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软件产业成功因素、现存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软件产业论文,启示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印度大力发展以计算机软件业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据世界银行对软件出口国家能力的评估报告,印度软件出口的规 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名列世界第一。据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的 统计,印度软件业近15年来一直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强劲增长。2003年度的出口已达1 25亿美元,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印度政府计划2010年使软件出口规模达到500亿美 元。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市场上,印度已占据18.5%的份额,成为 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学习借鉴印度软件业发展经验,对加快我国软件 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功因素
1.政府制定长远战略和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作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就制定了积极的软件产业政策,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 ·甘地就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大力扶持计算机和软件产 业。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 的长远战略,并于1991年6月在印度南部著名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 机软件园区。随后,又将软件园区由南向北推进,形成全国性软件技术网络。目前,印 度全国已建成18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注册公司超过7500家。
政府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首先,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印度产业 开发银行等,设立信息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软件开发等信息技术企业提供信贷支 持;其次,为软件公司进入国内外证券市场融资创造宽松环境,允许信息技术企业上市 集资。到2000年底,在印度国内上市的软件公司总市值已达610亿美元。目前已有20余 家软件公司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第三,大力吸引外资参与软 件产业。在很多产业仍需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允许外资100%投资控股软件技术园区的企 业。此外,政府还对印度软件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融资收购国外软件企业提供便利,放宽 了对位居前20名以内的软件出口企业融资额度和收购额度(政府规定为1亿美元)的限制 。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行为的连续性。印度软件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政府投 资,由于政府执行了一系列积极引进外资和鼓励国内软件企业发展的政策,使投资主体 不断增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印度大财团的加入,促使软件业坚实地走向第二阶段, 许多软件公司运用过去几年中全球展销和资本积累的经验,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印度 最大财团“塔塔集团”也抓住时机引进外资,在班加罗尔建立了软件基地。印度软件业 的高速发展吸引了美国“纳斯达克”的目光,纳斯达克交易所已专门在印度开设了代表 处,声称要在22年内让12家印度公司上市。
为鼓励海内外投资,印政府对进入高科技园区的本国公司和跨国公司实行优惠政策: 免除进出口计算机软件的双重赋税;放宽中小型企业引进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允许外商 控股75%~100%;全部产品用于出口的软件商可以免征所得税等。新近出台的政策还规 定,在软件园区注册的企业可享受10年免交所得税;进口软件设备免税和加速折旧;外 商向信息服务部门如互联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投资100%控股可获自动核准。
印政府决心在21世纪头10年实现软件超级大国目标,将信息技术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 展的驱动力,列入国家议事日程。为此,政府增设了信息技术部,成立了内阁信息委员 会,并制定了《信息技术法》。为了加大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印政府还建议,每 一个政府部门都要将2%~3%的预算,用于发展信息技术。此外,印度20多个邦政府也制 定了积极的信息技术产业政策。现在班加罗尔已成为世界十大硅谷之一,马德拉斯、海 得拉巴、孟买、浦那、新德里郊区等已成为印度重要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
由于政策优惠,加上印度软件公司和人才具有低成本、高效益、高质量、高可靠性和 快速供给等优势,吸引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如微软、英特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西门 子等大公司在印度先后建立了研制中心和生产基地。一些公司甚至将它们在全球一半以 上的软件研究和开发项目转移到印度进行。跨国公司的投资与开发,使印度的软件技术 能力迅速立足于信息时代的前沿。
2.大力开发人才资源,重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来,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为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印度在上 世纪50年代就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先后在全国办7所印度理工学院,培养了大 批科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管理人才。据印度官方的统计数字,全印度现有380所大学 和工程学院开设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12.6万名信息技术人才。另外,印度每年大学 毕业生为154万人,其中工科毕业生为16.7万人,理科毕业生为45.5万人,这些理工科 毕业生也是印度信息技术人才的庞大的后备军。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到2008年,印度大约需要400万名信息技术人才,其中软件技 术人员200万人。另外,海外人才市场对印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将达到100万人。