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尉健行在山西看望困难职工(论文文献综述)
侯燕[1](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杜立芳[2](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着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着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着,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着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着。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着,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着,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着《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卢海明,杨玉堂[3](2008)在《山西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文中提出1978年12月28日至翌年1月23日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2月28日至翌年1月8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1月9日至23日,省委召开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王谦就关于工作重点转移、解放思想、平反冤假错案、总结农业学大寨经验教训等问题作了讲话。这两次会议传达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实行工作着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精神,讨论了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高度评价了山西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
窦金霞[4](2007)在《面向信息处理的“并”类短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连词“并”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并”的语法单位的自动识别规则研究,“并”的词性的自动识别规则研究,及“并”类短语的语法研究。通过考察,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找出“并”及“并”类短语在语法上的各种规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中,我们的研究以2000年一年的人民日报(24,181,518字)为研究语料,将相对穷尽地考察“并”在实际语料中呈现出来的各种语法单位形式和“并”作为一个词使用时的不同词性。第二章中,我们在第一章考察结果的基础上,专门研究当“并”作为连词使用时的例句,研究连词“并”前后所连接的各种成分,并对连词“并”所连接的不同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对“并”连接词、短语和分句时的不同情况运用描述和归纳的方法进行语法分析,通过定量分析对连词“并”连接不同成分时的各自特点进行归纳。第五章中,我们对连词“并”所连接成分间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本项研究成果首先可以为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提供研究基础。我们找出“并”在真实文本中充当语素和充当词的规则可以为自动分词提供依据;我们找出“并”在真实文本中的词性变化规则,可以为词性自动标注提供依据;我们找出“并”所连接各种成分的规则,可以为句法自动分析提供依据。其次,本项研究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把“并”及其连接各种成分的活动规律搞清楚可以很好地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
李晓红,李锦生,王晓华[5](2003)在《满怀喜悦 奔向小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千年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即已出现这样的语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的代名词。 几千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再次提及小康时,向13亿中国人宣示:在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许许多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中扶贫解困工作就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王中汝[6](2002)在《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农村政治发展为基本脉络,结合经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政权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乡镇政权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乡镇政权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全文由导言和五章正文组成。导言主要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乡镇政权在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乡镇问题的基本视角——农村政治发展。以政治发展的视角研究乡镇政权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意味着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将成为本文的逻辑起点,乡镇政权的行为、功能、结构将成为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乡镇政权的权力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将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换言之,本文是从政治发展的视野中研究乡镇政权的。第一章简要回顾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重点分析了基层政权的设置、运转和利弊得失。分析表明,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民国时代,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的农村治理体制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弊端,主要是农村特权阶层借助专制的基层政治权力对农民进行压榨和盘剥,其直接后果是从社会底层动摇并埋葬了一个又一个中央政权——在封建时代表现为王朝治乱循环,在近代表现为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失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改造了基层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初步建立了民主政治这一崭新的利益关联机制——主要是自下而上发动普通群众参与到基层政权的运行中去,从而争取到农民的衷心拥护,赢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公社的设置和运行却是不成功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第二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基层政权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离和基层政权自身的结构分化,这也是新时期农村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国农村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一系列转型时期特有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表现在乡镇政权的运转上,本文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乡镇政权的违法行政行为;乡镇干部的腐败行为;乡镇政权社会控制功能弱化;乡镇政权经济功能上的偏差。