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浪漫:对当代青年婚姻与爱情危机的考察_社会结构论文

遥远的浪漫:对当代青年婚姻与爱情危机的考察_社会结构论文

远去的浪漫——当代青年婚恋危机问题探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婚恋论文,当代论文,危机论文,青年论文,浪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浪漫在青年中维系着某种心理上的平衡,它使青年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青年走向美好人生的一大驱动力。

●浪漫的远去与青年“爱情是各种条件组合”不无关系。而新“包办婚姻”和失语家庭的出现更使浪漫雪上加霜。

●结构性流动与婚姻危机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突出,并成为婚姻危机的客观原因。

●边缘感情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它,合理地驾驭它。

●从婚姻的社会性出发,评判婚姻质量的标准是变化的,既是义务的,也是情感的。

●浪漫主义的爱情是婚姻质量的最主要标准,同时浪漫的婚恋是不断发展的。

一、追求浪漫:美好人生的一大驱动力

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纯洁爱情,富于幻想的创造渴望,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热爱等都属于浪漫的内容。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和富有浪漫色彩的生活情调,都是青年梦寐以求的,可以说,没有了追求真善美的浪漫意识,就不会有青年文化,浪漫属于青年,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在过去一段不短的时期里,浪漫情调在中国曾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遭到百般责难和压制。从80年代初期开始,浪漫才被视为青年的正当需求。一时间,从《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到《巴山夜雨》一大批浪漫主义的歌曲和富有浪漫气息的影片大受青年青睐,与此同时兴起的服饰革命、旅游热潮、艺术热、吉他热、足球热、健美热等都反映出青年对浪漫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不知是青年在一夜之间少年老成了,还是成人的目光在一夜之间变得温和了。在成年人看来,十分出格的青年浪漫行径已有所收敛,“过日子”的意识在青年中有所膨胀,服饰发式趋向于和谐沉稳,联欢联谊活动日渐稀少,油盐酱醋和家庭几大件的理想代替了诗人梦、作家梦、明星梦及郊外踏青野炊、高山流水等。就连征婚广告也无一例外地标出学历、经济收入、住房条件等;贯穿在爱情生活中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及山盟海誓等也不再占主导地位,代之以房子、票子、老子、车子等;对影视艺术的选择亦不再是“爱得死去活来”或春花秋月之类,而侧重于比较传统的伦理、礼仪及历史传记等。

浪漫如艳丽的色彩点缀着青年的生活,这一色彩的逐渐暗淡似乎于整个社会无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成人社会对青年因浪漫而干蠢事的担心也少了些,但问题在于,浪漫在青年中维系着某种心理上的平衡,它使青年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青年走向美好人生的一大驱动力,一旦失却了,将可能发生什么?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浪漫在某种意义上把青年引向了现实生活的光明面,部分地转移了青年对现实阴暗面的注意力,这对于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年是十分必要的一种遮掩。假如这种遮掩撤去了,美丽与丑恶暴露无遗,那么,这对思想教育工作又将意味着什么?同时浪漫也是青春期的生理需求。假如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浪漫之情调,青年会不会仍将寻寻觅觅,最终以寻求刺激或沉沦填补这层需求的空白处?

浪漫的远去与青年“爱情实各种条件组合”不无关系。而新“包办婚姻”和失语家庭的出现更使浪漫雪上加霜。

二、新“包办婚姻”:浪漫人生的有形羁绊

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已不再多见,而另一种“包办婚姻”似乎正愈演愈烈,这便是一些青年人的“自我包办”。他们往往首先想当然地“制定”出很高的择偶条件,有时几近苛刻,而后自己再拼命地“按图索骥”。因为过于理想化,到头来不免一脸疲惫、一身沉重。人在选择终身伴侣时,确实不该“凑合”、“将就”,这是对自己的情感负责;条件苛刻些,则表明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关注。

