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四大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基于CNN、BBC、CCTV和NHK的分析_地震论文

比较研究四大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基于对CNN、BBC、CCTV与NHK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媒体论文,CNN论文,NHK论文,CCTV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破坏巨大、影响广泛,迅速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了地震发生国及三个利益相关国的四大国际性媒体作为考察对象。这四大媒体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日本放送协会(NHK)。本文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主要以视频报道为研究对象)与归纳思考,结合四家媒体的运作背景,对它们在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所呈现的共性与特点加以分析与比较,以期辨别东西方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呈现的不同内容与姿态,以及不同姿态背后的政治、文化影响因素。

一、四大媒体报道的共性

从报道进程组织来看,3月11日地震发生后,四大媒体都立即投入到对灾难本身的报道中,包括对灾难来临时刻的视频搜集与呈现、灾难伤亡人数与财产损失的数据核实、地震成因分析、地震过后的惨状展示等。

在灾难报道中,何时进行报道内容的转向,这里存在一个时机问题。地震发生后的前两天,四大媒体都集中力量突出“灾难本身”这一同质主题的报道。在相关报道渐达高峰后,接下来四大媒体的报道都转向了“四面开花”阶段,报道的内容与角度陡然丰富。这些报道中关注的内容大致有:核辐射危机,救援与恢复,损失与影响,死亡数据,各方力量反应,反思全球生态环境,日本国民的表现与人性展示,各国旅日公民的状态,各国民众为日祈祷,各领域人士的慈善援助,普及防震知识等。如果说对地震灾害本身的关注,多集中于地震来临时刻的那一点,那么这些“四面开花”的报道内容,则更多的是一个动态关注的过程。

在这些关注点中,持续报道核辐射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它已超出一国灾难的范畴,这也是本次报道中各国媒体有诸多共性的原因之一。

另外,四大媒体在组织报道时,都有特派记者赴灾区发回最新的体验报道,如BBC记者赴南三陆町港的报道,CCTV特派记者“日本灾区行”的连续报道。各媒体记者都不拘泥于一地一事,不死盯着一个信息源,而是灵活机动地观察形势,多方建立联系。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在场,这是彰显媒体公信力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世界大媒体必须第一时间完成这一“常态规定动作”。

二、四大媒体报道的不同与比较

1.量化比较CNN与BBC两大西方媒体的报道

(1)对CNN的量化分析。本部分通过在CNN主页以JAPAN EARTHQUAKE为关键词搜索,选取了从地震发生的3月11日至三个完整周结束的3月31日这21天中的视频新闻为样本,共有视频111条,其中30~31日这两天无样本。

需要说明的是,CNN和BBC网站的视频新闻虽不能穷尽两大媒体在此问题上的报道,但是两大媒体官方网站由于具有国际性,网站上展示的视频更多地体现了两大媒体希望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姿态,视频新闻无不经过精心挑选取舍,有助于我们辨析两大媒体报道背后的指导思想与目的指向。

本文根据样本新闻的内容,将这些新闻分为6个主题,分别是:灾难本身,各方政治力量反应,人性、家庭与社区,地震思考与环境经济影响,救援与灾后恢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NN样本按主题分类与时间接续统计,结果如下表——

样本中各主题类型的报道数量与比例如下图所示:

由前面的统计结果结合新闻内容,我们可作以下分析:

第一,样本中,CNN对于地震“灾难本身”的报道明显多于其他类别,而“人性、家庭与社区”,“地震思考与环境经济影响”,“救援与灾后恢复”三大类别的数量居中,对“各方政治力量反应”与地震对日本社会生活影响的关注最少。

第二,这里有两个明显下降的趋势:一是地震五日后,报道数量明显下降。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灾难本身”的报道比重渐小,关注“人性、家庭与社区”,“地震思考与环境经济影响”,“救援与灾后恢复”的新闻逐渐增多。

第三,地震发生的11日,除了一条政府表态与一条联合国反应这两条新闻外,剩余的21条新闻全都关注的是灾难本身。报道中对地震的聚焦特别突出了本次地震与日本之前发生的地震有何“不同之处”(即空前惨烈)。无论是地震当天的即时报道,还是后续的回顾报道,CNN更多地通过各阶层人士在回忆地震时那夸张的话语与动作,来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情况。

