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思想渊源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渊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国内理论界从思想渊源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领域。现将有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设想、列宁晚期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有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内在逻辑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它实质上是马克思晚年对唯物史观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设想的延续和深入。也有论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持前一种观点的论者中有人认为,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发展设想的实质就在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并非一定要走西欧社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老路,它们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避免由资本主义发展所必然带来的灾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有论者指出,邓小平理论实质是对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际上是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实践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强调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对马克思晚年反对一般历史哲学,否认一切民族为达到共产主义都注定走同一条道路的基本思想的当代诠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必须要“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性成果”重要思想进行逻辑推论的必然结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的一种突破。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最初的立论根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
还有论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也包括对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论述。前者称西方社会主义或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后者则称东方社会主义或晚期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口”。
对上述观点持不同见解的论者则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划分为“晚期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和“早期的西方社会主义理论”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情况。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胜利后的历史实践只是从原则精神上证实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的论点,这个论点不能作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选择的具体的理论依据。也有论者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东方社会主义并无联系。“设想”的真实逻辑是:通过俄国革命引发欧洲革命,走共同胜利之路。所以,它仍属于世界革命的范畴,而不是什么“东方社会主义”新理论。20世纪历史的实际发展产生了东方社会主义,对这一道路和今天的改革,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予以总结,而不应靠曲解晚年马克思思想去打造新的“历史哲学的万能钥匙”。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渊源观点的论者还进一步阐述了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有论者认为,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是提出了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及其条件问题,列宁则主要是着眼于实践上如何实现跨越的问题。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一是体现在社会主义革命上,二是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上。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一国或几国胜利的理论。俄国率先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验证了马克思的在俄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尚不发达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这一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上,列宁探索了俄国如何实现跨越的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努力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
关于邓小平理论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则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先导。其具体内容,大体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利用市场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列宁思想的丰富与完善。有论者概括了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列宁的市场观: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利用商品市场关系,要将工农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商业基础之上,国有企业要按照商业原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发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无产阶级国家要学会经商,努力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和精明的批发商。二是提出了由实行排斥、否认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实行以计划为主导,以市场关系为基础,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三是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经济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列宁没有明确回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允许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者长期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对列宁的发展,就是破除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列宁的上述思想影响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形成,是重要的思想先导。
第二,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大工业,邓小平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列宁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多次强调把苏维埃共和国转到经济建设的新轨道。发展生产力,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列宁认为就是发展大工业,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
邓小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彻底引入社会主义实践,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着力从生产力方面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同上,第116页);“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上,第63页);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上,第372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上,第373页)。从以上论述来理解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列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列宁的合作制理论是对马克思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构想的创新与发展,对邓小平思考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探索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和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前的列宁,都曾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改造小农业应从生产领域入手,把小农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然后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公共大农业,并认为公有制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发展。但这种做法并不符合落后国家的国情。废除私有制,建立公共大农业并不难,但在经济条件不具备时,这样做反而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对于小生产,不能仅用严格的计划体制来管理,不能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化,而应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提高其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为未来向集体化经济过渡创造条件。因而,要给农业以一定的周转和经营自由,允许私人积累,通过市场和商业这个中间环节,采取建立合作社的方式,使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结合起来,劝导农民接受无产阶级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多层次、分阶段实现合作化的思想,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反映落后农业国家发展的内在规律。
依据列宁合作制理论的启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初步改革实际,邓小平指出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同上,第355页)可见,列宁的合作制理论给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邓小平在这些启示的基础上,又对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深化了这方面的认识。
第四,列宁大力提倡开展文化革命,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邓小平继承了列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升华了这一思想。列宁认为,生产力水平提高、归根到底要靠文化建设的加强。苏维埃国家若不努力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也不可能使之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文化建设,一是要正确对待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二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最重要途径。邓小平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和科学是发展的战略重点,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求我们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和失误与邓小平理论