其中,有些问题明显带有历史的烙印,如乡镇干部(基层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行使者)的腐败问题;有些问题是新时期政治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如乡镇政权违法干涉村民自治的问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问题所导致的政治后果,不仅是乡镇政权的“离土”、“离农”倾向和相应的合法性危机,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变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危机和整个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危机。第三章重点分析了乡镇政权诸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乡镇政权(以及乡镇干部)之所以在治理行为、功能履行上产生严重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中央偏向城市和工业的政策,是乡镇诸问题产生的宏观政策背景;其次,乡村之间、县乡之间以及乡镇政权内部权力关系失衡,权力结构分化不充分所导致的不稳定,是乡镇诸问题产生的体制根源;<WP=4>第三,现行乡镇干部政治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是乡镇诸问题产生的机制根源;第四,以家族文化为核心的农村非正式制度的消极影响,是乡镇诸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乡镇政权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样性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需要进行配套性的综合改革加以解决。第四章探讨了乡镇政权的行政改革措施。乡镇行政改革的目的,是根据责权一致的原则解决乡镇政权的效率问题。第一,坚持完善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规范乡镇政权的权力行为和权力过程,为乡镇政权依法行政奠定微观制度基础。第二,改革县乡行政管理体制,在县乡之间实行法律化分权,彻底废止现行的“条”“块”管理体制,增强乡镇政权的行政协调能力。第三,最根本的是科学界定乡镇政权经济功能,以及根据功能合理设置乡镇机构。通过上述措施,巩固乡镇政权的基层政权地位,提高乡镇政权的行政效率。第五章探讨了乡镇政权的政治改革问题。乡镇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巩固乡镇政权的合法性,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本文认为,由基层政权的特点所决定,乡镇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乡镇选举制度的创新,特别是乡镇长选举制度的创新。通过乡镇选举制度改革,规范乡镇政权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权力与权利关系,理顺乡镇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建立既能够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又能够规范乡镇政权的施政权力的民主政治新体制。
池茂花[7](2001)在《尉健行在山西看望困难职工》文中提出 2001年1月11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在山西看望了困难职工。他强调,各级工会一定要把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认真履行帮扶特困职工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作为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推动
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8](2001)在《进万家门 暖万家心——全国总工会领导同志元旦春节期间赴各地送温暖》文中认为
孟育建[9](2001)在《尉健行在我省看望困难职工》文中指出本报1月15日讯(记者孟育建)1月11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在山西送温暖和看望困难职工时强调,各级工会一定要把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认真履行
二、尉健行在山西看望困难职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尉健行在山西看望困难职工(论文提纲范文)
(1)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二、以青年为本 |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重视留学工作 |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第一节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第二章 |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第一节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第四节 |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第三章 |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第一节 |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 第三节 |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第四章 |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第一节 |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第四节 |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第五节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第五章 |
巩固和深化(1999—) 第一节 |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第四节 |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第五节 |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山西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4)面向信息处理的“并”类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0.2 前人研究的现状 |
0.3 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0.4 本文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并”的语法单位和“并”的词行识别 |
1.1 “并”的语法单位 |
1.2 “并”在语料中的几种词性 |
1.3 “并”的语法单位和“并”的几种词性的识别 |
1.3.1 “并”的语法单位的识别 |
1.3.2 “并”词性识别 |
1.3.2.1 副词“并”的识别 |
1.3.2.2 动词“并”的识别 |
第二章 连词“并”及其连接成分与基本表达式 |
第三章 短语“A 并B”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
3.1 “A 并 B”中 A、B 为词时的功能与特点分析 |
3.1.1 词 A、B 的词性 |
3.1.2 动词 A、B 的特点 |
3.2 “A 并 B”中 A、B 为短语时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
3.2.1 短语 A、B 的结构类别 |
3.2.2 短语 A、B 中偏正短语和述宾短语结构类别的语法特点 |
3.2.2.1 短语A、B 中的偏正短语的语法特点 |
3.2.2.2 短语A、B 中的述宾短语的语法特点 |
3.2.3 短语 A、B 的功能类别 |
3.2.4 连接项 A、B 为语法层次上不对称成分时的结构分析 |
3.2.4.1 词 A 与短语 B 的结构分析 |
3.2.4.2 短语 A 与词 B 的结构分析 |
3.3 短语“A、B”在句中充当的句法成分 |
3.4 短语“A、B”的其它特点 |
3.4.1 关于连词“并”的连接项数问题 |
3.4.2 关于连词“并”所连接的短语 A、B 中的标点符号问题 |
第四章 复句“P,并 Q”的语法分析 |
第五章 连词“并”所连接成分间的语义特征 |
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第一章 我国基层政权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官绅合治”:近代以前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与运转 |
一、 设置:以县级政权为中心的农村统治网络 |
二、 运转:专制政治下的“官绅合治 |
