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问题意识论文_莫小平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问题意识论文_莫小平

莫小平 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 617000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都是肤浅、被动的,因此,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开展创新的前提和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具有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从而促进整体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有所欠缺,而且教师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也有所忽视,不仅影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09-0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阅读教学《<呐喊>自序》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关注力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来。教学中,笔者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花大力气和学生一起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就作者在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以及反思重点进行了质疑提问。通过对这几个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的交流研讨,学生能有效突破本文的难点,从而很好的理解鲁迅这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取更高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

“睡了。”

“小华哩?”

“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段对话粗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就会对产生疑问: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的脸有些涨红,说话有些气喘?妻子从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隐含义,就必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三、通过变换角度提问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如《雷雨》、《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是否能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阅读《雨霖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四)可以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了怎样的风格?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为什么《鸿门宴》中项羽不追问项伯为何要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途径很多: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不仅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有帮助,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参透课文的精髓。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改所强调的能力的培养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肖大浪.《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7.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浅见.曾英.《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论文作者:莫小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问题意识论文_莫小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