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须有新理念——谈科学教学中教育理念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新理念论文,教育理念论文,科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强调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体意识,更加注重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人认为,惟有新教材,而不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仍达不到课程改革所希望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在实施科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着重就教育理念的转化谈一些想法。
一、开展设问质疑,加强探索引导
从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一个善于教学的教师,不在于你讲得多么全面具体,而在于你会不会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因为在人的一生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在教“磁场”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师直接指出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学生虽能记住,但很勉强,不易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设计一个磁体与非磁体对小磁针作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会,然后教师再提问:磁体与非磁体对小磁针的作用是否一样?磁体与小磁针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什么来发生的?它们之间不接触也能发生作用,肯定有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而又确实存在的中间“媒介”在起作用,这样提出的“磁场”概念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知道一些科学知识,而不懂得如何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汲取智慧,不懂得从科学家身上找到激励自己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养料,那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在我国古代,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得也。”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适时启发。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知识,而是向他们提出问题,使他们做出回答。学生回答错误了,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根据不正确的回答,提出补充问题,让他们自己认识答案的谬误,然后再以事例启发学生,引导他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科学,除了必要的记忆外,更重要的还必须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多种科学方法。当然,我们引导学生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质疑是创造的源泉,是创造思维的火花;独立思考是创造的必备素质。教师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去质疑、去思考,教会他们如何质疑和怎样思考。通过创新教育,学生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优化师生关系,提倡教学相长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参与学习的根本。我们教师应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主动投入到学习和交流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充满关爱与尊重的课堂心理环境下,敢于发问,敢于质疑。允许学生讨论时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出错,甚至欢迎学生向教师“叫板”。我们从事创新教育,必须要破除过去那种纪律至上的非人性化要求以及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家长制思想。师生在学习知识方面完全是平等的,在课堂上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教师举了“死海不死”这个例子,马上有学生提出:老师,死海在什么地方?如果死海的密度大于人的密度,人会不会因失水而死?在你没有思想准备或对地理知识不很了解的情况下,不必勉强,完全可以用请教的口气,让知道的学生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对后一问题可以开展师生讨论或留作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探索。学海无涯,教师不见得事事都懂,学生的见解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向老师求教,有些问题可以师生共同探讨,还有些问题则需要教师“不耻下问”。
当然,学生的认识中也许会有许多错误,但“言者无罪”,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要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并学会在错误中学习。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自主活动时间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一种理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克制“师道尊严,以我为中心”的意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是为学生能力发展服务的,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个性、兴趣和爱好,应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真正把学习的重点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能力、增加后劲上来。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这是教学、学习观念的根本转变。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也能留给学生一些活动时间,不过极为有限,每节课至多四五分钟。现在除了保证学生的科技活动、课外探索、社会实践等活动时间外,在课堂上也应该至少安排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思考、讨论、动手实验等。教师应尽可能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以此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我们应该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要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把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做支配自己时间和进行创新学习的主人。
四、提倡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
教师的知识必须经常更新,认识必须不断提高,对学科中新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应该及时地进行了解。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科研成果,如“神舟五号”上天、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成果、纳米技术的应用等,并及时向学生介绍和宣传。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针对新教材的变化,我们要广泛地收集与学科有关的各类资料,并努力提高自身的解读、阐释和应用资料的能力。如果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还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等通过课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如《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自然地理知识的教学,如果不用多媒体,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
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积累和总结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进修、自学等形式,掌握科研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操作方法。通过科研,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也可以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并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合理评价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教师必须时刻铭记在心,教学上应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须尝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发展和参与合作的程度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这样,评价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特别对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来说,激励评价尤为重要。激励是一种力量,是学生拥有创新精神、走向成功的动力。
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要注意全面性和客观性。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可供评价的方面很多,如阅读表达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时空想像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探究协作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一个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各种能力的方案,把平时的课外活动情况和学期的总结性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我们还是以一份试卷来确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甚至几个学年的学习成果,还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和能力的高低,我们的教学又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只有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才能不断地把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推向深入,才能真正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势无情地逼迫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开拓新的境界。最后,让我们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共勉:“路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