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开放五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五十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扩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400多亿元, 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5.6%, 对外贸易总量跃居世界第十位。 截止199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2.47多万家, 合同吸收外资占世界第二,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外汇储备达1450亿美元,20年增长了830倍,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回顾既往, 我们将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一、三十年在曲折中前进
新中国成立,国家自主,民族独立,为我们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了前提。1949年6月, 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于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建国以后,我国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转入了正常的经济建设。在对外经济方面,在采取一系列独立自主政策措施的同时(如废除帝国主义特权,建立自己的海关,实行保护性关税,没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出口企业,实行独立的输出输入商品质检等)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发展对外贸易,整个五十年代,我国按照平等互惠,互通有无的原则,与各国的经济往来走上了健康道路,在“一五”期间,我国外贸扭转了旧中国70多年连续入超的局面,进出口额年增长10%以上,超额完成“一五”指标。1950—1995年我国共签定成套设备、单项设备合同450个。我们从苏联得到折合1427 亿美元的贷款,并同苏合资经营了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大连中苏修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1951年,同波兰成立合资经营的中波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9年同捷克斯洛伐克合资经营的中捷国际海运公司等。
可见“一五”期间,由于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决策基本符合实际,既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又积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使我国对外开放技术合作交流仅限于苏联、东欧国家,这样就形成“一五”开放实际只对苏联、东欧的开放格局,这给我国经济发展留下隐患,50年代末,苏联撕毁协议后,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60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我国的对外贸易及外资、技术引进工作受挫,62 年进出口总额不足54 年的50%,经过调整才逐步提高。鉴于我国同苏联、东欧外贸的缩减,我们对外经济从苏联、东欧转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62年我们从日本进口两套维尼纶设备,从英、法、意、联邦德国先后进口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精密仪器等技术80多项,这对于填补国内空白,提高技术和改造老企业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利用外资,通过短期买方信贷,延期支付及通过中国银行吸收香港和海外存款等。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国际技术交流异常活跃,本来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大好时机,但由于“文革”使许多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把出口叫做“卖国主义”,把进口叫做“崇洋媚外”,使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受到很大干扰。
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71 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中日实行邦交正常化,我国对外工作局面逐步打开,另外,闭关自守造成我国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扩大,尤其技术设备落后状况十分严重, 使我们不得不引进技术设备。 1973年我国从国外引进43亿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以后又进行了其它技术的改进。70年代,我们从日本、美国、欧洲进口一大批成套设备和技术,包括13套化肥装置、4套化纤装置, 上海金山和北京燕山石油化工项目。粉碎“四人帮”以后,引进出现了一个高潮,但由于期望过高,缺乏经验,出现了盲目性,如1978年就签约达70亿美元,超出了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不得不暂缓生效或被迫中止合同,使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再次受到影响。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对外经济活动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并未真正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尤其10年动乱期间,更进一步走入闭关自守的死胡同。1950年—1982年我国出口平均增长率为122%,而同期苏联为129%,联邦德国为155%,日本174%;50年我国出口额55亿美元,日本为82亿美元,中国为日本的67%;到80年中国出口额218亿美元,日本则为1391亿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15.7%, 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30年基本没有增加,50年为0.9%, 居27位;60年为4%,居17位,76年为0.69%,居28位,82年为1%,居20位。
二、二十年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形成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确定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前的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中国和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合作都需要发展。他还阐明了一个指导思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个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打开两种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80 年6月5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和加拿大撰稿人访华时,向外界宣布,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他说:“我们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是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外国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伟大历史转折的完成。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是从兴办经济特区起步而后逐步展开的,至今已走过二十年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 我国采取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步骤就是建立经济特区。 1979年4月,广东省委提出设置出口加工特区,同年7月,中央决定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开创性措施,实践充分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很好地发挥了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带动了全国对外开放,促进了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第二阶段(1984——1991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阶段。这一期间,国家又采取一系列重大步骤,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一个步骤是批准“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4月,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提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城市由南向北遍及我国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的一些沿海开放城市,还经国家批准建立了实行经济特区某些政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再一个步骤是批准“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 党中央决定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初又把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河北、广西等沿海其它地区的许多市、县、镇。
另一个步骤是批准海南建省并成立特区。邓小平同志对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寄予很高的希望,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倡导下,1988年4月, 中央决定成立海南省,并且成为实行更加特殊优惠政策的最大经济特区,这使我国特区数量增至5个。
还有一个步骤是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中央作出了这一重大决定,上海浦东新区虽不叫经济特区,但实际上是按经济特区设想而建设的。1991年,邓小平同志对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指出,开发浦东“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步步为营,不动摇,一直到建成。”经过以上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步骤,初步形成了沿海开放格局。
