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农村市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但商品的结构性过剩,买方市场上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和当前的经济形势,积极开发和拓展农村市场,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一、农村市场的前景分析
农村市场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我国有近13亿人口,农村为8.68亿,约占70%,这么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略微增长,汇集起来就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就会大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能不能顺利完成从落后经济到发达经济的转变,关键取决于农村市场所能提供的能量和容量。
1.农村市场容量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民对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需求的不断扩大,预示了农村市场容量和潜力的巨大性。据资料统计,人口占全国总数70%的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的40%左右,这一巨大的反差,足以表明向更高消费层次迈进的货币积累。因此,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从购买力来看,农村市场的容量和潜力都是巨大的。
2.城乡需求互补性强。农村的需求与城市相比正好慢一个节拍,城乡需求互补性强。同一种商品在城市滞销,在农村可能俏销;在城市过时了,在农村可能时兴。同时,农村市场地域辽阔,在不同地区的农民对生产生活用品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着千差万别。这些为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非对称性要求开拓农村市场。当代农民用于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享乐性、服务性消费,这几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在大多数农户中还是空白。据统计,1997年我国农村用于有消费级性质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其他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仅为3.9%、3.3%、9.2%和2.1%。这是目前农村消费层次低、消费水平低、消费质量低的集中表现。因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在农村市场中有广阔的空间。
二、制约农村市场拓展的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即期消费紧缩。自199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三年治理整理的结束和宏观经济的逐步升温,农民收入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经济又出现了萎缩,农民收入又再度出现回落。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160元,成为1994年以来的最低“点”。当前,制约农村市场的主要原因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过剩,市场物价持续走低,出现“卖难”;农副产品品种不良,品牌效应滞后;乡镇企业人员回流,农民进城劳务收入减少,使农村非农产业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因而使农民对未来增收预期不稳,出现了即期消费紧缩的倾向。
2.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市场体系建设滞后,难以有效地做到产需平衡衔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农产品的供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后,农业支持服务体系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流通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有:农商之间受部门和地方利益的驱使,缺乏协调衔接,不能准确及时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在农户和市场之间、农户和政府之间、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明显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以及欺行霸市、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流通的正常进行,损害了农民消费者的利益。
3.农村城镇化水平偏低,小城镇发展滞后,大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缺乏桥梁和纽带,消费环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由于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使农民有钱也不能花。而小城镇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是农村经济、文化、娱乐、服务和消费中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小城镇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在城乡商品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刺激农民生产、生活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农村市场发育,拉动农村经济具有特殊意义。
4.农民的现金收入下滑,削弱了购买力。1998年农民生活消费品支出的增加额只相当于1996年的17%,农民纯收入结构中实物收入比重过大,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比1996年下降了约6%,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生产投资能力不足。
三、启动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
第一,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农村购买力是农村市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农村购买力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治本之策。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农村一些原有的收入增长点的优势现在已经相对减弱,必须开辟新的增收门路。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途径,也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必由之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农民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要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目前主要农产品“卖难”的情况下,立足于发掘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特有的名、优、新产品,使之走出区域,进入市场,形成特色产业,具有深远意义。目前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名牌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为使自己的名、优、特、新产品走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就应当实施名牌战略,增加特色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附加值。有专家指出,国际经济运行的大趋势,正是以名牌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分割世界资源,拓展全球市场。因而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对于开拓农产品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目前,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制约了生产和收入。政府必须着力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载体和连结点。当前应该在深入落实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其驾驭市场的能力。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中建设支撑的服务体系,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中介服务。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一批集散性和辐射面广、商品容量大、服务功能全和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立法,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
第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小城镇是农村农业市场的主体部分,是城乡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据初步测算,小城镇每增加一人,可带进2万元的社会购买力。在未来的20年中,如果将农村人口的15%移入小城镇,无论对生产投资还是对生活消费,都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城镇建设可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又将带来交通和市场的繁荣,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领域。针对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因素,国家应该由财政投资建设小城镇的道路、供水等基础建设,同时应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如以小城镇自筹资金为主,国家扶持为辅,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进一步放宽政策,为小城镇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其重点应当落实在干部使用、户籍管理、非农产业政策上。
第四,加强金融信贷服务,促进农村消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激活农村市场难度很大,加强金融信贷服务,无疑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信贷资金应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开展小额扶贫信贷,支持农民脱贫致富。一是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温饱问题;二是利用信贷资金加大生产性消费支持,扶持农民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尤其是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2.启动农村耐用消费品信贷市场。消费信贷是许多国家用来刺激消费的有效方法之一。据专家预测,到2002年,当城市耐用品市场出现需求下滑时,新的消费趋势在农村需求很大,彩电约为1000万台,洗衣机约为6000万台,电冰箱约为4000万台,摩托车约为7000万辆。金融机构将信贷扩展到农村消费领域,必将有力地支持高档耐用品消费,激活农村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