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梯度推进战略”的不完善性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度论文,不完善论文,对策论文,性及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梯度推进战略”是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转换时期所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所谓“梯度推进”即推进东部地区的优先发展,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推广到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是根据生产力的非均衡理论和区域分工的原则,主张将社会资金重点投放在投资环境比较好、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使这些地区先发展起来,再扩散、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一战略实施以来,东部地区利用国家资金投放和政策的优势,促进了东部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加速了我国经济经展的速度,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
但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换,“梯度推进战略”的不完善性日趋明显,特别是它所设想的“以东带西”目标受到了多重阻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差距,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资本运行的要求是投资周期短,回收速度快,利润率高。因此,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总习惯于流向经济发展基础好、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亚太黄金地带,历史与现实都造就了它的投资优势,远非中西部地区所能比。这使得“梯度推进战略”所设想的“梯级经济电网”的电力扩散、带动效应,受到了市场机制的自发阻止。
二、在改革中,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改革原来高度集中的纵向传导、纵向控制,在区域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强化了区域的责、权、利,加强了区域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动机和意识,促使区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中心。由于在改革的初级阶段,中央的宏观调控体制尚不健全,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削弱,同时各区域经济在自身利益和地方意识的支配、影响下,可能会导致东部向中西部的投资力度减缓,主动性不足,从而使“梯度推进战略”的实施增加了新的阻力。
三、中西部自身条件的不完善对“梯度推进战略”的实施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阻力。
“梯度推进战略”的主张以点带面,辐射全局。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科技水平低,劳动力素质较差,尚不具备接纳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一)西部地区处于内陆封闭地带,地理位置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育程度很低,市场体系不完善,与东部地区根本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远不具备公平竞争的条件。
(二)西部地区交通、通讯、生态、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在西部广阔的区域范围内,约20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竟无一寸铁路, 公路交通网也较为稀疏,路面等级也差,资源和商品难以外运;而生态条件的恶化和农田水利设施的落后,农业科学知识的缺乏,又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三)中西部地区资金严重短缺,经济起飞缺乏动力,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80年代以来,我国执行了一条投资向东部倾斜的政策,中西部地区投资相对不足。自1993年起, 中西部地区国家每年安排100亿元发展乡镇企业投资,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向经济效益高的地区流动,据粗略计算,约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贷款又倒流向东部地区。在利用外商投资方面,东部地区吸引的外资是西部地区的十八点九倍,这种状况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启动资金更为短缺。
(四)西部地区科技水平较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劳动力素质较低,社会发育程度低,商品意识不强。
四、“梯度推进战略”是将投资、政策双倾斜于东南沿海地区,国家投资重点集中向东南沿海推进,同时在财政、税收、外贸、外资等方面予以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并给予很大的优惠政策。但尽管如此,东部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工业体系重点在加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机电工业及家用电器工业等方面,因此原材料是制约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央政府把中西部资源型省区的大量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以较低的价格调拨给东部地区,又以较高的价格把东部地区的工业品调拨给中西部省区。这事实上是一种“以西养东”的非商品经济,严重损害了中西部省区的利益。对于中西部的损失,国家又通过在财政上“抽东补西”转移支付的手段予以弥补,从而使区域间的矛盾被暂时掩盖和淡化,但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东西部之间业已形成的差距。
为了弥补“梯度推进战略”的不完善性,真正使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发动机”,充分发挥其辐射、扩散、带动作用,使它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应从发挥区域优势的角度,采取以下策略来完善: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西部地区是资源富集地区,重点产业的再生产链主要延伸于区外,在市场体系不健全(尤其是价格体系不合理)的状态下,西部地区只能以低价输出初级产品而高价输入制成品,始终处于非良性状态,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各类资源的基础性效应,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素质和水平,在这方面,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 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即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价格的范围;理顺少数由国家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使基础工业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的比价趋于合理,进而使社会各项资源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实现有效的配置,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建立和完善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形成商品加工调节机制,对市场物价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2、逐步消除地方和部门对市场的封锁和分割。当前, 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着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如利用行政手段对某些产品实行垄断经营,利用行政手段优先满足本地需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乡阻隔、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格局,严重干扰了市场的运行,使市场的运行效能大为降低。发展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必须克服体制性障碍,消除地区、部门的封锁与分割,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平等。
3、加强市场法规建设,建立规范化、制度化、 法制化的市场秩序,以使各市场主体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开、规范的交易和充分的竞争。
(二)由国家倡导实施东西部多层次的对口支援与协作。对口支援与协作,要按照互相学习、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抓住当前中西部地区加速发展和东部地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协作双方间的经济合作向高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纵深化发展,促进双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换代。
(三)在“梯度推进战略”的基础上,部署实施“T ”形经济发展布局,即形成沿海、沿江两条经济增长轴,促使经济增长轴向西向北转移,增加其辐射、扩散、带动作用。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形成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区——广大内陆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从而改变东倾的区域经济政策陡度,加快中西部的发展。
(四)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不同的地区的资源状况,资金及市场状况进行比较,选准各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培育,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区布局原则,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和地区经济的特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产业倾斜建立在地区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潜力得到加快发展,实际上也就扶持了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大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力度。但这种扶持的重点不是全国性投资重点的西移,而是在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的开发,扶持的重点是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能源及原材料开发,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其上述资源的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应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由此改善西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奠定西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以增强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梯度推进战略”所主张的东部优先发展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但“以东带西”的目标则还受到相当的条件限制。所以,通过上述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把各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的生产要素活化到各地区的商品中去,把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凝聚到附加值高的商品中。通过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交换本地区不具备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合理的价格体系内交换双方都需要的产品,使中西部地区获得更多更快的资金积累,从各方面为“梯度推进战略”的实施创造比较充分的条件,以实现东、中、西地区优势互补,把一个初步繁荣、富裕、文明的中西部带入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