从12日开始,报道的关注点增多起来,13日的新闻更是含纳了所有的主题类目。这些报道点包括:核辐射、救援、人性、反思、各方声音、祈福、死亡数据、防震知识、地震对日本的影响等。

第四,CNN对于灾难本身的报道中,运用了不少iReport的视频,这些视频震撼地展示了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也被许多媒体转用。

另外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是CNN在震后一小时内发布的一条新闻在中国被广泛转载,转载标题为《CNN:日本地震或引发海啸,恐将波及多国沿海区》。CNN的这条新闻造成了震后我国的第一轮“海啸”恐慌,之后才是对核辐射的恐慌。

二是对日本地震的报道,使得CNN网站的访问量大幅攀升。据《纽约时报》报道,周五地震发生当天CNN的访问量达到了227.3万人次,这是CNN自发布2009年1月奥巴马就职典礼以来的最大访问量。周六晚间CNN吸引了平均215.1万人访问,其中90.8万人是新闻频道广告商最看重的25~54岁这个有强劲消费能力的群体。这两个数据较之以往都有大幅提升,幅度分别为269%和391%。而周日的数据是CNN自2005年9月4日报道卡特里娜飓风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①。

三是CNN快速报道反应机制。CNN在报道重大事件的时候,通过其长久以来锻炼成熟的协调机制,可以“全力以赴”地报道事件,甚至把全部新闻时段都用于某一事件的报道,连线多路记者与嘉宾,并行不悖地集中报道。

(2)对BBC的量化分析。对照本文对CNN报道的样本设定,我们在BBC主页,以JAPAN EARTHQUAKE为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从地震发生的3月11日,至三个完整周结束的3月31日,在这21天中,共有视频144条,其中27日、29日、30日这三天无样本。

本部分的量化统计依然基于分析CNN样本时设定的6个类目,结果如下表:

各主题类型的报道数量与比例如下图所示:

结合CNN与BCC样本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对两大媒体报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分析。

就相同点来说:一是从新闻主题的数量与比例来看,“灾难本身”主题的新闻占总体数量与比例最多,其次是“地震思考与环境经济影响”。两大媒体对“救援与灾后恢复”新闻关注的比例相当,而都对地震造成的日本“社会生活的影响”关注较少。

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媒体“报道总数”与“灾难本身”主题的新闻数量都一路呈下降趋势,其中“报道总数”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周左右(5~8天)时有数量上的明显下降。

三是同CNN一样,地震当天BBC对灾难本身的报道,也是更多地通过各种受灾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感受,以及纪录地震发生时各种场所惨状的视频来反映现实的。之后BBC同CNN一样,对地震的报道也开始脱离聚焦地震本身的束缚,报道的话题“多点开花”。

但从统计结果可知,BBC样本与CNN样本的差异点比相同点要多,而且覆盖范围更广。

一是从报道主题来看,BBC与CNN样本最大的不同在于,BBC更多地关注了“各方政治力量的反应”,较少把落脚点放在“人性、家庭与社区”,而CNN正好相反。此外,BBC样本比CNN样本更多地关注了“地震思考与环境经济影响”。

另外,除了比例有差别之外,从数量上看,BBC“各方政治力量反应”主题新闻比CNN多了12条(比CNN多2.4倍),“地震思考与环境经济影响”主题新闻比CNN多了22条(比CNN多1.22倍),“救援与灾后恢复”主题新闻比CNN多了10条(比CNN多了0.77倍)。BBC样本总数就比CNN的多,而多出的部分,基本都是由于前几个主题的新闻数量多而造成的。

二是BBC对核辐射问题的报道、对地震给日本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报道明显比CNN多。

三是与CNN相比,在地震发生的首日,BBC除了报道灾难本身的情况(BBC该日该主题的报道数量与CNN的相同,均为21条)和各方政治力量反应外,还比CNN更及时地跟进了对地震的成因、反思,以及核泄漏问题的报道。另外,BBC样本中还涉及数条对各国撤侨举动的报道,CNN样本中无此报道。

