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论述了发达国家图书馆自动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我国图书馆如何迎接21世纪的新挑战。这三个阶段是:(1)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发展阶段;(2)图书馆在网上进行全球性、整体化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阶段;(3)数字化图书馆阶段。
关键词 图书馆自动化 电子文献 数字化图书馆
1 概述
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正朝着网络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借助于通讯网络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优势,正在使图书馆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电子化信息的检索与提供,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服务方式;还提出了“无墙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概念,并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这一切变化引起了国人的思考:中国图书馆自动化应朝什么方向前进,既吸收国外发展的经验,又根据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多快好省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的道路?
1996年,我们与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和文献信息学科的专家广泛交换了意见,认为发达国家的图书馆自动化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发展阶段。大约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发行MARCⅡ型的机读目录,并在北美得到广泛应用为标志,开创了书刊机读目录在世界上正式使用的新时期,使图书馆正式步入了自动化的阶段;第二阶段为图书馆在网上进行全球性、整体化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新阶段,有人称为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约发生在1985年左右。以CD-ROM光盘和局域网络开始在图书馆得到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人们开始可以在图书馆、办公室、实验室甚至家中访问图书馆的书目、单位局域网上的光盘数据库和大型文摘社及检索系统,使70年代出现的大型文献信息中心充分发挥了效益。特别是90年代Internet网的迅猛发展,将图书馆网上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推向了全球性服务的新阶段;第三阶段是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发展阶段,也称为数字化图书馆阶段。专家们分析,下世纪头15年将有一大批数字化图书馆出现,专家、学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将在电子世界中漫游,在本地图书馆以外寻找到“虚拟图书馆”中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
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割的,它们是犬牙交错、相互渗透,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作技术准备,随着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如第一阶段的机读目录(MARC),实质上是图书馆馆藏目录(或传统图书馆的卡片目录)的数字化,它们构成机读公共目录(OPAC)。它们也是第二阶段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进入数字化图书馆阶段中,一部分还没有被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料的重要补充,可以通过它们得到这些资料的索引、摘要等;在第二阶段中,出现了一些数字化图书馆的雏型,如在Internet网上的许多WWW服务器,已可提供文本、图形、声音、运动图像和多媒体资料查询。
1988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提出研究电子图书馆的“水星计划”(Mercury Project);1994年扩大为六个学校的新一轮数字化图书馆计划,对不同的载体数字化及其访问技术分别进行探索和研究;还有美国国会图书馆1990年开始进行的“美利坚记忆”(American Memory)的电子图书馆计划,都为研制数字化图书馆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的各种政策及措施上作了准备。当今已出现像“梵帝冈数字化图书馆”和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分馆丹皮尼斯(Tampines)数字化图书馆的实用模式。第二阶段中,对各种文献载体(包括印刷型全文、手稿、彩色图形、地图、缩微平片、卷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卷等)的数字化,大容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技术,各种文献载体的访问及传输技术等又作了大量的研究,为数字化图书馆技术走向实用化作了准备。
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的目的有三个:(1)让读者以最快速度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2)图书馆之间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3)提高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水平,把工作人员从繁重、重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要真正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只有到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阶段——数字化图书馆,才有可能使人们在文献资料的查找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2 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主要特征如下:
2.1 书刊机读目录的发行
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发行了LCMARC机读目录,1974年改称USMARC。70年代,北美已有几百个图书馆利用该机读目录进行自动化的编目作业,不但节省人们的重复劳动,而且提高了书目的编制质量。1972年国际图联“内容标识符工作组”推出了国际机读目录格式(UNIMARC),各国也相应推出本国的机读目录格式。如UKMARC(英国),JMARC(日本),CNMARC(中国)等等。
2.2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应用
基本的模块包括图书采购、图书编目、图书流通、期刊管理、书刊公共查询等。初步实现了让读者利用联机的办法查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又用非联机或联机的办法共享其它图书馆的有关原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图书馆工作的部分劳动力,使图书馆管理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对读者的服务质量。
2.3 出现一些图书馆计算机的协作网络和大型文摘社及其检索系统
