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与“旧”比较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处理的几个关系_关系处理论文

从“新”与“旧”比较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处理的几个关系_关系处理论文

从“新”、“旧”比较看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中应论文,关系论文,高中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生物科技突飞猛进,面对浩如烟海的生物学知识,课程专家们根据我国实际,精心挑选了6个模块(3个必修、3个选修)。这些模块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实际,课程核心知识突出、结构严谨,新增了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本文拟通过比较高中生物新课标与旧教学大纲在对应部分内容上的增删和课程理念上的区别,提出新高中生物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表: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与旧教学大纲对应部分内容增删比较

必修1《分子与细胞》增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细胞的分子组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线粒体(实验)

细胞的结构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

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质的流动等;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植物的矿质营养;

细胞的代谢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旧大纲中是“细胞”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人与动物体内糖类的代谢;

“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人和动物体内脂肪的代谢;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 人和动物体内蛋白质的代谢;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细胞的增殖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细胞凋亡;

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实习:搜集有关干细胞研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搜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

从内容上看,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有如下主要特点:(1)课程核心知识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新增了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生物学的中心环节;(3)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如结合具体内容,安排了“方法介绍”“提出假说”“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小栏目予以指导,将建构模型的思想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4)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设计得更加科学、实用、灵活。除了内容标准的变化外,“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上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是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作为中心环节,重体验、重过程、重发展,引导创新与实践。为了完成新课程标准赋予的各项使命,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必修1与后续知识的关系

在新课程实施中,各校的教学计划不一定相同,但无论哪一种排课顺序,必修1总是最先学的,因为它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用36学时来学习这一核心内容足以说明其重要性(现行教材“细胞”部分仅用15学时)。而我们发现,其他后续模块都是在该模块基础上的延伸、提高、应用和拓展。例如,必修1中“细胞的增殖”就是必修2中“减数分裂和遗传基本规律”的基础;模块1中“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选修模块“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本质,而选修模块排在必修模块之后,这就意味着必修课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选修课程的开设前景、学生的兴趣,甚至他们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

2.讲授教学与探索教学的关系

探索式教学,在“探索未知、增添新知、追求真知”方面起到了“讲授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大力倡导探究学习,而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相对应的是教学方法上的变化。但就目前的条件而言,讲授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传授知识),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力的提高便无从谈起。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而不要一味追求“时髦”。

3.教与学的关系

今年6月中旬,笔者出省考查,听了课改实验区的1节公开课——“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这是一节成功处理教与学关系、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的示范课。在上课过程中,王老师先后给学生提出5条学习建议:(1)阅读课本及插图“骨髓干细胞分化示意图”,提出与细胞分化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2)完成“观察植物器官的切片”的实验(注意:实验目的、材料、玻片标本制作、交流、绘细胞简图);(3)阅读课文,思考“植物的组织块能发育成完整的新植物吗?”并讨论;(4)阅读课文及插图,讨论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全能性表达的关系;(5)在学习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知识的基础上,可提出新问题进一步探究,提出学习本章知识以来存在的疑问,完成自我检测。

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课堂气氛活泼、有序。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一方面,我们今天在课堂上教并不完全为了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形成终身受益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组织教学仍然非常重要,放任自流不等于自主学习,学生应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引导下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课堂活动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4.终结性的考试评价与多样性、形成性、发展性的综合评价的关系

终结性的考试评价是必要的,在促进学生学习上确实起到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病,如学生常常会为考试而学习,评价也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缺少全面性和客观性。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改变评价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随着新高中生物课程的实施,我校还将进一步完善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可由教师评,也可由学生自评、互评,如建立“学生实验技能成长记录本”,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和交流”以及必要的“进一步探究”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充分肯定其优点和进步,促进学生在原有对水平上的继续发展。改变以往评价只看卷面“分数”的倾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评价相结合的体系。

5.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关系

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枯燥的,而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新课程强调生物课程的实践性,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特点的学习策略并制订出相应的修习计划,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生物课程资源(结合各模块),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生物、用生物。在这一方面,我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就曾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对植物细胞进行脱壁处理,得到了原生质体(已有细胞知识的基础),为下一步进行植物细胞的融合提供条件;我校学生还开展了“利用本土生物综合治理水浮莲”的研究(结合“生态学”的学习),取得明显成效并荣获市创新大赛一等奖;接着,我们还将在“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探究提高温室栽培作物产量的措施”等新课题上继续摸索,为新旧课程接轨作准备。

标签:;  

从“新”与“旧”比较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处理的几个关系_关系处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