第三阶段(1992年——现在),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铺开阶段。按照邓小平的开放战略构想,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可以而且应该先较快地发展经济,对外开放,进入国际市场体系。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决非仅限于沿海地区,拥有2亿多人的沿海地区, 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 也要带动其他广大地区更好地开放和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为主旨的重要谈话,以邓小平同志1、2月谈话和中央政治局3 月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陆全面铺开。具体说,从1992年初以来,除了原来的沿海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继续发展外,还出台了沿边开放、沿江开放和内陆开放的一系列新举措(例如批准一批“沿边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内陆开放城市”)这些新开放的城市实行沿海开放的政策。
至此,一个从沿海地区向广大内陆地区递次推进的多层次对外开放基本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我们正处在对外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对外开放仍在动态的进行之中。
三、五十年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
回顾五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笔者认为:
(一)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力求通过合理的配置,使资源达到优化组合。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利用本地区、国内的有限资源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实行对外开放,通过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交流,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世界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共存于整个世界体系之中。首先,社会主义国家仍存在社会分工。这种分工要参与世界市场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劳动协作,通过世界范围的分工、协作、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开发利用各种经济和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遵守国际规则,按市场经济一般趋势,冲破国家民族界限,参加国际竞争和交换,寻求发展本国经济的广阔空间;再次,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和利用各国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总之,实现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相对接,通过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对外开放的涵义。对外开放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1.对外开放既包括对国外也包括对国内的全面开放。“外”不仅指国外,而且也包括县外、市外、省外等外地,党的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开放包括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关起门来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地区、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2.对外开放既有引进,又有输出,是进出口的双向开放;3.对外开放不仅是对发达国家开放,而且还必须对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开放;4.对外开放不是单纯的经济往来,而是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对外开放不能只理解为引进资金、技术等经济方面的往来,而还应包括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军事等方面交往,凡相互有益的东西都相互吸收,这种开放是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5.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的客观基础不能只理解为因资金短缺而引资,作为发展中国家,这的确是直接动因,但深层次的长期的动因则是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的经济;6.过去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不仅是“左”的思想影响,还有国际环境的不利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一定成就,但开放程度不够,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不应仅理解为极左路线,人为闭关自守等主观原因,还要考虑到当时我国处于长期不利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等客观原因。总之,对外开放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
(三)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对外开放的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转变。之所以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一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耕地少,人口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产力发展起点低,技术基础薄弱,多年来由于体制等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这使我们对外开放更显得重要;二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市场经济要求用通行的国际规则来组织社会化生产,在这方面,我们没有经验,必须认真地向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打开国门,既走出去又请进来,尽快学会和掌握组织和管理市场经济的本领。三是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可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社会生产的发展;吸引大量外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引进优秀人才,进口必要产品满足建设和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要赶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使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依靠本国的资金、资源、科技、人力之外,重要的一环是要重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灵敏的信息网络,利用战后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时机和较好的国际环境,迎头赶上经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四)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实现对外开放,不能忘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忘掉维护国家的安全。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国家的安全,既包括政治上军事上的安全,也包括经济上的安全,近年来,世界金融危机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经济安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世界开放,另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依赖别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是独立自主不能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当前我们在对外开放经济合作、利用外资和借鉴国外经济的同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放弃国家、民族、人民的权益,比如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既要欢迎跨国经营,让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来华投资,又要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和盈利丰厚的行业被他们控制,避免受制于入;既要按国际惯例要求开放金融、保险、电信和服务业等领域,又要注意开放中,积极、稳妥、有区别、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绝不冒然行事;既要鼓励外商参与重大经济项目和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又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含著名商标权)的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既要继续借用外债,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配套能力、偿还能力。显然,强调自力更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是要放慢更不是停止对外开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搞得更好,更有成效、更有力地发展壮大自己。
(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面对跨世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要努力把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第一,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二,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第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不单纯追求总量和规模的扩大,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第四,特别要注重引进智力和先进技术,提高经济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总之,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措施的对外开放,经过五十年的艰难历程,特别是20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任重而道远,正未有穷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面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我们既要坚持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豪迈的步伐跨入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