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合作对超常儿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_家庭教育论文

家校合作对超常儿童发展影响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研究论文,儿童论文,家校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可追溯到其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因此,探明学生亲子关系问题,及时给家长提出科学的家庭教育建议,有利于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所任教班级由小学四年级毕业、智力优秀学生组成,共36人。他们毕业前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个个争强好胜,时时处处想要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长大,个性鲜明。在这个班级组建之初,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封闭自己,不愿向新环境、新同学、新教师敞开自己的怀抱,不愿吐露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特别爱表现,上课时,如果教师没有请他发言就会哭闹不止,但对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有的学生极度不自信,见到教师就紧张,考试没考好就不敢回家……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管理超常儿童的重要内容。经过深入研究,北京八中素质班将家校合作视角作为促进超常儿童发展的切入点。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北京八中素质班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了亲子关系诊断测试(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est,PCRT),该测试的目的在于测定父母的管教类型和学生问题特点,分析造成学生行为问题的家庭教育,并给父母提供家庭教育建议。本研究中采用的PCRT量表是由我国心理测量专家对东京学芸大学品川不二郎编制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进行改良,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诊断与指导的标准化测验工具。PCRT是对父母管教态度的评定,包括父母各自的自我评定和孩子对父亲和母亲管教态度的评定。测验项目按父母管教态度的特征分为5大类,每大类又各分为2个小类。PCRT将父母管教态度分为以下5类:拒绝的态度(消极型、积极型),支配的态度(严格型、期待型),保护的态度(干涉型、不安型),服从的态度(溺爱型、盲从型),矛盾的态度(矛盾型、不一致型)。PCRT对各种态度进行了明确定义。例如,拒绝的态度是指父母在感情上或态度上对孩子表现出拒绝倾向,对子女缺乏爱,拒绝帮助,不尊重孩子的劳动等。[1]

      本研究对全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完成各自量表的题目,最后收到学生和家长的测试各36份。班级亲子关系诊断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班级学生亲子关系问题非常严重:父母一方或双方有3个以上亲子关系问题的学生人数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近70.0%;父母双方教育方式不一致的学生人数占全班人数比重超过40.0%。其中,以下几种问题比较凸显:支配态度中的严格型和期待型,保护态度中的不安型,服从态度中的溺爱型和盲从型,矛盾态度中的不一致型;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母亲比父亲更容易采取拒绝的态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通过对超常教育15年的研究指出:“在儿童超常发展中,遗传只是发展的前提、可能性。适合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教育是关键性条件。如果没有适合的环境和教育,超常儿童将被埋没。然而,环境和教育又要通过儿童本人的良好个性倾向和特征的中介而发生作用,使具有潜在的超常可能性转换为现实的超常儿童。”[2]因此,要想解决这些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从家庭教育着手,只有保持良好的家校沟通,才能给他们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

      三、超常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普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超常儿童的光环使得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过人的能力和资质,因此将过高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方面,他们顺从孩子的各种要求,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大的物质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将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同时,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很多家长虽然能接受或认可一些现代教育观念,但在实际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耐心,最终又回到强迫、严厉、高压式的传统管教方式,激起孩子极大的逆反心理。家长的教养观念中充满了理性与非理性、功利与理想的不断冲突和反复。此类不良家庭教育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

      部分家长把孩子学业上的成绩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认为只要成绩好孩子将来就一定发展好。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它的基本职能首先应该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即奠定孩子人格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学业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家长要辅助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进行正向引导,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家庭教育试图主导孩子的学业教育,要么对学校教育指手画脚,要么让孩子超前和重复学习,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新鲜感。

      (二)高期望值、焦躁不安同时伴随凡事代劳、替孩子做主

      北京八中素质班的家长大部分在上学时成绩优异。因此,他们对孩子有相当高的期待,并愿意倾其所有成就孩子。一方面,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或与少年时的自己比较,但在教育中遇到问题时却又缺乏耐心,容易产生焦虑或失望情绪,甚至责骂孩子。另一方面,家长在生活上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尽全力满足,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

      (三)父母双方意见不统一,造成孩子高度逆反

      笔者所在班学生的父母双方基本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往往意见不统一,却都觉得自己有道理,并毫不掩饰地把这种不同暴露在孩子面前。聪明而敏感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在父母的不同态度中钻空子。由此,很多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心理压力较大。例如,有一些父亲“小事”不操心,遇到“大事”就劈头盖脸地把孩子骂一顿或者打一顿。这样很容易激起孩子强烈的反抗心理,因为他们会觉得家长平时不关心自己,打一顿就是为了出气。