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海内外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挑战,印度信息技术部制定了一项名为 “知识行动”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增加对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印度理工学院的投入, 并计划将全国43所地区性工程学院提升到印度理工学院的水平。其次,在全国所有邦设 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以印度理工学院为鉴,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第三, 大力鼓励民间办学。目前印度全国有私立理工学院1195所。第四,大力鼓励著名信息技 术业公司办学。如信息系统公司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信息系统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大学。 以开发教育软件为主的全国信息技术学院在印和其他50多个国家设立了3000多个培训中 心。
3.重视质量和项目管理
印度的电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虽然落后,但始终坚持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 质量标准进行高起点的软件开发。
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规定,凡拥有10名员工以上的软件公司必须达到ISO9001 标准认证。目前,印度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获得了ISO9001标准认证,是世界上软件公 司获此标准认证最多的国家。另外,在世界软件业中,美国梅隆·卡耐基大学软件工程 研究院颁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等级证书最具权威性,印度已有上百家计算机 软件公司获得了该研究院颁发的CMM5级证书,名列世界前茅。
由于具有严格的、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印度软件企业在项目管理上十分出色,特别 是对时间、质量、成本的控制能力大大领先世界水平。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全球软件 开发项目中只有16%能按合同计划完成,而印度10大软件公司的软件开发项目按合同完 成率高达96%以上,印第三大软件出口公司——维普罗技术公司的完成率达到了99.3%。 目前,印度软件企业以其广泛性及成熟的设计技术和实施能力而著称于世,在管理信息 与决策支持系统,银行、保险及财务应用,转移方法与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有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2003年度,印度软件企业接受 海外订货的总金额为23.3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9%。据美国的一家调查公司预测 ,到2007年,世界市场50%以上的软件订货都将被印度拿走。
4.语言和数字逻辑思维等先天优势
目前,主宰计算机世界的语言是英语,而大量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是能讲英语的人 。印约有5000万人(占印总人口的5%)能熟练运用英语,堪称世界讲英语大国。这些讲英 语的印度人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使印度人在迅速掌握软件生产技术、了解世界 市场行情、产品的研发和推销方面占了先机。其次,编写计算机软件程序需要较强的数 学逻辑思维能力,而印度人又恰好以这方面见长。因此,计算机软件便成了印度人最乐 于、最擅长从事的行业。
此外,印度软件产业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印度软件产品的体系构架清晰,功能完备 ,运行稳定,效果显著。目前软件业的发展早已走过编码英雄的年代,程序员已降格成 坐办公室的“蓝领”,印度软件公司的人员配置较好地适应了这一变化:公司里最大量 的是水平中等、服从管理、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指定任务的编程人员,所谓的“编码高手 ”不多;部门经理则大多是管理学或非软件专业的高学历者,一般不介入具体编程。这 种员工结构在实践中达到了成本低、效率高、内耗少的较佳状态,较适合目前软件产业 的发展水平和软件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大幅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 工待遇,并采用给员工配股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减少人才外流。近年来印IT人才外 流的比例已逐年下降。
二、现存问题
印度软件产业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和软件外包业务,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虽然印度 政府可以在国内通过种种手段大力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但软件的外部需求则不受其控 制。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减缓,印度软件产业的很多企业已结束高速发展的甜蜜 时光,年均增长率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近两年来对美、加的出口下滑势头明显。原计 划到2008年实现出口500亿美元的目标已推迟至2010年。
1.软件业发展严重依赖海外市场,海外市场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印软件产业的景气程 度
印度软件出口的最大市场是美国,约占总出口量的62%(其次是欧洲占24%、日本占4%, 其他地区占10%)。这种依赖发展模式会使整个印软件业在需求淡季陷入危机。目前,由 于美经济低迷,大量美企业不得不节省开支,包括软件预算。这样的市场行情,给印度 软件业的发展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2.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及其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薄弱
缺少自己的品牌、不掌握知识产权使印度软件产业失去了将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长期 以来,印度软件产业之所以获得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大量廉价的软件工程师为美国等 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做软件加工,然后出口。这种“软件出口”不是产品和知识产权的出 口,而是软件劳务出口。印度软件业的高速发展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急功近利的捷径,它 使印度软件产业失去了软件生产的控制权和对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这对印软件业未来 的良性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3.其他国家软件产业的竞争使印度软件产业失去相当部分市场
