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沧州 061113)
摘要:该文以黄骅港务公司堆料机的煤尘治理为研究课题,介绍港口机械上几种常用防尘抑尘措施的优缺点,详细剖析堆料机卸车作业中三个起尘点产生扬尘的原因、污染程度,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改造方案,对环保、安全性能提升有很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市场推广作用。
关键词:堆料机;煤尘;治理方法
1 背景
堆料机是一种大型现代化工业装卸设备,基于皮带机连续运输物料的特点,设计的有轨式快速卸料设备,具有生产能力大、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采矿行业、冶金行业、水电站建设工地、港口等。堆料机有行走机构、回转机构、俯仰机构、悬皮机构和尾车机构组成,通过整机行走、臂架俯仰和臂架回转相互配合,将卸车系统卸下的散料精准堆存到堆场垛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由以往的粗放型向节约型环保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加强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重要性。神华黄骅港务公司现有堆料机六台,其结构如图1所示,出力4000t/h,由三菱设计的。由于年代比较久远,设备设计之初对环保的要求不高,采用开放式设计,未充分考虑到扬尘治理和回收,导致现有堆料机在卸车作业中,多个环节出现煤尘撒漏问题。通过技术改造,解决提高除尘抑尘能力迫在眉睫。
2 港口设备常用的防尘抑尘措施
2.1 洒水除尘(湿式除尘)
利用煤炭的亲水性抑制煤尘扩散。在港口机械行走轨道旁布置长条型水槽,为单机提供水源,吸水泵对水槽中的水进行加压,将水吸入单机水箱中。当单机需要洒水时,洒水泵加压,通过过滤器过滤,经雾化性高的喷头合理布局,形成封闭的雾幕,罩住扬尘以此达到抑尘效果。该方法可应用于各种起尘严重场所,在堆取料机格栅、导料槽出口、堆料机臂架头部出煤口、皮带机各转接点等多处采用。其特点是造价不高,抑尘效果明显,但是在冬季的北方港口并不适用[2]。
2.2 密闭空间
利用半封闭、屏蔽或者隔离设施,将煤与外界隔离开,减小大气对流,抑制煤尘扩散。将转运过程中,因运动落差形成的煤尘,封闭在局部范围内,起到了防尘抑尘的作用。目前多应用于漏斗和导料槽等地方。
2.3 清扫器
将清扫器布置在头部滚筒处或者附近,利用弹簧的弹力对回程皮带施加恒定的压力,对附着在皮带表面的煤尘进行清理,再通过回煤溜槽落入漏斗。由于清扫器的清扫效果对位置要求比较高,现场安装和维护有一定的难度。
2.4 袋式除尘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风机产生的负压,通过合理布置的吸尘口,将含尘空气通过管道吸入除尘器,经布袋过滤将煤尘过滤掉。其特点是正常条件下效果较好,造价相对较低,但是布袋在环境潮湿的情况下会产生板结,影响除尘效果,且日常维护工作量较大。袋式除尘器因其机械结构复杂,并不适用于移动单机设备,常应用于皮带线沿线的各个转接塔[3]。
3 堆料机卸车作业中三个起尘点的起尘原因和改进方案
3.1 堆料机尾车漏斗处
3.1.1 起尘原因分析