女人究竟找什么样的男人,那完全是她们自己的事,不过最近在上海,有几位女子的“择偶计划”还是引起了人们不安的关注:一个现年30岁的女子对将来配偶的要求一是年薪不低于50万;二是要有自备车。一位刚刚大专毕业的女青年则提出了“七要”:年龄要27岁以下;身高要1.78米以上;学历要大学本科以上;月收入要8000元以上;英语要好;住房要三室一厅;还要是外企高级职员。另一位中学女教师则提出了“七不要”:苏北籍人士不要;戴眼镜的不要;月薪3000元以下不要;和本人相差6岁不要;A型血的不要;天蝎座的不要;属鸡、牛、狗的不要。

如今,“男女平等”蔚然成风,而某些女性择偶时,为什么冥冥之中总在指望男人会给自己“撑面子”,指望男人给自己预备好一切享受的资本,指望嫁过去就吃好、穿好、玩好呢?说白了,这不正是自卑、依附心理的直接暴露吗?人们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难道你不想做“校长”、“教师”,而力争当“懒汉”、“懦妇”吗?在我看来,女人们在择偶开出高价的时候,人格上其实已在“大减价”了,上海的那位中学女教师,幸亏她是在挑对象,不是在挑学生。不过,我知道人的婚恋观,往往是他(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那么,这样的人又将如何扮演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呢?

人的天性总是向往自由的,可有人偏偏喜欢糟蹋自由,折腾自己,作贱自己,让自己难堪。据我了解,不少人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耽搁下来,怪谁呢?只怪他们自我包办,自绝了爱路!

三、失语家庭:浪漫人生的无形枷锁

今天的家庭即使是在谈话的时候,又能说些什么呢?有多少夫妇还能在月光下面走一走,说一些漫无边际的痴话呢?老人对孩子生日的祝贺,变成电视上或报纸上的几句早由别人拟好的吉祥文字;而孩子对老人的祝福,则常常被一些包装精美的礼品给取代了;妻子或丈夫也不会有对方的一封书信。多少年来,这可是有文字以来情人之间最动人的一种表达啊。

但今天,远隔千里万里,可能会有一个电话打来,随着“咔哒”的挂机声,所有的话语便从那条线中消失了。再不会有鸿雁传书的故事了,也不再有倚门望月的期待,许多年后,当然再也无法从箱底翻出一些令人激动的泛黄的信。

在这个物质霸权迅速统治我们的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家庭话语也迅速地被物质化了。当这一切刚刚来临时,我们曾经觉得那么新鲜,那么激动,仿佛打开了一只令人眼花缭乱的魔匣。可是,当他们一步步进逼并占领了我们的家庭之后,我们便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们剥夺了自己的话语权。一旦打开电视,那一整个晚上,一个家庭就会变成互不言语的几个陌生人。

一位先生,离婚后去了海外。多年来,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留在国内的儿子。在书信中、电话里,他一直不停地向儿子诉说着一个做父亲的最动人的话语。几年前,他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将儿子接了出去,儿子立即被那缤纷的世界给吸引住了,比他更快更彻底地融进了哪个世界。尽管他终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了,他慢慢地发现,他和儿子却失去了原来远隔重洋的那种交流。后来,儿子甚至不愿再用汉语和他说话。一次,儿子带了一帮朋友来家聚会,他去对儿子说点什么,儿子却小声地对他说:“爸爸,你能用英语和我讲话吗?”为了这事,他恼火了好一阵子。

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因失语而导致隔膜,因隔膜而导致破裂。我们享受着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成果,而家庭却在这舒适的享乐中渐渐荒芜;我们追求着永无止境的财富和权力,而家庭却慢慢冷却了诗意和温情。

四、结构流动:浪漫婚姻的适应性危机

浪漫的范围甚广,涉及自然与整个社会,这里我们仅就浪漫的范围设定在婚恋问题上来探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和体现家庭关系的婚姻关系出现了矛盾和冲突。结构性流动与婚姻危机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突出,并成为婚姻危机的客观原因。

