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十多个省份自主命题已历经十年,在由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引发的“突出母语地位”的热议声中,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更加引人注目。今年高考的18套试题,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求变出新,在体现育人导向、彰显学科特性、突出应用能力和实现个性表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透露出改革气息。 一、关注现实,聚焦核心价值,体现育人导向 不少试题选用贴近现实、能够体现核心价值的命题素材,努力发挥着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江苏卷文言文阅读选用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契合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主旋律;课标卷Ⅱ现代文阅读文本让考生在关心食品安全的今天回望古人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辽宁卷现代文阅读文本选自周国平的《幸福的哲学》,启示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天津卷第21题要求谈对“空巢老人”问题的看法与当前提醒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呼声照应,第22题要求考生为留住美好传统拟写活动主题和宣传语,这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写作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命题者十分关注作文试题在培养公民思想素质与提升公民精神厚度方面所起的作用。北京卷作文题的“老规矩”体现了文明、友善、勤俭等生活准则,让考生思考文明习惯的养成与传承;广西卷作文题“农民工看病”,蕴涵了和谐、平等、诚信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考生对此进行感悟和生发;重庆卷的“玻璃碎片”彰显了关爱与责任;江苏卷的“青春不朽”引导考生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的作文命题导向对引领生命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传承文化,注重审美体验,彰显学科特性 母语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中的文化符号,传承优秀文化,自是母语考试应有之义。不少命题者在语料选择方面着力展现传统文化色彩,在试题设计中凸显对试题内容蕴涵的文化传统的解读。 古诗文阅读板块自不必赘言,18套试题中已有5套试题考查文化经典。浙江卷着眼于对孔子“直”的思想的理解;湖南卷第20题的两则材料分别出自《礼记·曲礼上》《礼记·内则》,要求考生以现代视野谈对古代“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湖北卷、江西卷则以选择题的形式对《论语》《孟子》进行了常识性的考查。 现代文阅读板块中,广西卷语料选自方拥的《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从建筑材料的文化选择这一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料而少用石材的原因;湖北卷则选用了宗白华的《艺术与中国社会》,谈及诗书礼乐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意义。 语用题板块更是弥漫着传统文化气息,让学生在展现语言基本能力的同时,展现了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感悟。课标卷Ⅰ的语句衔接题以“中国珠算”为语料;课标卷Ⅱ的衔接题语料是马年说“马”;江西卷、北京卷、山东卷的语料都涉及传统节日文化。湖北卷、四川卷语用题选材都与传统文化有关:用七字句描述会意字的形与义,围绕“《论语》读书会”主题写赠言,根据书画作品描绘心中的奔马,如此设题可见湖北卷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四川卷的给《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文字与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有关“和”的内容续写一段话,与湖北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从多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语料的选择和试题设计中,还可看出命题者对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的追求。 论述类文本中,课标卷Ⅰ的语料选用王旭晓的《美的奥秘》,谈的是对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认识;重庆卷让考生感悟科学之美,启发人们在教育、科研等方面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还有江西卷的《美的历程》、江苏卷的《乾坤草亭》和广东卷的《中国审美文化史》等,都充溢着“美”的气息,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审美意识。 文学类文本中,安徽卷的《独木舟之道》和四川卷的《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让人领略自然之美,启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性灵;北京卷的《废墟之美》从美学角度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思考,第19题要求考生概括文章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让考生在阅读、感悟中增强审美体验。 三、着眼整体,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应用能力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命题者的关注点。从今年的试题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命题者为提高考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所做的努力。 论述类文本命题,强调对文意整体把握,矫正了考生机械比对原文得出答案的偏向。