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次真理问题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讨论会论文,真理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该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发起,于1995年4月19-25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讨论会对真理的本质、作用、发展规律以及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有没有“主观真理”? 有的论者认为,从真理的存在形态考察,既有客观真理存在,也有主观真理存在,主观真理是相对于客观真理而言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对于人来说具有其先在性,将这种规律、关系以“是什么”这样的事实判断揭示出来,观念地反映出来,这种以特定的理性形式反映、表达出来的真理便是主观真理。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客观真理存在的同时,应该也有理由承认主观真理的存在。有些学者则认为,真理的主观性不能用主观真理来替代,因为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主观真理”就是把真理看成是主观的,这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并且把依赖于主体意志的含义强加给了真理。还有的学者认为,既不应该提“客观真理”,也不应该提“主观真理”,应该提“真理属性说”,即统一的真理具有多方面属性,如客观性、主观性、全面性、具体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性等,其中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真理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二、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是真理? 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一种认识,它既然正确,那就是对象和认识一致,因此正确的感性认识理所当然地是真理。2、感性认识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构成真理,真理只能存在于理性认识之中。从内容方面说,感性认识仅仅停留在事物表面层次上,只能认识到具体的、现象性的东西;从形式方面说,感性认识提供不出概念、判断、推理这样的思维形式,感性认识只能产生印象,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得不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因而无法形成真理。3、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既然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或外部联系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就无真与假、正确与错误可言,因为真与假、正确与错误已经是理性的逻辑判定了。同时,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感性认识中总是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因此,提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的问题,本身就割裂了感性与理性的内在联系,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纯粹的理解。
三、真理发展规律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真理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的学者则把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相对照而存在,相符合而发展;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区别而存在,相联系而发展;真理和社会实践,相依赖而存在,相促进而发展,以及真理和人民群众,相依靠而存在,相作用而发展,确立为真理的基本规律。
还有的学者探讨了真理发展的动力系统,认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矛盾,是真理发展的内部动力,实践和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是真理发展的外部动力。三对矛盾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真理发展的动力系统。其中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矛盾,是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是真理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以实践为主导的实践和真理的矛盾,则是真理发展的最终动力。整个真理的发展过程是在许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
四、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性是真理的内在属性之一,真理本质上是符合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所谓“真理危机”实质上是“符合真理论”的危机,而上述统一则是摆脱这一危机的现实途径。另一种观点认为,真理与价值是人类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主客体之间的两种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体现在真理的是非性选择原则偏向于对象“物”的本身的内在规定,而价值的功利性评价原则,则倚重于主体“人”的客观需要;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认识和追求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追求价值则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自身追求的最高境界。还有的学者主张在重新审视实用主义哲学真理观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看待有用与真理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有用观,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五、如何转换真理问题研究的视角。 与会者一致认为,现在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进展不大,原因就在于缺乏新的视角。只有转换视角,才能抓住契机,把握时代精神,开辟真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关于如何转换视角,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不只是认识论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实践论问题。只有从认识论视角转向实践论视角,才能揭示真理的完满含义。2、从自然科学新发展方面探寻真理论的研究课题。这主要包括科学革命和真理过程、思维方式变革和真理发展,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与探寻真理的方法论三方面的内容。
(《哲学动态》1995年第7期)
标签:感性认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