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元二使安西》谈怎样备课更出彩论文_龚玲

从《送元二使安西》谈怎样备课更出彩论文_龚玲

龚玲 宜丰县新昌镇第六小学 江西 宜春 336300

众多名师的备课经验无不证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下来我就以前段时间上的公开课《送元二使安西》为例,粗浅地谈谈怎样备课使自己的语文课更出彩。

一、备课于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称为隐性备课。于永正老师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他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于老师钻研教材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新词或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字典,弄个明白。第二步是朗读课文,每篇课文,于老师都要读五遍以上,读得万无一失,把课文读“活”,读得身临其境,读得如痴如醉。“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我在备《送元二使安西》时,也是先多次查字典,查资料,弄懂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反复读,大声读、小声读、默读,还到网上听范读,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于老师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我们教师要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领悟文章的谋篇之法。只有教师有了深刻的领悟,才能引导学生有深刻的领悟。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并亲自做一做。如,要求背诵的,教师先背;要求回答的问题,教师先答一答;要求写的字,教师先写一写,看每个字应注意什么。

于老师认为,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的确,我在备《送元二使安西》时,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如:作者王维的生平、好朋友元二的生平、他们俩之间的故事,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这首诗的作品赏析等等。课中什么时候插入什么音乐也是反复斟酌,选定后也是反复聆听。我想: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广泛的查阅,让教师变得“博大”起来,变得“丰厚”起来,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善抓“课眼”

我个人认为,“课眼”就是文章的眼睛,也就是课文中最关键的字词,是文章内容的“重心”。备课时抓住了“课眼”,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紧紧抓住“毁灭”这个中心词进行建构——“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而我在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时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抓住一个“浥”字看到了渭城雨后美丽的景色和一个“更”字体会到好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通过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文本,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

三、入情入境

文人写文章、诗人写诗都是有情而抒,有感而发,作者把无限的情感倾注于文章当中,教师自然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心会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入文本的境界。

1.离别情。从地域上的距离和路途的艰辛感受离别之情。元二从渭城出发,西出阳关,出使安西,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课堂上我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想象路途的艰辛,一路上元二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来体会诗人王维心中是多么的担心啊。还有两地生活的差异:渭城这儿春雨绵绵,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的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又让学生们体会到诗人王维心中是多么的牵挂啊。有了这些体会,再让学生读诗句,学生自然就读出了离别之情。

2.酒中情。“酒逢知己千杯少”是连心的酒,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让学生想象:诗人王维是如何劝元二的呢?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这种换位思考,让学生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是诗人王维,通过一杯又一杯的酒,一句又一句的离别话,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两位好朋友分别时那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当我把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很快就答出了,整堂课显得很顺利。这种层进式步步引导,让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平淡的表层看到了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这一杯酒,不就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感情琼浆吗?于是每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3.景中情。在这难舍难分之际,诗人王维透过窗户,看到了窗外的景物,这时问学生:诗人为何重点抓住雨、柳这两种景物来写呢?这一问题的设计也是很巧妙,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景物包含着诗人王维对元二的依依不舍之情啊。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是因为景中含情。从而让学生明白诗人前面写景是为了后面更好地抒情。

四、注重课堂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过于封闭,教师往往根据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教学,面对课堂中始料不及的学生的想法、体验等,惟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的干脆听而不闻,避而不谈;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语带过;有的甚至当堂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使原本理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只有“生成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语文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生成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真实高效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论文作者:龚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从《送元二使安西》谈怎样备课更出彩论文_龚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