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新探_农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新探_农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时至今日,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仍然是一个颇多争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经济资源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再分配过程,是工业化在农业引起的连锁反映和农业对工业化的能动作用的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包括了三组经济资源的对流运动:一,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业,农业机械装备进入农业;二,商品农产品流向城镇,良种、化肥、农药等生物、化学生产资料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入农业;三,在工业化初期,农业为工业积累资金,在工业化后期,工业为农业提供资金。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东方各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都体现了这个本质特征。

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态农业,它致力于采用有机技术,以求得技术进步与自然生产力增长的同步发展,最后形成投资少、收益大、耗能低、污染少的良性循环的农业。

有的学者强调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机械化;二、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生物工程化;三、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有的学者则认为,强调农业现代化本质特征的这三方面内容,犹似“脸上写字——表面文章”,认为这仅仅是外表特征,而本质特征应是能够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立足的高劳动生产率。

那么,究竟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灰农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即肯定自身与否定自身的方面。其确定性的方面即为事物的本质特征。“白农学”的片面性是将非确定性的方面也说成是确定性的;“黑农学”则将确定性的都看成是非确定性的,因此就从根本上否定存在本质特征。

灰农学不仅承认事物有本质特征,而且承认本质特征的非唯一性,即可以存在一级本质特征、二级本质特征等。农业现代化的一级本质特征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广泛应用,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农业现代化的二级本质特征是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现代化。

在灰农学看来,农业现代化须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确定的。否则就无所谓现代化,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具有非唯一性,有的侧重运用现代理化技术,有的侧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则并非“无反无侧”,具有不确定性,它是可以按条件而定的。农业现代化要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是确定的,有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也是确定的,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具体做法是不确定的,有的有“先后之分”,有的“同时并举”,是按条件各如其所愿的。据此,目前世界上就有三种不同的农业现代化模式:1、日本式的农业现代化。它是以劳动集约提高土地生产率作为农业现代化起步的,主要是发展多投劳力的技术体系,包括改进农业生产设施,改良土地,兴修水利,采用良种,发展先进的栽培技术等,有“多劳多肥农业”之称。直至1995年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则转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高速机械化阶段。2、美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它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农业现代化起步的,主要是发展多投资金、改良工具的技术体系,从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开始,到1940年耕地、耙地、播种和收获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直至50年以来,才从原来的广种薄收转入提高土地生产率。3、法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它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情相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将提高土地生产率生物技术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械技术交织在一起,“合车同轨,同文”的。这三种模式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都是从各自国情出发的一种选择。在农业现代化上,中国也必须走自己的路。即使是一个地区,也有一个从地区实际出发的问题。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符合“解放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农业的本质要求。在这个问题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弄不好就会误入迷津。从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相对落后状况出发,加强以下各方面的工作并处理好它们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展市场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起来的市场效益型大农业。

诚而,建立农村市场经济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忽然而通,必由深造”。首先,要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意识:1、开放意识。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开放性经济。它反对地区封锁、地区垄断、地区分割和闭关自守。而要打开“寨门”,扩大开放,南下北上,东挤西进,积极走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2、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并逐而竞”的经济。要“有竞有争”,主动出击,迎接挑战,才能赢得主动。3、效益意识。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注重效益的经济。它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使每个生产经营者致力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比较利益,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4、风险意识。市场经济使农业成为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即承担双重风险压力的产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勇气奋发,扬臂畅游。第二,要发挥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它是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衡量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1、要完善农村综合集贸市场。它是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消费品进行销售的初级市场,点多面广,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改造和扩充,逐步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依托,以乡村为基础的市场网络,使其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一个前哨阵地。2、要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随着农村商品基地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要因地制宜地建立一批辐射面广、功能齐全的大宗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如粮食、蔬菜、果田、药材等要积极帮助农民搞好产销“衔尾”,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为进入全国农产品的大流通、大市场提供良好的条件。3、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使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包括技术、信息、土地、劳务、资金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优化配置,使广大农民能够在市场上方便地获得多项服务。在科技市场的培育中,既要搞活农村科技组织,调动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又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建立信息市场,“宾入及庭”地为农民提供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信息,准确指导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劳务市场的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新的生产领域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培育资金市场,建立农村合作基金,做到既能保证有形资产的完整性,又维护农民的财产所有权;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其核心是延长土地承包期,允许土地承包权依法有效转让。4、要发挥市场中介组织作用。鼓励支持发展农副产品经销大户和经纪人,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组织,使他们似“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有头有尾”的积极作用。一般地说,发达的市场中介组织是市场体系成熟和市场经济发达的标志,因此,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第三,要建立信息网络,强化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的信息,除由政府纵向输送外,主要靠市场主体之间的横向传递。当前,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政府有关生产经营的主管部门应将原来催种收等的直接管理职能转换为向农民提供急需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种养技术信息,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信息,宏观调控部门向农民提供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信息,以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及价格的信息。2、鼓励和组织民间收集、储存、加工、输送信息的机构,特别是乡(镇)村应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网络,及时向农产品市场主体提供信息。3、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定期向农民公布信息。4、利用专业农产品经销人员(如长途贩运者、抵销员和农村经纪人)传递信息。5、利用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展览会以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信息服务。

