,共16项,满分100分,满意>85分,一般满意61-84分,不满意<60分。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借助于SPSS19.0进行总汇处理,其中:①用率(%)来代表计数资料,行χ2检验,②用±s来代表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6例发生下肢神静脉血栓,研究组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4.403,P=0.044)。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脑肿瘤术是有创手术,在术后存在多种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如血管壁损伤,肿瘤释放促凝物质等,而且术中多采用全身麻醉方式,麻醉后减少了下肢血流量,降低红细胞变性,增加血液黏度,使血流速度减慢[5]。此外,全身麻醉插管采用头高脚低方式,手术制动时间长,更使下肢血流速减慢,因此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脑肿瘤患者术后的长时间卧床减少了下肢活动量,静脉失去肌肉泵作用,致使血液淤滞加重下肢静脉缺氧的情况,进而形成血栓。而静脉血栓的发生容易导致残疾或猝死,因此,寻找有效预防护理方式至关重要。

本文分组对比了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实施对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发现预见性护理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与常规护理比较存在差异。这是因为预见性护理实施前,根据病症高危因素判断病情发展趋势,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确定护理重点和采取方法,进而对病情进行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减轻了患者痛苦,因此,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脑肿瘤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有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慧. 脑肿瘤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2):245-246.

[2]梅永红,谢芬,付艳玲. 预见性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08):27-28.

[3]卢怀美,刘晓燕,赵强,王艳,王宁. 预见性护理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5):1701-1703.

[4]谢月鲜. 预见性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1):229-230.

[5]常波,谢达,林飞翔,张启豪. 预见性护理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7,15(04):448-449.

论文作者:高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7

标签:;  ;  ;  ;  ;  ;  ;  ;  

预见性护理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_高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