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三中高新校区 330000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1)在当前应试教育中,功利性教育占主导,朗读从来不考试,表面来看也对语文成绩似乎没有任何用处。
(2)随着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科增加,难度加大,语文学习时间也减少了,课堂上老师为抢进度、赶进度,多采用讲授式或讨论式,导致忽略了朗读。
(3)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而朗读就是语文学习中最切实的实践。
2.意义:
(1)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可见语文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的学科,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甚至会影响他的事乃至家庭生活。
(2)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阶段学习的要求。
2.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朗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3.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借助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2.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使思维更有条理;
3.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
4.通过朗读,增加语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进行课题申报,撰写开课报告和实施方案;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借鉴优秀教学成果,为学生配备一本《论语》和《重温最美古诗词》。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6月),制定有效的诵读指导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利用早读和每天课前两分钟进行朗读辅助读本;每天语文课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开展诵读五分钟经典活动;晚上利用QQ上传孩子们朗诵音频;每周写一篇诵读经典读书笔记并上班级学习园地交流分享经验;参加各级部门开展的朗诵比赛进行案例收集、整理和分析,将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的案例和叙事及时加以整理分析。第三阶段为结题阶段(2016年9月-10月),课题成果表述,将研究过程取得的各种成果通过适当方式表述,如研究报告和论文,案例汇集,活动实录记录等。
2.研究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成果
1.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5年12月初二·三班在南昌市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获高新区一等奖,南昌市第七名,南昌市经典诵读朗诵优胜奖。
2.2016年5月在南昌三中高新校区“弘扬八一精神,共育担当人生”朗诵比赛中初二·三班自创朗诵稿,获比赛一等奖,初二·四班获比赛二等奖。
六、研究成果分析
1.自主诵读,积淀养分。
流传数千年的文化宝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宝典,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诵读经典,不仅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继承优秀文化精神与大义,奠定优美人格的良好基础,而且经典诗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可以十分有效地补充教材的语言以及文化内涵。
2.反复诵读,培养兴趣。
所有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而这些当中尤为重要的首先就是读,因为只有诵读才能形成语感,形成记忆,积累材料,才能学习致用,因而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之说;另外古人又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作者的情感、见解、态度等往往闪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只有反复用心诵读揣摩,方可慢慢领会。
3.学习创作,提升自我。
开展经典诗文课题研究一年中他们对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习惯成自然的诵读成为了班级课前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为读经典,他们也学习创作,不仅作文语言靓丽了,思想也成熟了。
七、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不足。由于课题研究开展时间短,还不能真正达到厚积薄发的要求。另外,课题研究因为是个人课题,所以涉及面窄,不足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此外,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课题研究开展不够充分,使得研究有时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
论文作者:张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1
标签:语文论文; 语言论文; 课题研究论文; 经典论文; 南昌市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