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中国持续增长的真正源泉_企业创新论文

技术创新:中国持续增长的真正来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中国论文,持续增长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竞争的基本性质已经改变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竞争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竞争格局已经不再是输赢的状态,也不是双赢的状态,竞争已经转变为发展,确切地说,竞争是为了发展。

带来竞争基本性质改变的关键因素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快速的技术变化。近10年技术所发生的变化已经不能被简单地认为只是变化而已,最具有神奇力量的是技术变化的速度——从前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产品或者产业,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从前需要界定产品的生命周期,现在则需要界定消亡的生命周期。

第二,快速的技术普及。不仅是技术本身快速变化,更可怕的是快速变化的技术以更快的速度迅速普及。因为技术的普及,人们的消费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新变化,价值观亦呈现出多元化取向。

第三,信息产业和通信业的戏剧性变化。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两个行业发生着戏剧性变化。当行业标准不断提升的时候,所有的商业模式、交往模式,甚至生活模式都发生着戏剧性变化,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开始变化;尤其是管理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习惯于用传统方式去管理的人,发现过去的经验带来极大的局限性。管理本身也发生戏剧性变化,管理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事情,而是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过程。

第四,知识重要性的增加。知识在今天的环境中不仅可以编码化,还可以成为能力本身。如果知识经济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至少表明在这个时代里,附加价值的根本来源是知识。

正是源于这四个方面的变化,我们确信变革的步伐永不停止而且正在加快,能够不断变革的企业才可能在竞争求得发展。

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传统工业的界限正在模糊。你已经不能说这一类企业是传统产业,那一类企业是新兴技术企业。沃尔玛把自己称为信息公司,是一个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销售创新的公司;阿里巴巴则声称自己是一个“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公司,传统的生意插上技术的翅膀,让阿里巴巴激情翱翔。

竞争基本性质的改变最为直接的改变,是传统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已经不能保证今后的成功。在全新的竞争格局下,企业必须基于全新的优势。新的成功因素包括弹性、速度、创新、整合,这四个概念所展示出来的正是能力的体现。正如乔·巴克所说的那样,对于未来而言,有三把钥匙——预测、创新和卓越。他进一步阐述这三把钥匙是展望未来、改变现状和创造优势,如此而言,竞争力=科技+知识+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比重太低

经济增长率=劳动投入的贡献+资本投入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而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提供的资料,1978~2002年中国经济平均年增长9.3%,其中资本积累贡献率为59%,劳动力总量扩张作用为9%,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为32%。

统计资料表明:1978~2002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年均增长11%,比经济增长速度高1.7个百分点;投资率平均为36%左右,在经济扩张期往往超过40%。高投资增长率和高投资率,源于居民收入增长和较高的储蓄倾向以及外资流入的增长。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底的210亿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86910.7亿元,年均增长28.5%。1979~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FDI )流入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3%,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658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0%左右。中国城乡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73740万人,年均增长2.5%。不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高于GDP和就业人员增长率, 而且固定资产投资率之高和快速攀升也是世界罕见的。1997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3.6%,2003年已升至42.9%。

可见,资本的快速积累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几乎看不到技术的作用。这样的增长是非常危险的。

技术创新是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

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提醒世人关注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在20世纪,美国GDP总量没有增加,但其价值却增长了20倍。的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实,当我们不断地投入资源以换取GDP增长时,发达国家却借助于创新的力量,获取了高额的附加值。衡量国家或地区优势的,已不再是土地、劳动力,而是工业技术的能力。

事实上,当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程度,已不再单纯以它拥有多少发明、发现为主要标准,而是以它的工业和工业技术能为世界提供多少可造福于人类的产品为基本准绳。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是其技术的贡献。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先占领了先进工业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把握了竞争取胜的主动权。

不容置疑,技术研究与创新是当今发达国家保持发展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确立自己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看到中国GDP快速增长的时候, 我们更需要关注到同样的事实:在贸易方面,中国外贸依存度70%以上;在资本方面,2004年外资依存度达7%,中国FDI占世界的8.7%;在技术方面,设备投资60%以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95%、轿车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及胶印设备70%靠进口,绝大部分基础软件和系统软件依赖进口;在资源方面,铁矿石全球海运增量中,中国占90%,石油自1993年以来进口。

