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稀缺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资源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0029(2006)02—018—04
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低下,致使农村整体人口素质低下,并最终导致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费匮乏、教师短缺是其根本所在。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稀缺
1.农村教育需求的长期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教育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农村十五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三年;在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百分之一,比城市低十三个百分点;全国现有八千五百万文盲半文盲,四分之三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周济)这与现代文明的快速进步极不适应。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向城市转移,因此,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首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其次,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以及科技革命的大潮已势如破竹,它也需要农村有高素质的人力去吸收、消化,并将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最后,学习型社会使人们的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不再局限于青少年时期和学校,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和整个社会,农村中小学教育就是为我国未来大多数劳动者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的延伸上打好坚固的基础。
2.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首先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经费不足导致农村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如校舍破旧且不足,桌椅板凳缺少且残缺不全,课堂实验用具少且落后,体育设施匮乏低劣等等。长期以来,教育经费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2004年,中央党校“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通过对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最后在《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中指出,中国大多数县(市)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造成很多农村学校难以为继。首先是校舍不足而且简陋。其次是负债严重。2003年国家审计署审计调查的50个县,2001年底的基础教育负债为23.84亿元,2002年底上升为31亿元,增长30%;到2003年6月底,仅半年时间又增长了25.7%,达38.98亿元。负债总额相当于这些地方一年财政收入的80%。统计资料显示,至2004年,占全国总数15%的人口所居住的区域(绝大多数在农村)还远没有普及义务教育;从《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千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在农村);每年全国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从1985年的22.3%降到1999年的18.6%;1999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1492.2元,而农村是476.1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671.2元,农村是861.6元。这表明我国城乡的教育差距以至经济差距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其次是师资力量极度薄弱。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愿意留在农村,特别是留在条件艰苦地区的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太少;二是留在农村的教师大多教学经验少、水平差。在农村中小学,好的教师都跳槽去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郊学校,有些则辞教到城镇去干别的工作,导致留下来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能胜任正常教学工作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出现“初中生教初中生,小学生教小学生”的现象。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着“贫困、学困、校困、师困、前景贫困”,其中,“师困”问题最为突出。在甘肃礼县,共有学生10多万人,而教职工不到4000人;甘谷格板峪小学五个班级,只有一名老师任教。河南汝阳全县有代课教师700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这样的问题不仅西部地区普遍存在,东部省份的农村也可见到,可以说,“师困”已成为农村教育事业中最危险的问题。
分析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一是工资太低,而且没有其他任何福利待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两个基本”,即全国教师的平均工资要基本等于公务员的工资;全国教师的住房平均面积要基本接近和等于公务员的平均住房面积。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还远未达到这一要求。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的广大代课教师月均不过百元左右,有些甚至更少。二是客观条件艰苦,生活单调。受经费限制,很多农村学校除了简陋的教室和必备的桌椅板凳外,学生及老师锻炼和娱乐所需用品几乎为零。特别是一些山区学校,距离城镇较远,交通不便,老师的闲暇时间只能在乏味、孤独与苦闷中煎熬。三是教学设备落后,实验用具太少,电脑、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奇缺,教师的教学设想和打算难以实施,更谈不上个人抱负和发展前途。四是受条件限制,青年教师的择偶受到较大影响。五是教育管理部门注重硬件而忽视了对人的更多关心。
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稀缺的原因分析
让所有孩子接受义务教育,这是我们国家的教育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施过程却偏离了原定的方向。
1.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国家投入教育的费用占GDP的比重小。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只占GDP的3%多一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约二个百分点。这些有限的投入最后落实到农村中小学的就更少。由于投入少,不能保证教育教学所需经费,义务教育的内涵大打折扣。而九年制义务教育又使约40%—50%的农村儿童不能上高中,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无学可上,过早地加入劳动者行列,又降低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不只发达国家,亚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我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也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而且大都是12年。古巴教育支出占GDP的6.3%,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校不仅不收学杂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和校服。其次,地方政府无力投入也不愿投入。一是地方政府力不从心。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中小学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这一制度构架下,中小学义务教育所需费用主要由乡镇及县级政府承担。然而,乡镇政府财力匮乏早就是不争的事实,加上缺乏具体的约束措施,乡镇一级的教育投入实质上早已落空。而对于地处贫困地区的县,其财力也是捉襟见肘,负债累累,用于教育的投入能有多少可想而知。二是没有树立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不愿投资。教育的投入不像其他领域那样能很快见效,而现在当官的要的是政绩,考核干部也要看政绩,只有抓经济,抓政治,抓财税等才能及时见效。教育投入后三、五年不见效果,谁会大量注入资金。最后,不多的教育经费被地方政府或有关权力部门挪用。一些地方权力部门的领导,采取瞒上欺下的手段,将中央以及省市下拨的教育经费擅自挪作他用,如买豪华轿车、盖办公大楼、公款吃喝等。有人估算,我国每年用于公车的支出约6000亿元,用于公款吃喝的支出约2000—3000亿元。正是因为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教育系统的“乱收费”成了全社会的顽症,尤其在农村,政府的义务转嫁成了家长的义务。
2.基础教育投资的城市偏向。
受二元经济制度影响,政府在教育投资上偏向城市,使城乡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学校经费的“马太效应”。政府教育投资城市偏向的主要表现:一是资金投向重城市轻农村。在中小学办学经费的投资问题上,我国一贯是中央政府给政策,地方政府拿钱。但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只能顾及少数重点学校,从而导致大批农村学校所得经费难以维持日常工作,更遑论改善办学条件。现实中,一方面是城市的高档体育馆常年“赋闲”,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孩子只能以玩铁环、陀螺、扎堆“拥挤”、“晒太阳”作为“锻炼”方式,二是硬件配置重城市轻农村。受经费限制及功利思想影响,各级政府对于有限的先进教学设备历来都是优先满足当地城镇重点中小学的需要,而大批农村学校就连淘汰下来的旧设备也难以分到。三是师资分配重城市轻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始终遵循优秀学生首先满足中央、省市等大中城市的需要,然后才是县乡的小城镇和农村的分配模式。而在当前学生自主择业的环境下,农村学校在吸引人才上更是处于不利地位。四是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上重城市轻农村。受主客观条件(如政绩思想、政治需要、交通不便、时间限制、经费约束等)制约,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走访、调查、慰问等多放在城镇的重点学校,而长期奋斗在广大农村艰苦环境中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却常年得不到上级的关怀,只有在年度评选先进时,才有极少数的老师受到表彰。