三、 利益关联:“官绅合治”治理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
四、 “官绅合治”治理模式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
五、 明代学者顾炎武对县制和“官绅合治”模式的批评及提出的对策 |
第二节 ”内卷化”:近代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与运转 |
一、 设置:近代国家政权向社会基层渗透的努力 |
二、 运转:“地方自治”幌子下的专制统治 |
三、 利益关联:基层政权的“内卷化”——弱化与断裂 |
第三节 民主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基层政权 |
一、 设置:以乡政权为主体的新型基层政权 |
二、 运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级民主制 |
三、 利益关联:基层政权的民主化革命 |
第四节 1949-1984:从乡(村)政权到”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 |
一、 设置:区-乡体制下的乡政权和“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 |
二、 运转:缺乏民主的高度集权体制 |
三、 公社的政治危机:利益关联断裂中的乡村政治冲突 |
小结:民主建政——历史的呼唤 |
第二章 乡镇政权的重建与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权建设的成就 |
一、 村民自治: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纵向权力分化 |
二、 党政分开:基层政权自身权能的横向分化 |
三、 政企分开:基层政权与乡镇集体企业之间的分权 |
第二节 乡镇政权违法行政与自利化倾向 |
一、 乡镇政权违法行政阻碍农村政治发展 |
二、 乡镇政权违法行政行为的几种表现 |
第三节 严重的个人和群体性腐败 |
一、 腐败、违法行政与自利化的区别 |
二、 乡镇政权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的基本表现 |
三、 乡镇政权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 |
四、 权力腐败:基层政权的政治病 |
第四节 乡镇政权的社会控制功能弱化 |
一、 农村社会控制是乡镇基层政权的首要功能 |
二、 乡镇政权与村级组织的涣散、瘫痪 |
三、 乡镇政权与农村宗族组织的复苏 |
四、 乡镇政权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
五、 作为农村社会控制主体的乡镇基层政权的畸变 |
第五节 乡镇政权经济功能的非农化偏失 |
一、 乡镇政权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作用以及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
二、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要素流动与城镇化战略的偏失 |
三、 乡镇政权“农政”功能的萎缩 |
小结:”少予多取”与乡镇基层政权的”离土”倾向 |
第三章 乡镇政权运转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财政体制分析:乡镇政权诸问题的经济背景 |
一、 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与支出 |
二、 乡镇财政收支困境的政策背景 |
第二节 乡村关系:乡政村治格局下行政权对自治权的侵蚀 |
一、 农民的自治权 |
二、 乡镇政权的行政权 |
三、 行政权对村民自治的侵蚀与渗透 |
第三节 县乡关系:条块分割格局下的乡镇政权 |
一、 条块矛盾的一般表现 |
二、 条块关系对人民公社的影响 |
三、 条块关系的演变及对乡镇政权的影响 |
第四节 党政关系:不均衡的乡镇权力结构 |
一、 宪政性权力结构 |
二、 体制性权力结构 |
三、 人格化权力结构 |
第五节 机制因素:干部激励机制的负面影响 |
一、 现行政治激励机制的负面激励作用 |
三、 现行乡镇干部政治激励机制的致命缺陷 |
第六节 文化因素:农村非正式制度的消极影响 |
一、 农村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内容 |
二、 农村非正式制度影响着乡镇干部的价值观 |
三、 农村非正式制度对乡镇干部行为的影响 |
小结:权力结构失衡是乡镇政权诸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四章 行政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
第一节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路 |
第二节 制度建设:规范乡镇权力运行 |
一、 税费改革:乡镇行政权力行为的法治化 |
二、 政务公开:乡镇行政权力过程的透明化 |
三、 税费改革与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分析 |
第三节 体制改革:理顺县乡权力关系 |
一、 县乡之间的法律化分权 |
二、 取消“条条”的垂直行政管理 |
第四节 功能调整:乡镇政权的”农政”性质和时代内涵 |
一、 乡镇政权的“农政”性质 |
二、 乡镇政权的“农政”功能 |
第五节 服务于”农政”功能的乡镇机构改革 |
一、 乡镇机构改革必须吸取的历史教训 |
二、 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
三、 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
小结:以乡镇政治改革来巩固乡镇行政改革的积极成果 |
第五章 政治改革:改革选举制度,推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 |
第一节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 |
一、 选举与民主政治 |
二、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三、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
第二节 关于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思路 |
一、 中央: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健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选举制度 |
二、 地方:乡镇长选举制度的改革实验及不同的评价 |
三、 在稳定中求变革,在统一性中追求多样性 |
第三节 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政治实验 |
一、 1998-1999年乡镇政府换届选举中的选举制度改革实验 |
二、2001-2002年乡镇政府换届选举中的选举制度改革实验 |
三、 各地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实验的深度及成效分析 |
四、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现有制度资源的积极利用 |
第四节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对现行乡镇政治体制的冲击 |
一、 乡镇政府直选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功能的冲击与相应的改革 |
二、 乡镇政府直选对现行党管干部体制的冲击与相应的改革 |
三、 乡镇政府直选对党的执政方式的冲击与相应的改革 |
四、 乡镇政府直选对干部回避制度的冲击与相应的改革 |
小结:让乡镇基层政权“扎根”到农村社会中去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尉健行在山西看望困难职工(论文参考文献)
- [1]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2]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
- [3]山西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J]. 卢海明,杨玉堂. 党史文汇, 2008(12)
- [4]面向信息处理的“并”类短语研究[D]. 窦金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5)
- [5]满怀喜悦 奔向小康[J]. 李晓红,李锦生,王晓华. 当代矿工, 2003(02)
- [6]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 王中汝.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7]尉健行在山西看望困难职工[J]. 池茂花. 记者观察, 2001(03)
- [8]进万家门 暖万家心——全国总工会领导同志元旦春节期间赴各地送温暖[J]. 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 中国工运, 2001(02)
- [9]尉健行在我省看望困难职工[N]. 孟育建. 山西日报,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