2.对CCTV与NHK两大东方媒体报道的思考

(1)央视报道中呈现的特点。本次央视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呈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是本次报道的初始阶段,央视多受制于日本电视媒体,播出的画面多由NHK提供。但央视很快便派出了几路记者前往日本,并迅速开启了“日本灾区行”等连续报道,这一及时反应值得肯定。不过由于种种条件所限,在日记者传回的画面有限,大量运用了电话连线的报道方式。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原因:美国与日本关系密切,在日本也有驻军,美国媒体相对更为关注日本灾难;且像CNN、BBC这样资金雄厚的美英大媒体,其海外驻点力量更为强大。

不过,较之于以往,如伊拉克战争报道,央视本次报道更少地直接切入境外媒体的直播信号配以同声传译,而是将收录的境外媒体画面重新写稿立意、整合编辑,从姿态上力求以央视独立的视角来观照事件。

二是央视报道中少有救援人员的画面,这与报道汶川地震时有很大反差。其原因既有政治因素的考量(舆论导向与我国立场是央视报道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则),也与画面提供者NHK对灾难救援报道做得并不“充分”有关。台湾媒体同仁同样反映日本媒体提供的救灾画面较少,新闻中出现的日本自卫队多是三三两两,难见搜救犬、生命探测器等救援工具,而在废墟中挨家挨户地问“有人在吗”,显得十分有礼貌。

(2)NHK对本国地震报道的操作。从3月11日地震发生后一直到3月18日,NHK综合频道始终全天24小时播放地震新闻。在此之后,综合频道也延长了每晚新闻板块的时间,随时关注最新情况。截至3月22日,NHK地震报道的总时长达254小时。在1995年发生阪神淡路大震灾的时候,NHK对该地震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相关报道,总计时长约为273小时。另外,针对无法看到电视报道的人们,NHK与Ustream、Yahoo、nikoniko等视频网站合作,截至3月22日,这些网站中地震相关报道的访问量已突破3200万人次。在NHK电视台的NHK On Line网站里,新添加了搜索部分县里避难人员的功能,该网站的访问量由此激增,达平时的3倍甚至5倍②。

作为全国性、国家级的媒体,NHK不可避免地被赋予维护稳定的政治职能。例如对于地震造成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日本官方一开始便反复强调核辐射当下对民众没有危险。支持政府的舆论多来自NHK的报道,该媒体通过主播解说、专家分析等方式,支持政府“核电站30公里以外地区安全”的论断。这也导致了质疑政府的媒体大肆批判NHK作为“御用媒体”正在掩盖危害真相,其聘用的专家是“御用专家”。

3.深入思考:政治与新闻的密切关联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CCTV还是NHK在积极报道地震的同时,不免体现出新闻与政治的紧密关联。其实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都不可避免地与政治关联,只是程度不同,讲政治的手法高明与否也不同,比如CNN与BBC等西方媒体善于将政治意图隐藏于所谓的“普世价值”中呈现。对于这次大地震中宣扬的某些人性层面的价值观,两大媒体也多归结为这种“普世价值”。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向来是为谋求西方霸权鸣锣开道的。

美国学者罗伯特·福特纳在《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一书中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看法佐证他本人的观点:“传播可以公开带有政治性质,也可以隐含有政治色彩,或者只是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但是,国际传播的政治因素是其本质固有的……”③

三、结语: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对灾难报道理念的影响

通过媒体监看与前文的量化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楚地发现,较之以CCTV和NHK为代表的东方媒体,CNN和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更加重视对灾难本身的报道,特别是对灾难残酷性的突显。

这一点可以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来理解。西方文明源流影响下的西方人心理更多地表现为感性和理性的分裂,往往走向极端,所以西方媒体在对待灾难报道时,下意识地强化对“灾难本身”残酷性的展示。而东方的媒体记者却习惯于“哀而不伤”,着眼点在反映灾难中的人的精神,用人的主观努力去消解事件的悲剧性质,实现一种“精神的乐的转换”。可以说东西方媒体对灾难报道理念的不同,也深深地打上了其文化差异的烙印。

注释:

①《日本大地震报道大幅提升CNN访问量》,见http://news.sina.com.cn/m/2011-03-17/172222133883.shtml。

②《日本大地震,NHK电视台报相关新闻总时达254小时》,见http://ent.qq.com/a/20110324/000325.htm。

③张森编著:《电视国际新闻编辑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第3~4页。

标签:;  ;  ;  ;  

日本地震四大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基于CNN、BBC、CCTV和NHK的分析_地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