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施工质量
前 言
后浇带施工技术已经应用在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该技术本质上讲是属于一项预防裂缝的施工工艺。经验与数据表明,不同的温度引起钢筋混凝土的收缩与膨胀,这种现象导致建筑出现一些裂缝。想要解决这种问题,首先应根据建筑的不同部位进行建筑分区,再选择不同的填充物进行填充,保证建筑物结构完整,也就是需要在结合物理原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保证建筑物质量。
1 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
后浇带施工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后浇沉降带技术。该技术多
用于解决沉降差问题,这一问题大多出现在高层主楼、低层裙楼中。(2)第二后浇收缩带技术。该技术用于钢筋混凝土产生收缩变形时。(3)后浇带温度带技术。该技术的目的是降低由于温度下降导致的不良影响 。后浇带施工除了具备变形缝功能之外,可能还具备其他不止一种功能,在施工过程中就应该选择一种主线功能,将其余功能作为辅助功能。在解决了相应的沉降、伸缩问题后,结合施工规范和实际施工内容合理使用后浇带,选择匹配的施工技术,最大限度的保证后浇带质量。
2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分析
2.1 降低温度收缩影响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的硬结过程中会存在收缩现象,遇热膨胀遇冷收缩。通常情况下,施工完成后前两个月最容易出现混凝土硬结收缩,主要是这时建筑物最易被温度影响。假设建筑物混凝土结块变形受限,建筑物结构内部出现了温度应力,轻者威胁建筑物内部安全,重者导致构件内部出现裂缝。后浇带技术施工过程能够预留出收缩缝隙,混凝土可以收缩,就不会出现收缩应力,有效避免温度变化对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
2.2 减少沉降差所带来的影响
如果是高层建筑主体连接低层裙楼的建筑施工,需结合诸多条件来确定使用哪种施工技术,需要考虑的条件包括:①地基持力层土质;②地基形式;③上层结构。观察结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不应使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情况。地基持力层厚度大,地基压缩性能良好,楼与楼高度存在较大差距,沉降量过大。②可以使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情况。土质良好,建筑基础为基岩和卵石层。建筑基础中应用的有桩基础。这些沉降变形量较小的情况,就可以通过应用后浇带技术进行主楼与裙楼的连接,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沉降差。
2.3 处理裙房结构问题以及基础设计问题
将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过程,主要可以解决建筑的裙房结构问题和建筑的基础设计问题。高度低于 22 层的高层建筑、裙房结构建筑、基础结构设计中已经实施了后浇带施工,但是在建筑施工地基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这项技术,由于建筑施工地基施工存在重力沉降影响,有必要采取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利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将地基分为两个部分,从而借助沉降量得出浇筑时间。施工前需要进行结构计算与强度核算,随后在连接整体时,计算结构体沉降的内部应力。
2.4 解决结构因温差形成的收缩裂缝
环境温度的变化导致建筑结构出现收缩或膨胀,对于在冬季完工的混凝土建筑结构,由于施工期温度低,完工后季节变化导致温度逐渐上升,建筑物内部会产生相应的温度应力和向外挤压力。一旦这两种力超出施工规定范围和建筑物可以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混凝土裂缝。为此应该在事前控制阶段就充分考虑到温度应力,一方面在施工中提前预留裂缝,一方面方便后浇带施工的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后浇带施工技术实施要点探析
3.1 施工温度的控制
施工温度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是较大的,同时也会对后浇带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控制施工温度也是后浇带施工中关键点。只有将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使后浇筑的部分与已经浇筑完的结构进行融合,进而形成更加坚固的整体结构。通常要将温度控制在10℃左右,这是最为适宜的。
3.2 后浇带保护
①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祛除水和杂质,无法彻底清除的也应该降低水或杂质的停留时间。②施工过程中于在后浇带缝的两侧以及两端进行挡水砖设置,并且应在后浇带内壁上涂抹防水砂浆。通过这些方式来避免施工对钢筋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施工垃圾的产生率,降低施工环境污染。
3.3 预设模版与混凝土浇筑
预设模版工作是前期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并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具体施工流程中,应特别注意在进行混凝土预设模板工作时,应保证模板是质地均匀、粗细一致的钢丝网格。在后浇带实际浇筑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模板侧面承受压力,进行混凝土振捣时避免过振,同时为避免水泥浆液大量流失,要合理布置模板与机械距离。
3.4 合理选择位置、材料
①位置选择。应选择在建筑物构件承受外力值最小处,避免选择在剪力、弯矩过大处,否则容易导致出现额外的构建压力。②材料选择。施工材料应选择收缩类型为无的“微膨混凝土”。
3.5 选择合理的时间以及断面形式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选择上,要求将断面设计成与混凝土结构一样形式的断面,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因为受力过于集中而出现结构的变形问题。浇筑施工的时间选择,一般要考虑的是在两侧结构混凝土浇筑两周或者到两个月后开始施工,在不同情况时,补浇筑时间也不同。在实际施工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沉降后浇带,需在上部主体结构完成后,再进行封闭。在此类工程中,裙房施工量比较小,若是裙房比高层先行施工完成,高层主体的沉降量也会比裙房大,需要待高层建筑的主体沉降基本完成以后,再进行后浇带的封闭施工。
3.6 宽度以及间距的设置
后浇带施工技术常用于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中,因此在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时,要遵循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在保证建筑强度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通常后浇带预留的宽度一般要控制在700mm至1000mm之间,但是在实际施工时,可以依据施工现场的温度以及混凝土强度进行微调。现阶段,最为常见的预留宽度是800mm、1000mm、1200mm三种。而预留后浇带之间的间距也应控制在30m至40m间,合理的预留宽度以及预留间距能够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应力,减少因混凝土结构形变而出现裂隙的概率。
结 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技术的改善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建筑结构一旦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建筑的保温防水性能,还会留下较多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安全性。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建设中,为解决混凝土结构裂缝,通常采取后浇带施工技术,并对其加以控制。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因沉降压力以及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混凝土结构变形,甚至开裂等问题,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同时保证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建筑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对提升建筑工程的价值是有极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刘文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解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09):127.
[2]杨春生.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02):204.
论文作者:许俊杰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施工技术论文; 混凝土论文; 温度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裂缝论文; 建筑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