结构性流动是社会流动中与社会结构变迁最为相关的、个人的“社会位置的移动”。当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时,都可能引起人们社会地位的流动。当人们从一个社会位置流动到另一个社会位置时,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婚姻。换言之,社会结构变化剧烈之时也是婚姻危机频繁发生之日。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我国离婚率较高的现象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结构性流动与婚姻危机的关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促成了个体的社会适应与婚姻模式的冲突

结构性流动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要求相当大。因为人们的社会流动总是趋向于向上流动——由较低社会层次向较高社会层次的流动。当结构性流动为人们创造充分的向上流动可能性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人们在极短时间内去适应环境,应对全新人际关系和工作状态,同时还要补充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相应的工作技能。因此,由流动产生了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客观要求,也形成了对个体的心理上、工作上和学习上的压力。而在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婚姻模式相对于个体社会流动来说是“静止”的。所谓婚姻模式是指夫妻间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不成文的婚内生活约定。比如,婚内经济支配权,家务劳动的分摊或分配,子代的抚养和教育方式的确定,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等等。婚姻模式是夫妻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产物。因此,这种模式一经形成,就会相对“静止”(长时期地固定下来),以保证婚咽生活的相对稳定性。婚姻也因此而趋于和睦与安定。而婚姻模式的这种“静止”往往是建立在夫妻双方职业角色、社会角色的相对稳定性上。社会流动时,将给“约定俗成”的婚姻模式造成冲击,从而引发冲突。当冲突不可调和时,婚姻危机的出现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2、流动使个体社会关系扩大造成对婚姻关系的疏离

在结构性流动中,个体的社会关系相应地扩大,人际关系也随之复杂化。为了迅速进入某个社会层次,人们有时不得不耗费许多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甚至闲暇时间去应付扩大了的社会关系。尽管目的是为尽快在新层次中谋得一席之地,但在客观上往往会造成对婚姻关系的疏离。这种疏离具体表现为家庭责任感的逐渐淡化。比如,不知不觉中减少与配偶(或与子代)的情感交流,减少与家人独处的时间,没有时间履行家长的职责,或没有时间承担原有的婚姻模式所确定的义务等等。这对婚姻来说就是潜在的危机信号。因为疏离逐渐阻碍了沟通,会增加彼此之间的隔阂,造成夫妻之间感情付出的不平衡。当疏离积聚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婚姻破裂。

社会关系的扩大,从客观上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人们从中获得了在模式化的婚姻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竞争获胜之后的社会肯定,实现自我人生目标后的社会成就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结构性流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满足。而事实上社会又给予事业成功者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选择余地,人的利益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驱动着人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在个人的社会流动上,并在潜意识中认为婚姻同样也是可以“流动”的,从而忽视了对婚姻的维护和滋养,最终导致婚姻危机的产生。

3、流动形成的个体新价值观、生活方式与原有婚姻价值观的冲突

由于结构性流动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出现的,而社会结构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由经济结构决定的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因此,结构性流动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事实上,转型期双轨制的经济模式就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当前社会经济的多元化趋向又决定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因此,社会流动直接导致的是人们对另一个社会层次的新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认识与获得,这种认识与获得必须在婚姻生活中表现出来,于无声处对婚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新人价值观、生活方式与婚姻原有的价值观的冲突,指的是当人们从一个社会位置移动到另一个社会位置时,人们必然会接收该社会层次所具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就与他婚姻中原有的价值观发生矛盾。确切地说是与人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发生了矛盾。比如。从公有制企业流动到私有制企业的人,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与公有制企业中人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其竞争意识、经济意识、市场观念、消费方式往往更具现代感。他对婚姻生活的要求也在变化和提高,而这一切又和他原有的价值观相悖离。当新价值观、生活方式与婚姻原有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平衡方式,这种冲突就会给婚姻造成一定的伤害,最终使婚姻陷入危机。(待续)

标签:;  ;  ;  ;  ;  ;  ;  

遥远的浪漫:对当代青年婚姻与爱情危机的考察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