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心理干预护理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结果:在实施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对比显示差异不大(P>0.05),但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两项评分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患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群体中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抑郁;焦虑;心理干预;老年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121-02
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阶段,被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其在老年群体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老年群体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其预后差,病情反复且病程较长,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患者会因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社交活动大量减少,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有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采用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十分必要的[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实施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案并进行对比,实验进行顺利并完满完成,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在72~89岁,平均年龄(78.6±3.77)岁,干预组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在73~88岁,平均年龄(77.3±3.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干预,包括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等基础治疗。
观察组(基础治疗+心理干预),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相关干预的实施由全科医师带领下的护士及护理员形成的团队(以下简称医务人员)进行,主要内容包括(1)认知疗法:根据患者的教育程度,采用容易让患者理解的讲解方式明白关于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疾病诱因、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情对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性。定时连同护士对患者进行指导,促使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并且对患者在用药、饮食以及运动发面的习惯进行指导和耐心解释,例如饮食方面实行患者少食多餐,以低盐、粗纤维食物为主,保持大便正常,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等药物,用药剂量和停用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判断,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不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为主要前提;最终通过指导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程度,进而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在全科医生的干预下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利于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疾病的有效恢复。(2)心理干预:老年人由于自身年龄越来越大,并且因为住院社交活动变得越老越单调,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不良情绪,因此全科医生要主动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明朗的态度影响患者,此外加强巡视次数,时刻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相关的康复指导,在必要时可考虑决定是否给予患者抗焦虑抑郁等药物进行治疗,另外,嘱咐患者家属要多来医院对患者进行探视,保持患者随时处于放松乐观、积极的心态。(3)行为疗法: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患者情绪对治疗的影响,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进行适当放松训练,保持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避免激烈紧张的情绪波动,保持患者良好的情绪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两项指标分别由20各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针对一种症状进行体温,分值在1~4分,总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和焦虑的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中所有对比数据采用通过SPSS22.0软件处理之后,所有的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对比数据得出,在实施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对比显示差异不大(P>0.05),但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两项评分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表
3.讨论
有研究显示,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共病,虽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有研究表示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功能失调有关,而且,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本身就因为疾病存在免疫功能下降且伴有慢性疲劳等症状,疾病较长的病情和反复发作等特性都会让老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心功能,而且会降低治疗的效果,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效果,因此全科医生可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
本次实验中通过对108例患者进行分组并给予不同的干预方案,探究心理干预应用与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群体中对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SDS、SAS两项评分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证实,心理干预确实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可以认为,心理干预对患者是有益的,医务人员在干预中将自身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及技巧应用在各项工作中,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自身的负面情绪,向患者讲述关于情绪障碍对疾病和治疗的影响,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和适当的放松训练,时刻保持积极乐观、轻松正常的心态[3]。
综上所述,在患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群体中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青.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8):138-140.
[2]赵艳玲.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0):193-194.
[3]刘婉萱.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评价[J].养生保健指南,2017,2(24):104-104.
论文作者:龚叶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情绪论文; 心理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老年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