原有堆料机采用开放式设计,尾车皮带下方无煤尘回收装置。如图1,从地面皮带运送过来的煤通过堆料机尾车机构时,在尾车头部滚筒处皮带清扫器的作用下,大部分的煤落入尾车漏斗,经过堆料机悬臂皮带机卸到堆场。但是因清扫器清扫效果受限,一部分湿粘煤附着在皮带表面,随着皮带越过清扫器,在托辊、改向滚筒的滚动摩擦、挤压和重力作用下,尾车回程皮带处造成大量煤泥洒落,严重影响机容机貌,污染周围环境。
现场考察,堆料机尾车回程皮带采用开放式设计,附着在回程皮带表面的煤尘自由撒漏,未能及时清理和回收。
漏斗的原始设计未考虑到清扫器的安装,抛料滚筒和托辊之间间距比较小,导致二道清扫器的安装受限,加上皮带运行中存在跳动,回程二道清扫器的清扫效果不佳。二道清扫器的位置比较低,检修和维护均不方便。另一方面,现场部分皮带上存在起皮、纵向撕裂等问题,清扫器胶块对皮带的加压压力不能太大,导致清扫能力有限。
3.1.2 清扫器安装位置改进
考虑到回程二道清扫器的清扫效果不佳,结合回程一道清扫器的安装经验,在头部滚筒处,再添加回程一道清扫器。利用模拟仿真和分析煤炭从抛料滚筒处抛出的运动轨迹,避免煤流冲击到清扫器,选择在滚筒九点钟和七点钟的位置,分别安装两个一道清扫器,清扫器的清煤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3.1.3 回程皮带附着煤尘的清理与回收
采用隔离和降低物料落差的方式限制和抑制煤尘扩散,弥补了堆料机尾车防尘溢尘能力不足的设计缺陷,对堆料机尾车进行了改造,发明了堆料机尾车接煤装置。附着在回程皮带的煤尘,由于重力作用和清扫器的作用,落入尾车接煤平台,并进行回收。尾车带煤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4]。
堆料机尾车接煤装置,设置在堆料机尾车下方,如图2,包含接煤板、收料斗、直溜筒、清煤平台、自动清煤装置和带翻板的分叉溜筒。接煤板为槽型,底边长度由回程段皮带决定,两侧有挡板,平行布置在尾车回程皮带下方,水平夹角约15°。收料斗设置在接煤板的下侧,收料斗与地面垂直布置。所述直溜筒设置在收料斗的正下方,与地面垂直安装。清煤平台安装在接煤板的一长边侧,采用角钢做骨架,铺设格栅板。自动清煤装置安装在接煤板上方,安装有喷头和电磁阀,实现对自动洒水清煤。带翻板的分叉溜筒布置在直溜筒的正下方。
接煤板包含底板、侧板、加强筋和连接件。底板和侧板满焊连接,加强筋布置在底板上,连接件采用角钢或者槽钢,一端与侧板焊接,一端焊接到尾车钢梁上。自动清煤装置包含洒水管路、洒水电磁阀和洒水喷头、洒水管路与洒水泵相连。洒水泵的启停和电磁阀的开闭可以在人机操作界面控制。带翻板的分叉溜筒包含2个分叉筒和1个可手动调节的翻板。翻板臂采用可擦写卡板固定。溜筒上方与直溜筒采用螺栓连接,方便拆装和维修。各分叉口出口处布置有防尘皮帘。一侧可为通往地面皮带,另一侧可为通往撒漏煤地面回收区,便于不同回收煤的分类处理。堆料机供水时,应将翻板打到地面皮带侧,自动清煤装置作业。堆料机停水后,应将翻板打到地面回收区侧。
为最大限度的提高回程平托对回程煤泥的清扫效果,回程平托采用螺旋清扫托辊。彻底清理掉输送带上的粘附物,保障并延长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改造方案附图:1、接煤板;2、收料斗;3、直溜筒;4、清煤平台;5、自动清煤装置;6、带翻板的分叉溜筒。
改造优点和积极效果:
1、采用隔离和降低物料落差的方式限制和抑制煤尘扩散,对撒漏物料回收处理,弥补了堆料机尾车防尘溢尘能力不足的设计缺陷,解决了尾车撒漏煤问题。
1、采用自动清煤装置,通过PLC程序控制,节省了人力物力;采用带翻板的分叉溜筒,便于不同回收煤的分类处理。
3.2 堆料机导料槽处
3.2.1 起尘原因分析
