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滞后的成因及改进对策论文_张,翼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滞后的成因及改进对策论文_张,翼

张 翼

(四川省武胜县石盘乡黄石小学 武胜 638411)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滞后的成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学生写作水平低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一部分学生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外因的主要表现

1、时代社会。在农村,素质教育还为深入人心。虽说新时期的学生接受新知越来越多,但感悟、回味、思考的时间和机会都有所冲减,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大多以应付考试为主,片面追求学生成绩,作文趋向模式化,大都成了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克隆和对“技巧”的复制。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涩,淡而无味,千篇一律,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违背了作文教学的本质,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层出不穷的媒体形式冲击了书籍的主流地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容易从电视电影上获得事物外显的表象,无形中却忽视了文字的表达功用。

2、环境氛围。由于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与课外书籍接触的机会较少,信息闭塞,学生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宽,接触群体单一,身边新鲜事物较少,加之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学生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很多家长甚至不能为学生进行指导,以上原因自然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二)内因的主要表现

1、学生心理的障碍。由于学生自己读书有限,知识结构不足,当前的知识储备用来遣词造句难免捉襟见肘,在写作文时有恐惧心理,由怕学到厌学,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使他们形成了作文的心理障碍。

2、学生情感和思维世界贫乏。这主要是是农村的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陈旧的文化传统造成的。传统的“乖”孩子标准限制了学生情感和思维的解放,致使学生思想保守,遇到作文,感到无话可说。

(三)语文教学本身原因

1、师资教学水平的制约。农村小学由于偏僻,经济状况不好,一部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农村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中老年教师和个别招聘的代课教师,由于这些教师客观上缺少学习机会,自身作文理论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所以难易指导学生写出大量优秀作文。

2、作文教学模式的制约。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未能突破“教师命题——课堂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僵化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大大束缚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改变农村作文教学滞后现状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同学生的思想感情共振交织。皮亚杰说:“儿童是最具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着力克服学生对作文兴趣低下的障碍。作文兴趣的激发,途径较多,可定期举办故事会,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也可以从作文命题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教师命题《这样真好!》、《夸》、《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等这样的命题,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材料离现实很近,自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能够轻松的成功的完成作文任务。其实,在新课程标准下,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不一而足,只要一切活动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为出发点,都可运用到教学中来。

(二)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农村小学学生作文“难”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积累少,阅读少,观察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资料显示:今年4月对1500多名全国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培训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对“学生‘作文难’您认为原因是什么?”的意见征询中,选择学生“积累少”占68.62%。这个资料从侧面反映了积累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积累包括积累生活材料、语言材料和精妙写法,作文教学中的积累,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在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中,应克服困难,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词汇,为作文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段,诵读品味、融会贯通,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储存。

2、积累素材,开拓思路。(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农村学生都做过家务,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做饭、钉纽扣、整理房间、下地干活等。(2)在学校生活中寻找。学校生活精彩无限,留心学校中的人、物、事也是积累素材的好途径。同学、老师喜怒哀乐,幽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自主创新的少先队活动……都是素材。

(三)努力转变不利因素

1、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作文教学水平,使他们积极主动投身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努力探索农村作文教学的新方法。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作文教学方法。农村作文要结合语文教学从应试训练转变到作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上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过:“我看作文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尽情的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倾诉,文思泉涌。

3、以农村环境为依托,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子。农村学生具有城市学生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和大地血脉相连,他们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引导他们可以随时观察身边的风土人情,并用淳朴的乡土语言描写动人的文章,虽然缺少华丽的辞藻,但质朴的语言风格同样引人注目。

(四)创新作文批改方式

1、运用多样化的批改语言。农村小学有些教师对作文批改很不认真,批改语言单一陈旧,如果变个花样去批改作文,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失为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教师应多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那怕只有一个闪光点,教师也应着重这一亮点。我曾经改过一篇关于写家乡夜晚的作文,就整篇来看这位学生写的很不尽人意,但小作者一句“星星手拉着手” 被我重点标出予以表扬,此后我惊奇的发现,他在以后的习作中拟人句写的非常好。可见,作文批改语言不但要多方位、全方面,拒绝老话套话,还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2、灵活的批改方式。(1)师生共同批改,教师在文中做上提示符号,让学生参照提示进行修改,再由教师批改。(2)学生互改,让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这往往可以以新的角度对文章提出意见。(3)学生自改。学生能够独立地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作文修改的最终目的。

3、抓某一方面重点批改。一篇作文的好坏涉及许多方面,诸如语言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可以逐一解决作文中的某个问题,或表扬,或指正。我在改《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时,有位学生写的是他的爸爸,全篇结构混乱,但他写的“爸爸不爱穿皮鞋,爱穿妈妈做的布鞋”一句感情真挚,耐人寻味,我给予了重点批改,表扬了学生语言质朴情感充沛的优点。同教学一样,作文的批改同样也应有重点。

4、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同一命题下,作文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教师批改作文不能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生能力差异较大的农村小学。对于优等生可以从严要求以求完美,对于中等学生应该一边给予指正一边肯定其写的好的地方,对于“学困生”就得放低要求,鼓励他们逐渐进步,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他不会写作文。魏书生说:“那你会说话吗?”那个学生说:“会。”“那你就写一句话吧。”这位同学在开学的作文上真就写了一句话:今天开学了。此后魏书生让他开始写两句话、三句话……这位同学的作文最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我门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标准之时,切不可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忽视,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文作者:张,翼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  ;  ;  ;  ;  ;  ;  ;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滞后的成因及改进对策论文_张,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