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栽培技术_白芍论文

赤芍栽培技术_白芍论文

白芍的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芍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白芍为多年生草本,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之功效。

白芍高60—80厘米,根粗,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茎直立,无毛。一般多生长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壤土或砂壤土,多见于阳坡。芍药适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具喜光、喜温、喜肥和一定耐寒特性。

一、选地整地

一般多选择排水良好、通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种植。前轮以玉米、小麦、豆类、甘薯等作物较好。栽前要求精耕细作,深耕20—40厘米,耕翻1—2次,结合耕翻每亩施堆肥2500—4000公斤,耙平,作成宽1.3—2.3米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

1.分根繁殖:收获时,将芍药芽头从根部割下,选形状粗大、不空心、无病虫害的芽盘,按大小和芽的多少,顺其自然生长形状切成数块,每块2—4个芽,留作种用。芍药下留2厘米长的头,以利生长。一般收1亩芍药芽头,可栽3—4亩地。

芍药芽头最好随切随栽,如不能及时栽种,应暂时贮藏,可在室内选阴凉、高燥、通风处,于地上铺湿润细砂土,将头向上堆放,再盖湿润砂土,或在室外挖坑贮藏。适时种植,过迟会发新根,栽植时易断,影响来年生长。按芍药芽大小分别栽植,便于管理,行株距50—30厘米,每亩栽4000—5000株。

2.种子繁殖:单瓣芍药结实多,芍果微裂时应及时采摘,随采随播。苗株生长2—3年后进行定植。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早春松土保墒,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6次。中耕宜浅,以免伤根苗。地冻前,在离地面7—10厘米处剪去枝叶,在根际培土约15厘米,以利越冬。

2.追肥:第二年起每年追肥三次,第一次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施淡入粪尿;第二次于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500公斤;第三次于10—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1500—2000公斤。第三年3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750公斤、腐熟饼肥50公斤和过磷酸钙25公斤;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11月施厩肥1500—2000公斤,第四年收获前追肥2次;3月下旬施1000公斤加硫酸铵1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4月下旬,除施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一次。每次追肥宜于植株两侧开穴施下。

3.排灌:芍药喜旱怕涝,一般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溉一次透水;多雨季节及时排水。

四、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常发生在夏季,主要危害叶片,致使病株叶片早落,生长衰弱。防治方法:发现病叶,及时剪除,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喷1∶1∶1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

2.锈病:危害叶片,5月上旬发生,7月或8月发生严重。防治方法:收获时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原菌;发病初期,喷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400倍液。

3.灰霉病:危害叶、茎、花各部分,多在开花后发生。在高温的条件下发病较严重,使叶片枯萎脱落,植株生长衰弱。防治方法:消除被害枝叶,集中烧毁;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选无病芍芽作种,并用65%代森锌300倍液浸泡10—15分钟后播种;发病初期喷1∶1∶100的波尔多液。

4.软腐病:病原菌从种芽切口处浸入,是种芽贮藏期间芍药加工过程中的一种病害。防治方法:种芽贮放要选通风处;贮放场所先铲除表土及熟土,后用1%福尔马林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喷洒消毒。

五、采收与加工

1.采收:栽种后3年或4年采收。采收期为6—9月,若过迟采收,根内淀粉易转化,干燥后不坚实,质地轻泡。采收选择晴天进行,先割去茎叶,挖出全根,除留芽头作种用外,切下芍根,加工药用。一般亩产鲜根700—800公斤。

2.加工:将芍根按大小分开,在沸水中烫泡5—15分钟,烫时不停翻动,至表面发白、无生心、有香气时,迅速捞起放入冷水里浸泡,随即取出刮去外皮,切齐两端,依粗细分别晒干,也可先刮去适量外皮,再晒干。晒芍药是加工的主要环节,如果晒得太猛,则外干内湿表层干裂,易发霉、变质。一般早上出晒,中午阴干3小时,下午3点后再出晒,晚收堆好,直到内外干透为止。如果芍药煮后遇雨不能及时出晒,可用硫磺熏,并放于通风处,忌堆置;如遇久雨,需用火烤干,到有太阳时再晒。

联系电话:020-83831022

标签:;  ;  ;  ;  ;  

赤芍栽培技术_白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