总体看,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模式比较适合其国情,因为印度经济不够发达,现代化、 城市化水平很低,其国内需求难以支撑其软件业的高速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国外需求; 而同一时期恰值美国经济连续多年强劲发展,对软件的需求旺盛,这就给了印度软件产 业高速发展的机会。而且在当时,印度软件产业自身也不具备自主开发产品去争夺国际 市场的能力,因而依靠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开展外包业务就成了最佳选择。不过,印度 软件产业的这种发展模式很容易被其它国家模仿,随着其他国家政府对软件业的重视, 印度软件产业的出口已开始受到东亚国家的挑战。实际上,印度在争夺国外订单时,已 经要与美临近的墨西哥、加拿大和欧洲的爱尔兰进行竞争。
4.软件外包模式是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双刃剑
软件外包虽是印度软件产业得以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给其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但同时也留下了致命伤。因为从事外包业务为主,印度软件产业长期以来都是在做低层 次的软件加工,几乎没有任何品牌优势,即使是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在国外仍然不为 人知;世人也很少听说有印制作的数据库、操作系统或是开发工具。当印度软件产业试 图开拓一些除软件外包以外的新业务时,不得不一切从头做起。印度软件产业过度依赖 海外市场和软件外包业务,不仅把品牌资源拱手让人,而且丧失了知识产权。
三、几点启示
中国和印度同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其中信息产业的 发展更是如此。受国力限制,在信息产业的硬件投资方面,尚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竞争的 实力,但软件产业投入少、见效快、成本低,易于追踪国际先进水平,有利于带动和促 进国内各产业的发展。以软件产业带动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既符合印度国情,同时也 符合中国国情。
1.中印软件产业相比较,中国存在较大差距
印度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软件业比其落后约5年。中国软件产业与印度的差距在于软件出 口微乎其微,没有抓住上世纪末大发展的国际机遇。印度软件业从业人数和企业规模大 于中国,其软件从业人员在英语水平、软件企业质量管理和开展国际业务等方面都占有 优势;中国软件企业在数量上虽超过印,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印度国家软件及服务公 司协会目前有约900个会员,大中型软件公司几乎都是该协会的会员,会员公司的年销 售收入占全印软件销售收入的95%。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拥有1.5万名雇员,分布于全球 50多个国家,年销售收入达6.5亿美元。
2.印度软件产业发展对我国的主要启示
(1)必须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规划和部署,从教育、科研 、基础设施、法制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多管齐下,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建立和不断完善包括软件产业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管理法规,规范软件产业的发 展,保护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3)为软件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软件企业 基本上都是从中小企业起家,缺乏强有力的资本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对软件开发企 业的融资提供一定的优惠。同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使软件生产企业能够得到足 够的资金支持;(4)为促进出口,可设立软件技术园区,为软件生产企业提供各种基础 设施服务,并为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和出口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3.印度软件业目前面临的问题给我软件业发展的警示
(1)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印 度单纯的“订单式软件外包”模式,存在着市场不稳定、利润随竞争加剧而大幅降低的 弱点,很难建立自主完整的产业链。因此,我国软件产业不能全盘照搬印度模式。目前 世界上软件产业的典型发展模式除“印度模式”外,还有:“美国模式”,即全面型, 既有技术又有市场;“爱尔兰模式”,以欧洲语言体系为背景,将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 软件在爱尔兰进行欧化后再进入欧洲市场,因此爱尔兰有欧洲软件市场“桥头堡”之称 ;“日本模式”,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软件市场,应该参照日本 模式,以国内市场为主,发展自己的应用软件,并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要 鼓励软件的出口与外包,并且通过外包,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 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路子,应选择的模式是日本模式加印度模式,目标是美国模式。
(2)必须建立完善的产业链。目前,我国软件产业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础性研究 机构与软件企业尚未建立良性的共生协作关系。主要表现在:我国多数软件企业规模小 、研发水平低,为了生存而忙于争夺订单,常常为完成订单而拿来国外成熟的核心技术 ,赶紧集成;而国家基础性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却得不到良好的应用和试验,被束之高 阁。正是这种产业链的缺失,导致我国的软件企业过分依赖国外公司,阻碍了软件企业 与我国基础性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软件产业链,基础 性软件研发机构应该定位在基础性、前瞻性环节上,市场应用性环节应交给软件企业。
(3)必须增强企业的研发动力。一方面要从微观上改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宏观上国家应在政策上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例如,可采取抵税政策,将 企业营业额的一部分抵一部分企业税,规定企业必须拿这部分钱单独或与高校及研究院 所合作研发。这样,一方面企业的研发领域和视野得到了拓宽,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准备 了技术后备力量,而软件产业链条也可因此逐渐连接起来。
本文系2003年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课题《政府支持研发活动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阶段 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