这样一组数据表明我们过分依赖外资技术。相当多的企业过分相信,依赖外资就能获得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外资技术面前失去创新的信心,甚至不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因而失去了许多技术进步的机会。在许多企业的发展行为中,经常看到“越依赖能力越弱,能力越弱越依赖”的恶性循环。跨国公司采用价值链,奠定了其战略性超额收益的基础。

过度依赖,成了我们的软肋。

实现产业升级

迫切需要技术创新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没有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进行产业升级,从而也就无法保持增长的持续和健康。我们看看发达国家所选择的路向:美国、英国的产业升级是靠内生技术提升的;而日本、韩国是吸收外国成熟的先进技术,消化后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无论是内生技术还是吸引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关键在于最后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我们要承认,我们的发展有隐患,具体表现在:

●对中长期研发重视不足;

●企业研发经费不足,中小企业研发力不从心;

●企业技术创新观念淡薄;

●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研发机构缺乏有效整合。

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企业一直缺乏产生核心技术、积极赶超的理念与机制。没有合理的理念与机制,也可能有增长,但不会有优势。

例如,过分地重视生产、轻视研发,导致中国的国有企业生产能力强,但研发能力弱。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2005中国企业发展报告》,按照国际经验,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才会有竞争力。2005中国企业500强统计中,上报了2004 年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373家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05%。其中,只有28.4%、106家企业超过了2%的水平。2004年中国制造业中最大500家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90亿元,占这些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88%。这些比例表明,即使是中国最大企业的群体,研发投入水平多数也没有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照这样,恐怕连消化国外技术的能力也保持不住,更谈不上创造技术优势。

聚焦创新战略是关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无论从经济增长的内在价值上,还是产业升级的发展上,技术创新都是必然的选择,所以聚焦创新战略是关键。技术创新战略有三种公认的类型: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每一种创新战略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每一种创新战略也都有其缺点。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战略的优点是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可能控制多个技术领域,奠定自身的领导地位。因此,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会促进企业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以自主创新的技术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从而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但自主创新战略需要高投入、高风险。一项自主创新的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时候,都有一个市场沉默期。这个沉默期有多长,企业无法把握,需要等市场的反应。能否坚持住、度过这个没有任何产出的时期,是对企业极大的考验。也正因为如此,自主创新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投入。企业如果不能度过这个时期,那么自主创新带来的将不是效益,而是毁灭性影响。

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

模仿创新的特点就是模仿跟随性,其最大好处是能够规避风险。当自主创新的企业培育了成熟的市场和消费者之后,模仿创新的企业开始了自己的创新旅程。它们借鉴自主创新企业的经验,但是又能够创造出比自主创新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的产品,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投入不大,风险更小。

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市场地位变化常常富于戏剧性,很多率先创新的国家或者企业并没有成为现在市场的领袖,模仿创新的国家或者企业反倒取而代之。

合作创新

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全球技术竞争不断加剧,技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单个企业技术资源短缺,使得合作创新成为创新战略之一。

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要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在不同的合作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取得竞争优势;成功率高;能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有利于企业知识资产的积累。

表1 几种产品的市场沉默期

创新产品

市场沉默期(年) 创新产品 市场沉默期(年)

35毫米照相机

40 无酒精啤酒

6

圆珠笔 8

微波炉

20

信用卡 8

个人计算机

6

佐餐软饮料 10 电话应答机

15

干啤酒 9

磁带录像机

20

电子计算机 10 电视游戏机

13

图1模仿创新与(率先)自主创新产品成本—产量关系

资料来源:作者不详。

表2 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市场地位的变化

产品

率先创新者 现在市场的领袖

自动聚集照相机 美国

日本

笔记本电脑 美国

日本

半导体激光器

美国

日本

便携计算机 美国

日本

平面显示器 美国

日本

数字式手表 美国

日本

复印机 美国

日本/美国

电视机 美国

日本

磁带录像机 美国

日本

不管中国企业选择何种创新战略,寻求技术创新作为中国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是必然之路。我以达尔文的观点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能够存活下来的,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变化反应最快的。

标签:;  ;  ;  ;  

技术创新:中国持续增长的真正源泉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