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学数学_数学论文

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学数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自主论文,中学数学论文,学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创设“自主、互动”的氛围

要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设计吸引学生互动的学习材料。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摆正教师的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说明进行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组织中首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和谐的态度面对学生。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过去教师常常是呈现一个又一个的实物和图形材料,逐步引导学生去观察,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概括意义。这样的教学事实上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教服务于学”的思想,我们这样展开教学: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并问学生:“关于这两个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说,①我知道这两个分数读作四分之一、四分之三;②我认识分数的分数线、分子、分母;③我知道这样的教学能找准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2.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

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有密切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材料。

例如“和(差)等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例题是:“某班有男生21人,女生19人,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有多少人?”我们在教学时先从调查本班男、女生人数出发(根据数据可作适当调整),如调查后得出“我们班男生28人,女生32人”。接着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根据班级男、女生人数,设计一个分小组活动的方案,并算出平均每组的人数。这样呈现例题既能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可以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二、提高“自主、互动”的教学效率

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和保证,从数学学习的角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封闭与单一的学习材料很难激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相反,开放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愿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异分母、异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教材的准备题是复习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例题是比较的大小,接着课本概括了比较的方法是: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通常要先通分,再比较它们的大小。为了使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探索性,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对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各自写出三个连续自然数,再从自己所写的自然数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真分数,并让学生思考:能组成几个真分数。接着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三个真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后,很快就从这三个真分数中找出了“两个同分线”“两个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出了它们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对分数想办法比较出大小。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学习材料来自于他们自己,又便于教师指导和点拨,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们是这样教学的:先要求学生同桌合作,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确定一个面,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来摆一摆,测量出这个面的面积,并记录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探索,教师发现学生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但部分小组没有用面积单位去摆满整个面,而是分别沿着长边和宽边测量得出了面积。也有许多小组提出:“我们所带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不够用,因为纸盒的面太大了。”教师就引导说:“你们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向其他组的同学请教。”这时教师又发现,有的小组把两组同学所带来的小正方形纸片合起来去测量,有的小组分别沿着长边和宽边去测量,还有的小组直接用直尺去测量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在此基础上,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教师就说:“在刚才测量中已解决了许多面的面积,还有一些面的面积没有测量出来,下面先来看看已测量好的面,它们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反馈中,许多学生已经悟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前面一些学生提出的不能测量的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3.力求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如前面所说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针对每位学生在独立探索后都有各自独特的比较方法,有的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有的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有的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小数进行比较;有的通过画图进行比较;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先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在评议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又要关注部分学生认识的不到位或解决问题方法的不简捷等情况。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设计“自主、互动”的训练材料

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情感的培养,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训练。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达到更佳的训练效果呢?

1.让学生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个性

个性是个体才具有的特征,它是客观存在的。从广义上理解,个性既代表一个人所具有一定意识的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不同,还体现了个体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正因如此,训练材料的设计也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他们有显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如一位教师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安排了这样的练习:请你任意选一个分数,并用图中的阴影表示出来。

不难看出,这样的练习形式和材料,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想表示哪个分数和怎样表示都可以由自己做主,尽管图中与一个分数相对应的圆圈的个数是确定的,但具体用哪几个圆圈表示是不确定的。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为后继学习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等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练习能让人体验成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数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提供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的材料。其中的策略之一就是设计和运用开放题。如“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练习:先让学生在分别写有92、49、73、68、25、54的6张卡片中,找出相减的差是"24"的两张卡片,当学生找出后,再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说:有一只粗心的小白兔,又拿来一张卡片,而且说,原来的六张卡片中有一张卡片上的数与它拿来的这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结果也是"24"。可它把卡片的背面朝上放着,你们猜一猜小白兔这张卡片的数应是多少呢?这一下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他们非常投入地猜想着。有许多学生马上认为这张卡片上的数是30。理由是刚才卡片上的"54"还没有用过。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他们又认为:这张卡片可能是“68、49、44、30、25、1”,理由是这些数分别与原来每张卡片上的数相减都有可能是"24"。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说:这粗心的小白兔又放上一张卡片,又是背面朝上,还说这两张背面朝上的卡片的两个数的差也是"24",那这两张卡片的数又是多少呢?这样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由此可见,设计的训练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巧妙的设计能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更好地发挥想象,达到更佳的效果。

标签:;  ;  

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学数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