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论文_赵云

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论文_赵云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心内科 江苏仪征 2114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门诊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对患者心理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门诊治疗的11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随机发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给予干预,而观察组在治疗期间采取心理疏导以及药物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情况。结果:在焦虑评分方面,观察组为(34.2±10.2)分,对照组为(39.8±13.7),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抑郁评分方面观察组为(32.5±9.6)分,对照组为(37.2±11.8)分,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体机能出现多方面的不协调,而在长期的治疗当中患者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负担,所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双重保障,对于改善患者心理负面情绪十分有帮助,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疏导;药物干预;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74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150-02

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也取得了进展,加上 重症监护病房(CCU)的建立,同时加强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能力,使得危重病人的死亡率降低成为可能。在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检测、新药物疗效观察和护理指导、介入性检查和介入性疗法的术前术后等方面的进步对提高医疗水平也有重大意义[1]。而对于心血管病患来说,长期的治疗中难免产生会影响患者心理情绪的因素。而现阶段心血管疾病和精神性疾病共病的情况十分多见,主要就是由于常见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基于此,本文就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做研究,旨在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112例心血管病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4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58岁,平均年龄为(66.8±4.3)岁,病程最短的2年,最长的10年,平均病程(6.2±2.3)年,其中心衰患者13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3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15例、高血压患者49例。将患者采取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其他干预措施,观察组采取心理疏导以及药物干预:心理疏导: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注意控制语速轻声细语仔细聆听,了解患者的诸多不适症状,并进行针对性解释,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与患者交谈时需要热情、耐心、细心,充分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了解患者的疾病,正确指导患者用药,防止因为药物引起的睡眠质量差。药物干预: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成人:每天2片:早晨及中午各1片;严重病例早晨的剂量可加至2片。每天最大用量为4片。老年患者:早晨服1片即可。维持量:每天1片,早晨口服。

1.3 观察指标

(1)根据焦虑量表(SAS)对患者进行焦虑状态的评定: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96~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2)汉密顿抑郁量表包含24项,重度抑郁:总分超过35分;轻中度抑郁:总分20~35分[2]。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焦虑评分方面,观察组为(34.2±10.2)分,对照组为(39.8±13.7),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抑郁评分方面观察组为(32.5±9.6)分,对照组为(37.2±11.8)分,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理因素干扰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类似,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改变,包括抑郁、焦虑等情绪产生后,其病死率会较之无心理障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高,精神心理问题会导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促发心律失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产生。据相关研究显示,抑郁焦虑患者的血小板凝集功能会增强,而心率变异性则会降低,从而引发心脏植物神经张力的改变[3]。所以,对此类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病的患者需采取有效方法干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焦虑和抑郁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取心理疏导以及药物干预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改善心理状态有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体机能出现多方面的不协调,而在长期的治疗当中患者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负担,在提倡双心医学的治疗模式的当下,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双重保障,对于改善患者心理负面情绪十分有帮助,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攀,牛文堂,常青等.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对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133-136.

[2]朱德兴,张宇璞,邹云新等.心理疏导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0):4-5.

[3]牛文堂,王攀,万康等.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对心肌桥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5):485-488.

论文作者:赵云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论文_赵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