1971年,OCLC(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的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正式运行,1977年易名为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Library Center),并成立了OCLC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联机服务中心。1974年出现了美国研究型图书馆信息网络—RLIN,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研究图书馆组成,并成立了研究图书馆联合会。以上两个系统都为各馆的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等迈出可喜的步伐。另外,一批文摘社和信息中心相继出现,如美国洛克希德火箭公司的DIALOG系统和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推出的MEDLINE医药信息检索系统,欧洲航天局推出的ESA系统和系统发展公司推出的ORBIT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对文献较深一步的加工作出贡献,让读者可以用联机方式得到许多会议录或杂志中的文章题名和摘要等,成为第二阶段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先导。在系统结构方面,除RLIN是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外,绝大多数是集中式的计算机管理方式,用户端则是终端或仿真终端。这是Internet出现前,文献情报网络的情况。但由于70年代还没有出现局域网络,致使它们的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2.4 区域性图书馆协作网络的出现
80年代以来,美国有许多地方组成了区域性的图书馆集团,几十个、上百个图书馆联合,在馆藏上形成一个地区特色,建立地区性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现地区性的资源共享。较早的有加州大学图书馆系统,后来发展为加州图书馆系统与服务合作组织(CLASS);美国新英格兰图书馆信息网(NELINET);英国伦敦与东南亚地区的图书馆协作网(LASER)等。目前非常著名的有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信息网(OhioLink),由于其功能较强,可以说他们已进入第二阶段,即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新阶段。这个系统是一个全球化、整体化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缩影。
3 全球性、整体化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新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
3.1 局域网络(LANs)在图书馆得到应用
1981年美国诺威尔(Novell)公司在世界上首先推出网络操作系统Netware,1982年有100多个公司使用该网络系统,1985年在美国有8万多个LANs系统在各地运行,1990年已发展到近50万个。同时,其他协议的局域网也应运而生,如PC/TCP的局域网等。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等一批大学图书馆都使用LANs技术进行信息管理以及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共享昂贵的外围设备,如大容量的磁盘和高速、高质量的打印机;共享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图书馆各个部位可让读者查联机目录和一些学科的信息数据库等;图书馆的LAN连接到校园网,再连接到地区网、全国性网络,甚至国际网络,开展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图书馆还利用LAN进行网上的联机编目、网上采购书刊,为读者提供联机的目录查询、网上馆际互借,传送电子出版物的索引、摘要,甚至全文数据库的某些文章或某个软件包等。
3.2 CD-ROM光盘数据库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
1984年11月,荷兰菲利浦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在COMDEX年会上,第一次展出他们的CD-ROM驱动器和光盘数据库,随后美国图书馆公司推出第一个商用产品Bibliofile,存有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刊机读目录数据。1986年3月,由Microsoft公司主办第一届CD-ROM技术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该公司推出“新草纸”(The New Papyrus)的参考工具书CD-ROM数据库。据不完全统计,至1995年底,全世界已有近万种CD-ROM光盘数据库,有各种参考工具书、辞典、百科全书、指南、索引、摘要、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甚至各种版本的《圣经》,供研究、教学和工业界、商业界使用,也应用于图书馆技术服务部门的采购、编目和存放计算机各种软件等。
当CD-ROM光盘由单机使用发展到光盘网络,它的作用就更为明显,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甚至在家里查找图书馆的光盘数据库。他们不再像使用联机检索那样需支付昂贵的检索费,读者几乎不受使用时间限制,随时多次使用。在校园网内或单位局域网内访问光盘数据库,已经成为图书馆在网上提供电子信息服务的重要生力军。
3.3 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也向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
70年代末,许多公司完成了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研制,完成了从单一子系统向集成系统的过渡。80年代中期,在数据结构方面,由文件系统转向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系统结构方面,集中式的数据库转向分布式网络结构,形成了客户/服务器的访问方式。在功能方面,除了要求与大型图书馆联机系统如OCLC、RLIN等有良好的接口外,还要求有API接口,连接一些CD-ROM光盘数据库,也能访问一些索引、摘要和全文数据库系统,能直接进行文献资料的传递服务等。如美国著名的INNOPAC系统就有专门连接参考文献索引、摘要和全文数据库的模块,也有连接CD-ROM光盘等的模块;又如美国的Carl图书馆管理系统,除了有连接外界图书馆的OPAC接口,还可以连接到拥有16000多种电子杂志全文数据库的Uncover系统,让读者很方便地利用该系统得到最新杂志目次内容的免费服务和所需文章的全文传递服务;连全世界最大的OCLC也推出First Search的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提供40多个索引和摘要数据库服务,有些数据库还能够提供全文传递服务。由此可见,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在90年代已成为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不可抗拒的潮流。
3.4 Internet的迅猛发展,把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推向全球化
Internet国际学术网不仅是现阶段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宝库,不仅有图书馆、信息中心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有政府部门、研究所、公司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涉及到科研、教育、商业、旅游、艺术等各个方面。专家们预计至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达到10亿个用户,使之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教学和科研人员将通过联机访问各种电子信息资源,在几百万个Gopher,WWW服务器上漫游。
