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论文_杨清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论文_杨清

杨清(四川省广安励志中学 四川 广安 638500)

摘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让学生获得更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学中,我们应从加强课前设计、注重兴趣激发、灵活教学方法和强调学法指导等途径去实施。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有效性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180-01

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全面践行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得特别响亮。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如何提高其教学有效性,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并实践探索的现实课题。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较强的实践性,是其他学科不可相比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其方法也很难借鉴,只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去研究实施。在这几年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获得了一些心得,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与同仁探讨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课前备课设计,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本是一项有计划的、有准备的活动,更需要我们把功夫花在课前,做好课前准备。只有教学思路清晰了,教学流程才不会出错,学生便会顺着教学流程拾阶而上。要达到这样效果,我们就应加强课前的备课设计,做到吃透教材,弄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案。所谓“手中有粮心不慌”,课堂教学才会水到渠成。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即使课堂出现意外,我们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让教学永远驾驭在我们手中。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内容变化较大,教材与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相比,滞后性特别严重。因此,我们在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让信息技术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注重学习兴趣激发,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要践行这一主体理念,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就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之在兴趣的内驱下成为“我要学”的乐知者。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予以激发。实践告诉我们,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活动竞争性、表扬激励法、故事谜语法等,但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感。

三、灵活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对话更有效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前提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匠人”那种方法的束缚,创新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课堂新颖有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以便使对话更有效。

(一)借助电子白板上好基础课。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为化解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和抽象性,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上课,通过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化、直观化。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系统时,尤其是硬件部分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硬件组成”微课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在视听呈现中认识计算机的构造。当然,这样的视觉直观,还可以配合现场计算机拆开展示进行,效果会更明显。

(二)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学起于思贵有疑。有效的学习源于思维的高度参与。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精心设计问题,以问调动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思考。但实践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主动质疑思考的习惯差,依赖性强,希望接受“被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多鼓励,通过科学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信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时,我们就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问题串”,来诱发学生思考。

(三)采用任务驱动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和合作团结意识。运用这种策略施教,设计任务是关键,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要顾及到不同学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认为一个有效的“任务”应具备这两个特征:一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方法指导;第二个特征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方法可以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电子作品设计的教学,更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的提出不能直接“抛秧苗”,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欲望之后才能让学生去践行“任务”,并从中去寻找问题解决策略。

四、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除了理论的知识与技能外,很多关于操作的知识与方法具有程式性,即通过书上的操作步骤就可实现某些效果。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面前能有法可依,达到有的放矢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动画制作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主动求知探索的习惯。作为师者,一定要有“授人以渔”比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理念。

总之,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积极总结、反思,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刘林,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

论文作者:杨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论文_杨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