但是,还必须指出:农业现代化需要发展市场农业;农业现代化又不能“将农业彻底推向市场”,搞“市场万能”或“搞无为而治”。

应该承认,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市场经济有许多突出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受到利益的驱动,会不知疲倦地为市场的需要而奔波,各种能量都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能极大地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体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需要犹如指令,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的变动反映了资源紧缺的程度,从而能使资源流向最需要的部门以实现优化的配置,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农业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然而,市场机制明显地缺乏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建立起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

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退化具有潜在性、累积性、渐进性和后发性的特点。后果一旦出现,不但治理代价昂贵,有的甚至已不能恢复。而市场竞争总是以获取近期的现实利益为目标,不愿支付那些没有利润的环境治理费用的。历史实践也证明,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依靠市场经济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发达国家为了繁荣本国的市场经济,对发展中国家欠下不少的“环境债”。

因此,我国搞农业现代化,既要发展市场农业,又要完善必要的保障机制。1、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农村经济愈活跃,市场经济愈发育,对宏观指导和调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要充分利用计划、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如制订农业中长期发展计划、农业区划、生产力布局、农科技规划和制订农业发展的基本政策等,同时,还要运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各项服务。2、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国家制定的各级对农业投入政策,要通过健全法制、统一协调和强化监督的办法,保证落到实处。重点要应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条件,发挥良种繁育、农业机械、病虫测报和拓展农产品加工、贮存、保鲜、运销等延伸环节。同时,要充分调动集体和农户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农业投入的格局,不断改变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要完善农业保护机制。农业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质产业。因此,要大力宣传和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社会保险,以争取“败棋有胜着”。要建立多级、多层次的粮油储备体系,搞好市场吞吐,平抑市场物价。采取国家、部门、集体和个人都拿一点的办法,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和调节基金,用于补偿因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所带来的损失。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制订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保护价,避免“一高(生产资料价格过高)一低(农产品比较利益低)”的跛腿。4、要完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要减轻农民负担,制止社会对农民的乱摊派。切实保护耕地,严禁以各种方式乱占土地。国家要制订对农民利益的各项保护性法规和政策,让农民的利益严格得到保护。无疑,以上都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三、跨越石油农业的中国式综合协调的农业现代化

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在“石油农业”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已走到了尽头。“石油农业”的弊端暴露无遗,“难以为继”,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高涨的重要“契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该怎么走?跨越石油农业,直接走中国式的综合协调化的道路,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发达国家采用石油农业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与当时思维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当时,思维方式占统治地位,石油农业没有怀疑地被看成是唯一、确定的路子。而且,那时的经典物理学与无机化学已进入盛期,而生物学、生态学还在发展中,灰思维方式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只能用石油农业这套机械化、化学化和单一化的办法尽可能地把工业技术一项一项地移植到农业中来。

今天,科学技术比石油农业起步的时代又大大发展了。现代农学(灰农学)、生物学和生态学正在加速赶上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农业科学进入了向细分化和综合化的非唯一性方向迅速发展,各种新农学相继形成,这就不仅为我们采用比石油农业更好的办法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手段,而且为我们对农业实行全面改革,克服农业相对落后的局面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例如,我们现在已经有条件采用有机废物和泥炭或碳氢化合物饲料化的生物工程技术来增加蛋白饲料,通过“饲料库——农用动物”回输通道来实现有机物的扩大再循环,既可避免石油农业靠工业提供无机质源以扩大再循环而造成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又可克服现代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有机质递减给扩大再循环带来的限制,使农业既能靠生物能转化工程提供的能源来实行机械化、设施化和电气化;又能靠有组织的生物良性循环系统来实现化学化、有机化和无废物化。简言之,这种非唯一性的思维诞生及其实践,为我国跨越石油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

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农业现代化沿着石油农业单一化的道路,迟早要走进“绝路”。走到综合协调化的道路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农业现代化沿石油农业单一化的道路走得还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远,也不可能走得那样远。我国也经受不了单一化所造成的那样大的浪费、损失和巨大的后遗症。我国的国情逼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跨越石油农业,而且还具有“跨越”的社会经济基础。因为,它既符合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又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

跨越石油农业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有以下根本不同:1、主要靠生物能、太阳能等来驱动机械化和设施化,而不是单靠石油能来取代生物能和太阳能等。2、主要靠有机物、生命物质等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不是单靠无机物来取代有机物和生命物质等。3、通过选择和搭配多种优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生物循环系统,将理化工程、生物工程和生态工程结合起来对农业实行灰色优化控制,而不是单靠石油能驱动的理化工程对农业实行片面的理化控制。

从更深的层次上看,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还应有以下特点:1、农业与农业外部的协调关系。这就是说,加快农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必须以工业发展速度下降和效益降低为代价,加快工业发展也不意味着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恰恰是克服工农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和相互争夺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过程。2、农业内部的理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协调关系。这就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农业”所提出的要求。以上两条的综合协调是中国式农工综合协调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标签:;  ;  ;  ;  ;  ;  ;  ;  ;  

农业现代化新探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