目前通过Internet已可以查找到国内外1000多个图书馆的书目信息;可访问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情报数据库,如DIALOG,BRS,MEDLINE等;还可以访问许多免费的信息数据库,如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Gopher服务器,其中的GlobalElectronic Library目录,可提供美国和世界上有关图书馆自动化方面的最新消息;可访问世界上20多万个WWW服务器各单位的Home Page,可以获得大量带有多媒体的资料。如中国《神州学人》电子杂志就提供WWW方式的服务。还可以在网上举办图书馆的电子论坛,类似于Usenet News Group。
4 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数字化图书馆阶段
4.1 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各种文献载体将被数字化。包括各种印刷型文本(含古籍、善本)、地图、缩微资料、视听资料和动画片、电影片等。在数字化图书馆中,将以多媒体数据为主。
(2)大数据量的存储和管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计划将其1/3的馆藏,约500万册件的善本、珍本的资料数字化,大约104TB(1TB=10[3] GB=10[6]MB,即100万兆字节)。如何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技术是数字化图书馆的攻关课题之一。
(3)网络的通讯系统是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环境条件。这个环境包括一个单位的区域网络以及地区、国家、国际网络与通讯系统的建设。从宏观的数字化图书馆概念出发,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网络和通讯设施的整体化建设。
(4)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和参考咨询系统。必须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易学易懂,使用方便,当用户有问题时,可以进行联机的咨询服务。
4.2 数字化图书馆的优点
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是当前图书馆、情报界研究的热点,而且已成为Internet广大用户和信息产品公司研究的热点。它有三大优点:
(1)其资源可供网上千千万万用户共享,可远程访问,不必出远门,就可获得需要的珍贵资料,打破了原印刷型文献的局域性和局限性。
(2)比印刷型和缩微胶片型的文献资料更便于检索和查询。特别是已出现强大功能的检索引擎,不但能进行全文检索,还可以进行图像检索。
(3)对文献资料(如一些珍本、善本、古籍和历史文物等)能长期保存和保护。当前的光盘技术就是一个价廉物美的保护技术。
4.3 数字化图书馆的功能
(1)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字化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
(3)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更有效的文本数据库查询技术和多媒体资料的查询策略,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声音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形状、纹理在图像中的位置对图像进行查找。
(4)数字化资料的传送。多媒体网络为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一个资料的传输环境。今后的NII和GII就是最好的环境。可以说,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将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如用ATM、帧中继等。
(5)系统管理和版权保护。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 我国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
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大大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建设了各自的全国范围的学术性计算机网络,并构成全球性的Internet。教育科研人员在这一网络环境下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交流、资源共享和科学技术的合作及发展。这些国家的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机构,也紧跟潮流积极应用新信息技术,完善和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加强数据库建设,向数字化图书馆迈进。下面是迎接新挑战的对策:
5.1 我们要认真研究西方在“初级阶段”走过的道路,在国内已开发20多个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基础上,以90年代软件工程设计、Client/Server和Web技术等为新起点,研制出新一代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它们将有完善的规范档(Authority file),在OPAC有WebSearch的方式,有很好的API接口,能连接CD-ROM,连接一些索引、摘要、全文数据库等。并使研制软件产品商品化,有一批公司从事此工作,形成图书馆和情报方面的软件信息产业。
5.2 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若干个检索引擎(Search Engine),能在Internet网上进行自动搜索的软件(如Infoseek),能对全文和图像进行检索的软件,能检索声音、运动图像的软件等,加快我国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
5.3 建设一批有中国特色的数据库,为Internet上的用户作出贡献。特别要研制中国的大型索引和文摘数据库,如中国工程索引(China EngineeringIndex CE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hina Science Citation Index CSCI),中国社会科学索引(China Social Science Index CSSI),中国化学文摘(China Chemical Abstract CCA)等。生产一批对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用的各种专业数据库,特别是全文数据库,如各种专业的电子杂志全文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
5.4 加速数字化图书馆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利在下世纪初与国际接轨。虽然有些专家预言,印刷型文献在下世纪50~100年内仍为主要载体,并与数字化的文献并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两年电子出版物正以每年30%的速度迅猛增长。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和数字化图书馆的研究。近闻,国家教委有关司局正在组织数字化图书馆关键技术的攻关,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参加;文化部图书馆司也提出“数字化图书馆研究计划”,有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等参加;中国科学院等也有相应计划。它们都对其关键技术:各种载体数字化,大数据量的存储和管理,中文数据全文检索,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介质的检索技术研究,电子文献的版权保护技术等进行攻关。
我们认为,国内的图书情报界、计算机界、通讯界等多方面的专家应通力合作,适当分工,经常交流。我们与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在考虑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研究的“News Server”,请同仁一起在网上参加对关键技术的探讨。我们相信,经过我国专家们的努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一定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数字化图书馆技术的研究水平,让实用的数字化图书馆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