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用银行信用证违规的几种表现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用证论文,几种论文,表现形式论文,银行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是指由银行(开证行)凭规定单据向第三者(受益人如购货方、转口贸易转口方)或其指定方进行付款的书面文件,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一、企业发放民间借贷、违规担保 此种表现形式,首先贸易背景是真实的。企业在签订进口合同后,向银行申请信用证,在缴纳10%至30%保证金后,可以获得60至90天不等的延期支付货款的远期信用证。除去运输、腾挪入库的时间,余下的30至60天就为这笔资金在民间借贷市场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比如续办进口押汇或进口代付,则又会多出90天的时间。最后,只要资金能按时回笼,补上到期信用证的窟窿,这笔几乎是“空手道”的交易就算是成功了。此外,有的银行将仓单、提单审核后原件交还给企业,企业将此信用证项下货物的仓单、提单为关联企业或民间担保市场进行一轮再融资。 二、利用信用证套现 即连续增开多笔信用证,利用新信用证资金借新还旧,挪用资金用于其他投资套利。2010年前,福布斯排行榜中的某集团,就是通过信用证的方式腾挪资金投资,最后破产重组,其法人代表也被追究刑责。该集团当时频繁利用信用证套取资金,获得国际信用证,向开证银行缴纳10%至15%的保证金,剩余的85%至90%的资金有90至180天的空隙时间来腾挪。其运作原理是:该集团拿到信用证之后,交给原材料供应商,取得提货单,供应商发货,所提之货作为原材料使用。如果不需要那么多原材料,可将部分卖掉,并拿到相应的资金,套现动作完成。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一工具,该集团还用上了近年来银行业的信用创新——国内信用证,方法是:不断做大信用证规模,借到钱后,把钱投到资金密集型行业,比如钢铁、电力、房地产、金融。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影响,各类产品不断跌价,资产不断缩水,再加上某银行对该集团信贷的提前清收,导致资金链断裂,只能破产重组。 三、真实贸易背景下的价格托底 这是国外掌握稀缺资源的财团、企业从国内套取资金、抽取利润的手段之一。2014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各种大宗商品,比如钢铁、矿产、煤炭、有色金属、棕榈油等等价格持续暴跌。由于我国对上述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但国际原材料价格走低,外国企业为了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其控制的大宗商品,采用以国内进口商融资的形式使大宗商品价格倒挂,即进口商买入价格大于卖出价格。具体运作形式为:A公司为国外控制原材料的母公司,B公司为国内进口原材料的A公司的子公司。按说,B公司的原材料直接从其母公司即A公司进口就可以,但是,A、B公司的直接进出口贸易之间引入表面上同A、B公司无任何关联的C公司,C公司向A公司开出进口信用证并由银行付出货款,C公司收到货物后直接卖给B公司,货物在途的几十天时间的价格风险由C公司承担。这只是简单的例子。实践中,可能A、B公司之间的购销过程引入国内C、D、E等多家进出口贸易企业。而多家贸易企业在多家国内外银行融资,开立国际信用证。A公司获得了较高价格的原材料货款,B公司得到了现货价格(跌价后价格)的货物,A公司完成了高额套现及盈利。C、D、E等企业则该破产破产,该重组重组,另起门户重开张,而风险则全部转嫁给国内开出信用证的银行。 四、国际信用证 这是企业向海外转移资金的渠道之一。由于国际信用证的开出结算价格是按照双方约定或按供货方贸易币种结算(一般是按照当期美元结算价格结算),这就给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购汇和使用外汇许可。当然,利用货币汇差套利也是一种信用证违规的形式,但是企业尤其是持有国有资产的企业利用信用证转移资产,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要大得多。 转移资产的几种形式:一是由供货方帮助转移资产。比如甲企业作为向海外购买产品的购货方,通过银行向国外乙企业开出信用证购买10万吨货物。如果货物价格远超过同期市场价格的,就构成通过价格转移资产;如果购买10万吨货,只运回来8万吨,就构成通过货物数量转移资产。最后,乙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将多套取的资金转回甲企业或相关方。二是通过转口贸易转移资产。这种方式通常是购货方在香港、维京群岛成立一个贸易子公司,货物在途中就转卖给了自己的母公司。供货企业开出信用证后,此信用证项下的进口押汇或代付资金就汇到了自己的子公司账下。三是干脆就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卖方是开证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或代理公司、关联公司,买方就是开证企业自己。通过虚构贸易事项,经银行将资产兑换成外币转移到海外。企业违反银行信用证的几种形式_信用证论文
企业违反银行信用证的几种形式_信用证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