有的研究者着重阐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果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的步骤问题。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指出要用大约50年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目标和步骤的提出,是邓小平重新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的思想基础。二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问题。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完成由阶级斗争到自然界斗争,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转变,是毛泽东探索中明确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毛泽东同意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及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并多次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强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认为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新革命,是对地球和自然界的革命,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0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提出和后来的反复强调,成为邓小平阐述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本质等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思想和实践先导。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社会主义是不分阶段的比较短暂的时期的观点,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先导。四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毛泽东反复强调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这种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这是邓小平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思想的理论基点。
有的研究者则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和经验准备。
一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有益经验,为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打破苏联传统模式,勇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和精神,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冲破长期“左”的禁锢奠定了思想基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试图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第二,毛泽东提出的“两个阶段”思想,对后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两个阶段”的思想,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也不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确分析基础之上,较多的是建立在对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阶段论的认识之上。但是,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提出前一阶段要经过一百年左右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过渡到后一阶段,对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第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完整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两对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很好地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命题及一系列改革理论政策,较好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问题。第四,毛泽东关于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必经阶段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失误教训的吸取和转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由闭关自守转到全面开放。
三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方法论原则的坚持和创新运用。具体体现在对独立自主的传承与发挥;对实事求是的承继与弘扬;对群众路线的恪守与完善;对矛盾学说的遵循与丰富。
有的研究者还不同程度地指出了邓小平理论是从破除和纠正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正确、不科学的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观点,既有继承、发展,还有纠正。
总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论是有益的经验成果,还是不正确的观念,都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思想先导和思想素材。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则是在毛泽东开始探索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1980年邓小平所指出的:“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
有的研究者还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从实践上看,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创造了历史发展的前提,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则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实践的合乎逻辑的继续;从理论上看,新民主主义理论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思想准备,邓小平理论则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邓小平理论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从邓小平借鉴、发挥、改造和超越传统文化中的具体思想来分析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有论者认为,(1)从文化的视野,尤其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冲突、融汇的广阔背景考察邓小平理论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阐释其间的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2)作为深层次的文化继承,邓小平理论的精神气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所表现的语境,无一不表现出真正的中国文化特征。“摸着石头过河”与“白猫、黑猫”之说本来就是中国民间大众俗语。邓小平著名的务实风格以及“实事求是”精神,与中国传统实学和经世致用精神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然表现出对于中国农业传统的历史延续性、过渡性的认真注意。“一国两制”的构想则体现了东方思维方式的包容性。而所有这些传统基因都被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加以化铁为金的重新把握,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效果已为广大中国人所实际感受。(3)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乳汁的同时,以伟大改革家的深邃眼光,注视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背景,进而以全新的现代意识和时代观念,对传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与传统因素密切联系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展开深刻的批判,动摇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传统文化的根。(4)邓小平理论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变革,越来越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愈益转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活力因子,刷新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面貌。
也有论者从邓小平理论学术品格、思维方式、思想内容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与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不可割裂的渊源关系,指出邓小平理论不尚抽象、玄虚之谈,是一种具有务实品格的“实践”理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用世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邓小平理论反对片面性和极端性,善于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事物,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执两用中”思想方法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重视顺应民意、重视致富于民、重视发展教育、重视选贤任能、重视祖国统一等思想,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富民思想、兴教励学主张、大一统思想合理内核的继承和弘扬。
还有论者从三方面探讨了邓小平理论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变革精神和经世致用的求是精神的一致性和承传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励精图治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而又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民族智慧一脉相承。
又有论者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和谐均衡、厚德载物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内容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有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做出了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传统的、以政治为中心的治国之道的改造;提出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对传统的单纯制度标准、政治标准的否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使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质的飞跃;制定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对传统的、封闭的社会发展观加以改造。
还有论者从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几方面系统阐释了邓小平理论与传统文化关系:(1)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或曰其哲学思想,包括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特色论”、“两点论”和“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学说、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等,充分反映了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展示了其民族特征。(2)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主要是通过观念更新来实现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崭新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浓重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变革,是对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思想和传统精神的大转换。邓小平还变革了传统经济理论中两个重大观念: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变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自然经济的思维定势,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忽视商品经济,人为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误区,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旧有框架的超越;二是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的否定。(3)邓小平理论中的政治思想,既有对传统政治观点的否定和批判,也有对其精华的继承和发展。系统改革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的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同时剔除了传统统一思想中的专制成分,主张实行高度的民主和自由;邓小平的民主与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总的说来,对邓小平理论思想渊源的研究,拓宽了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还需继续深入:既要进一步研究各种思想来源,又要进一步科学揭示这些思想来源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这些思想来源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做具体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毛泽东论文; 列宁论文; 时政论文; 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