3.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对教育投资有心无力。
因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各种办学费用已基本上转嫁到学生家长头上,但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使他们对当地教育的投资力不从心,这也是造成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原因之一。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全国产供销关系的影响,1997年后,农民收入一直徘徊不前。目前,全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约为2600元,月均不足250元,如果再除去其中的实物折算,再留足下年再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实际月均可支配收入不到百元,这些钱维持人的基本生存尚难,再要交纳孩子的学杂费、支付教师的工资、支持学校的建设就更难。
三、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问题的思路
1.改革现行教育投资体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首先,必须改革现行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财政投资模式为以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投资为主。这从我国目前的财力情况和各省的财力状况看,都是不成问题的。假设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依法入学,每年每个小学、初中、高中生的平均义务教育费用分别为500、1000、1500元,按有关资料推算,2006年义务教育经费约需2260亿元。预计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为29255亿元,增量为2899亿元。若再把儿童死亡率、教材重复使用节约、名优重点学校择校收费等因素考虑进去,所需费用会在2000亿元以下。以后年份,随着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数逐步减少,即使人均水平有所提高,费用总额也会大体保持这一水平,而每年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量都会大幅度增加。(谢鸿光)
其次,要尽快建立明确的制度使财政转移支付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目前,一方面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明确的制度来约束财政转移支付的落实问题。如对教师工资的支付,补贴和津贴的发放,中小学公用经费的负担,校舍的改建等的负担,均应有章可循,使之规范操作。同时,对教师的“两基本”,要在农村教师的待遇上明确体现出来。为解决农村教师缺编问题,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可实施相应的奖励、优惠政策。
最后,应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以及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设立专门的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管理机构,并在法律层面和操作层面尽快制定有关文件和实施细则,给代管机构以约束,并要强化监督、审计职能,避免教育资金被贪污、挥霍和挪用。
2.制订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的长远规划,建立农村教师轮训制度。
农村学校设施落后,读书资料少,信息闭塞,教师的知识长时间得不到更新观念老化,长此下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加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长远培养规划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首先,国家及各省市县都要有明确的、合理可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长远规划目标和近期实施计划。例如,黑龙江实施的“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2004年起采用推荐免试入学的办法,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培养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等办法,都可推广。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管理问题上,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编制管理,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以保证农村教师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城镇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以及东部支持西部的挂钩合作。同时,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的服务期制度,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示范和培训力度。其次,在培训经费上要有合理安排和保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筹措。最后,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学习。培养农村教师的读书学习习惯,并为他们提供有用可读之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多关心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排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
3.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功能和力度,增强农民发展教育的经济基础。
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历,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反哺”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而“反哺”农村中小学教育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除了政府,城市其他方面的力量也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帮扶。一是加大资金的帮扶。资金的边际效用对不同层次收入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低收入的家庭,特别是农民家庭来说,这样的“反哺”意义更大。二是加强物力的投入,如为学生和老师送读书、教学设备等。三是进行人力帮扶,选派或者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为师生传述现代化的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解,有条件的还应选派人力去支教。同时,还应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加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教育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经济是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支持,教育的投入不足,难以有高水平的质量;教育的质量上不去,又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反哺”要把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4.鼓励、扶持农村私立学校发展壮大。
在农村,私立学校是对公校投入不足的一种补充,它可以弥补资源的欠缺,激活农村教育的发展,促使公校改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方式。但在当前,私立学校却被各种规则所限制,教育主管部门不是从教学质量、家长的负担能力和学生的便利与否出发,而是死守教条,一味地用所谓“标准”去卡尺等寸,使得有些私立学校在刚刚萌生新芽时就被扼杀。就目前情况看,好多私立学校比现有公立学校要好,教学质量也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2005年12期《半月谈内部版》中“乡村小学生宁可‘打游击’,也不上公校”,揭示的就是这种问题:陕西定边县安边镇黄渠村安吾小学这所民办学校,由于教学质量比公办学校好,校址又在几个村子的中心,学生不用住校而为家长省了好多费用,目前有学生148名。而硬件设施在当地最好,又有“两免一补”政策优势的两所公办小学,因为距离较远,学生住校需要较多费用,教育质量又不如安吾小学,总共才有18名学生。然而,由于教室面积、绿地面积等不能达到“普九”的要求,当地教育局一直不为其颁发许可证,并由当地法院下了裁定书,要求该校关闭。安吾小学的现象告诉我们,农村家长要的是便利、经济、合格的教育服务,我们的政府也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在政府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应该鼓励社会各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投资,以多种方式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出力,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相应的扶持,使其不断成长壮大。而不是墨守成规,一味地阻挠、刁难,置于死地而后快。
另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实施,目前农村在校生人数已在逐年递减,所以,应对现有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师生人数、交通状况、周围村庄分布情况等,做好农村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调整,撤并哪些规模小、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同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组建标准较高的中小学,使农村中小学的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因此,办好农村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不言自明。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