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结构分析及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3)04-0039-03
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增加科技投入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从广义上讲,科技投入分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直接投入通常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最终表现在经费的投入上。除了直接经费投入以外,财政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间接地投向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R&D活动是科技活动中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部分,对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R&D活动的诸多支撑条件下,经费是R&D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科技投入总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科技投入条件下,有效地配置资源,建立合理、有效的科技投入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R&D经费是科技投入经费的核心部分,R&D经费的结构特征基本上也代表了科技经费的结构特征。因此国际上通常用R&D经费进行国际比较,本文也从R&D经费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R&D经费结构的划分及其我国的现状
R&D经费结构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结构划分。宏观结构体现R&D经费投入活动在国民经济收入与分配中的地位,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国际上通常以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作为R&D经费宏观结构的指标。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有两个指标描述R&D活动的投资规模:(1)R&D经费的绝对数GERD;(2)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数GERD/GDP。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差别较大,因此在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采用相对指标GERD/GDP进行对比,该指标说明了R&D支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份额及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另外,该指标也避免了通货膨胀、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微观结构反映了R&D系统内部的协调比例关系,从不同角度划分R&D经费有三种结构:(1)经费的来源结构;(2)R&D经费在使用部门中的分配结构;(3)R&D经费在R&D活动中的不同阶段中的分配结构。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公布的《200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见表1、2),2001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2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国国内R&D经费支出为1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投入比例为1:3.25:14.92。可见我国R&D经费近几年增长较快,但投入强度过低;企业在R&D活动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基础研究的比重偏低。
从表1、2中所示我国主要地区的科技经费投入情况看,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四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的绝对量及增长量都是较高的。观察2000年GERD/GDP指标发现,江苏、浙江及山东的GERD/GDP的值分别为0.85%、0.55%和0.61%,低于全国1.01%的平均水平。天津、安徽、福建、重庆和陕西虽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增长量都较高。如天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2.0%。而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仅有1.9%;陕西分别为20.1%和4.5%。这说明像天津、陕西这样具有较好科学研究基础的地区,由于经济活动欠活跃,致使科学研究活动不是很活跃,科技经费增长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科技人员的事业费与活动经费,用于研发的经费比例偏少。
我国各主要地区中除北京、四川和陕西的政府R&D经费支出比重超过50%以外,其余地区的政府R&D经费支出比例基本上在25%~37%之间,显示出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导地位逐渐形成。
表1 200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200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表2 2000年全国及部分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
二、科技投入结构的比较分析
影响R&D投资规模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例如,社会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普及程度、民族科技意识与传统等,但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则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则可看成是随机干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1年出版的《科学应用与发展》中把各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第一阶段、工业化第二阶段和工业化后阶段,并给出了主要划分标准。文献通过对多个国家的R&D投资规模研究,得出了R&D投资规模的一般统计规律,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GERD/GDP大致范围在0.7%~1.8%;工业化第二阶段GERD/GDP大致范围在1.5%~2.5%;工业化后阶段GERD/GDP大致范围在2.0%~3.0%。
表3 各国R&D经费情况(现价)
1.数据来源:OECD《主要科技指标》1999.1和中国台北《科学技术统计要览》1998。中国科技统计网(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
2.中国为2000年增长率,美国、德国、加拿大为1995~1998年平均增长率,其它国家为1995~1997年的平均增长率。
从表3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西方发达国家R&D经费的年增长率低于发展中国家,但其GERD/GDP的值都位于2.2%~3.0%之间(除了英国以外)。因此无论从R&D的绝对投入量还是R&D的相对量,我国用于R&D的经费都太少,尽管这些年R&D经费一直保持较高速的增长,但还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根据三个产业之间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科技投资的重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后期,正迈向第二阶段和R&D投资规模的国际统计规律,2001年我国GERD占GDP的百分比为1.1%,还是偏低的,综合分析我国国情,GERD/GDP控制在1.5~1.8%较为适宜。
R&D经费投入是多渠道的,政府和企业是主要的渠道。依据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比例的不同,我们将R&D经费的来源结构分为政府主体型(政府投入所占比例大于50%)、政府企业双主型(政府、企业的投资比例相当,均在45%~50%)和企业主体型(企业投入所占比例大于50%)。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R&D经费的来源结构都是企业主体型。如美国政府投入为64.3%(1997年)、德国为61.6%(1997年)、日本为74.8%(1998年)。然而一个国家的R&D经费的来源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结构,分析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他们的R&D经费来源结构都经历了政府主体型→政府企业双主型→企业主体型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从1997~2001年我国筹集的科技经费中企业资金的比例逐渐上升,从1997年的44.6%上升到2001年的56.32%,说明我国科技经费的来源结构已从政府投入主体型逐渐向政府企业双主型转变,企业在R&D活动中的地位逐渐上升,R&D经费来源结构基本上是沿着发达国家的演变轨迹在运行。
R&D活动一般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从R&D经费在R&D活动中的不同阶段的分配结构来看,阶段性表现出了基础研究成果转换成应用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转换成试验发展成果的过程。三个阶段经费的一个合理的分配结构是发挥R&D系统内在能量,提高R&D绩效的前提,能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研究得以协调发展,使科技创新活动保持持续发展。
美国R&D经费的分配结构近三十年来基本上稳定在1:1.6~1.7:4.8~5范围内。其余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法国的R&D经费的分配结构也与美国大致相同。而我国的分配结构为1:3.25:14.92(2001年),其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太低,显示出我国基础研究的薄弱。
三、结论
从科技投入的宏观结构角度来看,我国科技投入的总量不够。美国1960年GERD/GDP已达2.6%,韩国1998年GERD/GDP已达1.60%,新加坡1997年GERD/GDP已达1.47%。通过比较我国的1.1%是较低的,科技强国、增加科技投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综合分析我国国情,合理的GERD/GDP应在1.5~1.8%之间。从科技投入的微观结构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政府科技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应属合理,与各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政府科技投入占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较少,这与我国要加强原创性创新、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竞争力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大幅度地提高基础研究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