从尾车运送过来的煤,因运动惯性落入尾车漏斗,受重力作用落入导料槽内部。煤流从进入漏斗时带入了空气,使得漏斗内部形成一定的正压力。根据臂架回转角度变化,煤流在漏斗中多次换向和冲击,煤炭与空气相互作用,导料槽内部形成了大量煤尘,在导料槽出煤口伴随煤流散发出来。
受湿粘煤影响,漏斗局部堵塞后,煤流直接冲击臂架皮带,落料点不正,容易造成皮带跑偏,大量煤尘从导料槽两侧洒出。
当煤流出现峰值时,尾车漏斗下料速度比较慢,常常出现煤流从漏斗进口冒出,撒漏煤问题极其严重。
3.2.2 改进方案
在尾车漏斗进煤口加装防尘皮帘,根据煤流外形进行包裹处理,减少外界空气随着煤流带入。在导料槽出煤口加装防尘皮帘和洒水喷雾,减轻煤尘外溢的程度。导料槽加宽、衬板高度调低,对磨损严重的导料槽衬板更换,保证衬板下沿距离皮带的高度为5-7mm之间。采用聚氨酯材质的双层耐磨挡料皮子,提高耐磨性和封尘效果[5]。
粘煤容易粘黏在漏斗侧壁,使得漏斗斗容减小,煤流的通过截面积也随之减小。将漏斗打格部位替换成耐磨衬板,减少粘煤粘黏的几率。扩大漏斗斗容,将漏斗调料板向后调至最大,使得漏斗存煤量达到最大。
因煤流松散,煤流在漏斗内部经过多次变向后,煤流方向分散。漏斗内部加装收料板,对煤炭塑形,减轻对皮带的冲击,防止悬皮跑偏造成撒漏和皮带磨钢结构的问题发生。
3.3 堆料机臂架头部出煤口处
3.3.1 原因分析
臂架头部出煤口为开放式设计,出煤口距离煤垛高度大。煤流由于惯性和重力作用,从出煤口抛出。当外部空气流动剧烈时,煤流与空气相互作用,易造成起尘问题。
3.3.2 改进方案
臂架头部出煤口加装防尘皮帘,降低出煤口距离煤垛的高度。要求堆料作业时,出煤口距离煤垛高度不高于1米。出煤口四周加装洒水设施,形成水雾,将外界空气与煤流进行隔离,减少空气对流造成起尘。
4 堆料机煤尘治理的几点看法
堆料机煤尘治理方法的选择,应从现场工况、除尘效果、成本预算和管理难易程度等多方面着手。基于上述几种考虑,提出一下意见:
(1)洒水除尘是煤炭作业各环节中最佳的除尘方式。从除尘效果看,在堆料机尾车自动清煤装置的使用,还是在导料槽、臂架头部出煤口的洒水安装,抑尘除尘效果显著。但是,在北方港口,冬季无法使用。
(1)清扫器配合喷雾使用,对回程皮带带煤清扫效果显著,减少回程皮带撒漏煤。清扫器要根据现场位置合理安装,选择两个一道清扫器是比较实用的途径。
(1)螺旋清扫托辊配合接煤装置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清煤效果。尾车回程皮带新增接煤板减小高度落差、收集煤尘,对避免流程启动时回程带煤泥效果显著。
(1)转运点加装防尘皮帘,对抑制粉尘外溢效果显著。对导料槽两侧衬板和挡料皮子磨损情况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能有效防止导料槽两侧撒漏煤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家华.煤炭码头除尘方式的合理选取.港口装卸[J].2005年第5期,116-118
[2]孙志通.煤炭输出港口煤尘防治技术研究.企业导报[J].2013年第16期,181-182
[3]张维健.煤炭输出码头煤尘治理方法研究.港口装卸[J].2008年第1期,34-36
论文作者:黄文俊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煤尘论文; 漏斗论文; 皮带论文; 回程论文; 料机论文; 效果论文; 直溜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