课标卷Ⅰ第1题是考查核心概念“悲剧”,但选择项中涉及的“梁祝”“致远舰”“狼牙山五壮士”和“骆驼祥子”等内容却在文本之外,避免了考生以往通过比对原文与选项的差异就能判断的弊端,山东卷、四川卷的论述类文本命题同样着眼于整体,真正考查了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文言文阅读命题,注重对考生文言基础的考查,也开始关注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化与运用。2014年全国有10套试题考查了断句,这体现了命题者对文言基本能力的重视;湖南卷、广东卷的虚词题由原先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改为填入文中空缺处中最恰当的一项,着眼于考生的语言感悟力;四川卷、广东卷、江苏卷设置了简答题,引导考生思考文言文文化层面的内容;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延伸题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谈对古人经商处事智慧的领悟,更是把考查内容扩展到评价探究应用的层面。 语言表达命题继续强化语文应用性的导向,注重选择时代感强、贴近考生实际的语料,强化运用语文知识思考、解决身边问题的意识。浙江卷让考生写处理网购问题的短信;广西卷要求考生给招聘启事内容分类并命名;两套课标卷的图表题分别涉及暑期考察活动和春游活动的构思;广西卷、广东卷和辽宁卷中分别有统计数据图、漫画、调查表等。这样的考查体现了应用性导向,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通过一个背景性语料考查多项基本能力是2014年命题的新趋势,这样的题目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北京卷文言文阅读板块熔句读题、默写题与实词、句意和文意题于一炉;福建卷的语言运用题将语音、字形、病句、语句衔接整合在一个语境里考查。这样综合性的试题对考生的语文素质要求更高,同时也使试卷简约、大气。 四、尊重差异,拓展探究空间,实现个性表达 有利于达成甄别上相对的公平和公正,有利于具有不同言语兴趣和积累的学生的最佳发挥,有利于引导语文教育实现学生言语素养化、表现化、个性化发展目标,这是潘新和先生所倡导的高考命题“三个有利于”原则。笔者认为,这应当成为高考命题改革的出发点,这样的命题思想在今年一些省份的试题中有了可喜的呈现。 诗歌写作禁忌的打破,体现了对考生个性的尊重,彰显了人文关怀。四川卷大作文没有“诗歌除外”的要求,北京的“微写作”标明“可写诗歌”,湖北卷第22题可以用诗的形式描述心中的奔马。 语言表达选做题的设置,便于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选择。北京卷的“微写作”,设置了三道选做题,考生可分享语文学习经验,可评论家长送考现象,或用抒情文字纪念自己的18岁;湖南卷的选做题是三选二,可生动描写,可理性分析。 阅读探究题的设置观照了考生的个性化思考。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中“阅读延伸题”,广东卷论述类文本的运用文章观点分析文外材料题,课标卷Ⅱ小说题对后记作用的探究,能够让考生对文本做出深层赏析,能够让考生的阅读拓展发散,使得考生能够应用所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体验。 作文题更具思维空间和思维深度,有利于考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广东卷作文题两段材料分别辩证地陈述了“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考生可以从数码时代如何珍惜美好记忆立意,对当前社会的浮躁、情感的淡漠进行批判;也可反向立意,指出数码时代未必会稀释记忆,技术进步不应为人文的流失负责。课标卷Ⅰ作文题材料“山羊过独木桥”能激发考生在“传统”和“常规”遭遇挑战时的思考,展现创新思维,考生可从“规则”“公平”“共赢”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湖北卷“山脚、山腰与山顶”、上海卷“沙漠与自由”等具有思辨性的作文题,更是人生的命题,努力让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实现个性的表达。这样的命题趋向将使高考作文中“名言荟萃,古人开会”的文风得到扭转,回归作文的本质——写作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即思维的外化。 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命题改革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但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探讨。 1.有的试题未能体现文本特质,且在考点上与其他试题重复 如江西卷诗歌鉴赏的第一小题,要求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所给的答案是《论语》。虽然用典在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之内,可是此题只是对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未涉及鉴赏层面,而江西卷在名著选择题中已有一选项考查了《论语》的内容,诗歌第一小题如此设置,未能体现诗歌鉴赏的要求,且与名著选择题的考点重复。 2.有的试题缺乏对文本的整体现照,游离于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之外 福建卷诗歌鉴赏的第二小题是:“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样的试题无须看文本也能答对,与是否阅读了文本关系并不大。这样游离文本阅读的能力的考查,对考生容易造成误导。 3.有的作文试题预设观点,材料维度单一,思维空间狭窄 如湖南卷作文题: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材料要倡导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值得肯定,但材料中两个关键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个关键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已经明白地预设了观点,考生很难有展现个性思维的空间。因此,作文试题在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单向度的、有预设观点的内容,给考生留出多元思考的空间。 高考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笔者期待潘新和先生提出的高考命题“三利”原则的实现,期待语文试题能成为考生充分发挥才华,展示生命风采的平台。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_高考论文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