      四、解决方案与反思

      优秀孩子的成长是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的结果。北京八中素质班的孩子天资聪颖,他们的成功有可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但如果教育不好,就可能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北京八中素质班做了以下工作。

      (一)群体方案及反思

      1.统一思想,尽量达成教育上的一致

      在招生录取时,学校就对素质班家长安排了座谈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了解素质班的整体教育和教学理念,同时也明确地告知家长素质班是一项智力优秀学生的教育实验。家长如果选择素质班就代表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孩子入学后应尽量在教育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如果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想法,可私下沟通,决不可在孩子面前指责教师,因为这样做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

      素质班很重视第一次家长会,其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说明素质班的教育理念、课程框架及设想,把素质班各科教师隆重介绍给各位家长,让家长对教师建立充分的信任。班主任也会将自己的带班理念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心中有数。

      2.每月一次家长会,逐个沟通家庭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素质班每月召开一次家长会,班主任主要针对近期发现的教育问题与家长沟通: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表达教师的建议和做法。素质班针对学生的以下问题召开过家长会。一是入学适应性问题:如何认识教学的进度和难度的问题;家长应该通过作业关注孩子哪些问题;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对待孩子的爱好;怎样合理安排孩子的闲暇时间。二是关于学习问题:是否应该给孩子报课外班;如何评价孩子的学习;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关于考试的问题:如何转变对分数的认识;分数到底能说明什么。四是关于孩子的德育问题:如何看待孩子吃亏了;什么是逆反,什么是真正的成长;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他们创造怎样的环境等。

      开学之初的家长会上,学校就会把亲子关系测试的结果发给家长并予以解释和指导。很多家长在看到测试结果时都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没想到自己有这么严重的问题。最初,家长都不太相信这样的测试准确度,但随着后来孩子的表现及教师的分析,很多家长都认同了家庭教育的问题并积极配合学校改进。家长觉得每一次家长会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他们总是带着笔记本、录音笔,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在家长群里传阅。一次次家长会的召开,也让他们更加明白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3.建立家长委员会,沟通教育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每个班级的家长委员会在入学之初就由一些热心的家长组建起来,主要起到促进学校和家长良性沟通的作用。教师会把近期孩子的问题提出来与家长探讨,家长也会及时把孩子近期出现的问题和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小范围讨论。有时,家长委员会还会牵头召开家长会,家长们坐在一起对于教育孩子中的困惑、苦恼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商量解决方案。在不断地碰撞和磨合中,家长们也会调整处理其与孩子之间问题的方式。其中,班主任角色很重要,在各方意见不统一时,班主任必须做好调和,同时摆明态度。

      “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孩子的教育,“亲”是第一步,这第一步不仅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的,而且家长的态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这几方的关系必须理顺。而这种融合和互相认可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建立起来。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就向家长告状,家长回去惩罚一顿就算解决问题的做法只能形成恶性循环,破坏本可以建立的和谐、互相信任关系,最终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个案分析及反思

      在教育过程中,只靠整体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教育问题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问题需要教师耐心的个性化指导。解决个体问题的关键在于疏导,若采用高压手段摁住或者把问题堵上,只会使问题越积越多,最终无法收拾。下文是两个个性化指导案例。

      1.极度自我、情绪失控型

      小王是一个爱读书的学生,知识面非常宽,特别是科学、历史方面。每次教师在课堂上提到一些新的名词或历史事件,他总能滔滔不绝地介绍很多。他的表现欲非常强,这同时也是他的问题所在。上课时如果他举手,教师必须请他回答问题,否则他会一直举手到下课,甚至是哭闹。有一次上课时举行小竞赛,为了公平起见,教师让举手的学生轮流回答问题,小王就失控了,他大哭着说:“既然是抢答,只要我举手就必须让我回答!”别的学生对他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还有一次,班里几个学生办了班刊,第一期刚印发他就和编委们发生了争执,原因是他投了几篇长篇小说,却只被刊登了一篇。编委们说下次再登,还要照顾其他同学发的作品,他就非常生气地说以后自己办一份班刊,只登自己的小说。每周一次的自然体育课,只要有小组合作任务,他总是与组内同学闹得不愉快。

      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经过几次交锋,教师发现当他情绪激动时,任何人都无法劝阻他,但当他冷静下来后还是可以沟通的。每次遇到小王失控的情况,笔者都会等他冷静下来后再把他单独请到办公室,和他分析一下所发生的事情,表达对他的欣赏之处和信任,但同时告诉他要学会在集体中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他人合作,要求他必须保证不影响课堂。每次沟通完,教师会当着全班或部分学生的面,说明教师对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并希望其他学生能够看到小王闪光和进步的一面、能够学会包容和接纳,不去主动刺激他,尽量在他冷静时理性地探讨问题。因此,小王在班里并没有遭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当大家觉得只有他知道教师提的某些问题时,都会主动让他来回答;当他偶尔情绪激动时,还会有同学去劝他想开点。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王是一个博学、有想法、有主见的人。一段时间后,小王在自我情绪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与其家长的沟通中,家长开始只承认小王有一些小毛病,但经过几次谈话,家长也渐渐意识到在教育孩子时只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有片面和狭隘的地方。教师也坦诚地和小王父母沟通了亲子关系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从PCRT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小王母亲的教育问题比较严重:期待、干涉、不安、盲从、不一致这几项的评分都在20以下,属于非常严重。所以,小王身上表现出受保护型父母影响的典型特征:身心发育迟缓;依赖性强;忍耐性差。因受大人过度保护,不和同龄孩子接触,小王的社会性发展也迟缓。同时,小王受服从型父母影响的问题也很严重,包括人格发展受阻,情绪发展有障碍,稍遇挫折就要哭泣、叫喊或胡闹,缺乏自我控制力;以自我为中心,与周围不协调,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结合亲子关系诊断结果及平时的表现,教师也真诚地指出了小王性格和学习上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对他将来发展的影响。家长也渐渐认可了教师的观察和分析,表示会尽量配合学校做好对小王的教育工作。

      不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寻找可行且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切不可在其他学生面前过分指责或让其他学生排斥他,因为每个学生内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只有在保护好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与他进行沟通,才容易让其接受。同时,教师应坦诚地和家长沟通,毫不隐讳地告诉家长由于哪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努力配合学校,改变教育方式。

      2.极有主见、表面乖巧型

      小丁是班里难得的乖巧型学生,听话、不折腾,有很好的文学素养、爱作诗,会写各种字体,但他极度不自信,和教师说话时非常紧张,甚至会因为紧张而听错教师的话。由于他的语文特长,教师让他做语文课代表,让他有更多机会和教师接触、交流,以期能帮助他消除紧张情绪。由于他的文学天赋,班里的班刊、板报以及展板上艺术字的书写等任务都由他负责。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考得不理想,交上来的总结足足有两页纸,其中给自己列了十几条,字里行间全是自责。了解情况后,笔者就和小丁进行了谈话。

      师:你觉得爸爸对你期望高吗?

      丁:可能吧,但爸爸是对的。

      师:孩子,学习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认为呢?

      丁:是啊,但是我要是考不到90分就没法交代了。

      师:你觉得你认真学了吗?

      丁:还挺认真的。

      师:那你觉得自己下次会有进步吗?

      丁:很认真复习了,应该会吧。

      师:那你就不用担心了,只要你有进步,不管多少分,老师都会很高兴的,你爸爸那儿老师去跟他说。

      丁:真的吗?那太好了。

      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笔者随即和小丁父亲进行了沟通,小丁的父亲参加高考时是当地的文科状元,心气很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也很高。他说:“家里有一面墙,小丁每次因犯错或成绩不好而被他们狠狠教育后都会蹭着这面墙慢慢走回自己的房间,因此这面墙被磨得特别白。”PCRT结果显示,小丁父亲的教育方式问题比较严重:期待、溺爱、盲从这几项的评分都在20以下,属于非常严重。期待型父母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或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而忽视孩子的天赋能力与性格取向,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当孩子的能力或取向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们就容易出现意志消沉、性格冷淡、没有活力,生活上缺乏自制力,最后产生自卑感或不良适应。小丁父亲在分析了自己的问题之后,很快就转变了对小丁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在各科的学习上也不是只给小丁提要求,而是把自己觉得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小丁,帮助他摸索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笔者和小丁的爸爸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让他更多地了解小丁在学校的情况。期末考试中,小丁的总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对孩子的高期待是独身子女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既无育儿经验又望子成龙心切,往往会弄巧成拙,把孩子管得畏首畏尾,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因此,科学有效的家校合作和沟通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充足的空间,使其能更加自主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是由父母教育的问题导致的。如果想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校合作是基础,也是关键。从整体上,学校需要和家长统一教育理念,建立互相间的信任;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讨论学生近阶段的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同时对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进行纠正;让家长委员会起到正面带动的作用,让家长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营造家长间的融洽氛围。同时,基于PCRT结果,学校要从保护学生和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问题,逐一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个性化问题,使得家校共同配合,促进智力优秀学生更好地发展。

标签:;  ;  ;  ;  

母校合作对超常儿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