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调整_农产品论文

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调整_农产品论文

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农产品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72X(2001)04-0038-04

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逻辑主线,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中国加入WTO两个方面,分析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而进行的相应调整,从而形成一个理论框架与国际经济政策变化有机结合的动态的农产品贸易政策体系。

一、经济全球化下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框架

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既是农业政策的延伸,又是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框架由自主型发展阶段、水平贸易发展形式、比较优势型进出口结构和多元化的市场结构组成的,从而形成一个互为基础和前提、有机统一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框架。

(一)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阶段:自主型

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其处于战略型农产品对外贸易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自主型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现阶段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阶段属于有保有舍的自主型农产品对外贸易阶段。

农产品自主型对外贸易阶段的政策主题是促进农产品出口,以农产品资源的国际流动实现农业资源的国内合理配置;同时以农产品国内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促使国内农业与工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自主型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的主题要求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转换:(1)控制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协调,并有利于出口。(2)调整工农产品价格水平和结构,使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国内贸易条件与国际贸易条件处于同等地位,即无任何政策歧视现象。(3)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4)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放开统一经营管理的农产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

(二)农产品对外贸易形式:水平贸易

中国与世界大国的贸易形式不同,即初级产品出口份额偏低。其政策主题是调整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利益关系,使初级产品出口按大国贸易份额标准参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从初级产品贸易结构看,农产品占75%的出口比重,构成初级产品出口的主体;从世界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各国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意识存贮和节约使燃料等初级产品的贸易份额不可能有大的扩张,因而扩大初级产品贸易的任务主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

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两个基本思路是:(1)农产品出口为工业产品进口换汇。即农业资源向国外流出,而工业资源由国外流入。这一发展方向目前遇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展困难重重。(2)以农产品水平贸易为主要形式,扩大农产品出口,同时又增加农产品进口。这一贸易形式选择的优点是:有利于调节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总量短缺的矛盾;有利于调节农业资源结构性矛盾产生的生产与消费不协调的矛盾。水平贸易的扩大既可使一部分剩余农业资源流向国外,又可从国外流入一部分短缺的农业资源。这样既可缓解农业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又可调节农业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因而农产品贸易形式的选择应以水平贸易为主。

(三)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比较优势型进出口结构与政策

为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经济效应,拟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

1.调整产业结构型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政策,准确地讲是产业结构型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若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就必然选择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按比较优势的大小安排农业及农产品发展的顺序和规模。如中国具有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前12种农产品按大小顺序依次为:生丝、天然蜂蜜、活猪、茶叶、花生油、玉米、黄麻和类似纤维、罐头肉及肉制品、蓖麻油、鲜肉及冷冻肉或冷却肉、大米、皮棉。按比较优势原理,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应以上述12种为主,从生产率、产品竞争力、进出口价格比率、关锐、出口保护等方面,在协调一致、方向相同、政策一致上促使其发展和出口,从而不断扩张,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国际比较利益。

2.竞争优势型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其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状况、结构及竞争环境与国际市场同种产品相比均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处于这一地位的产品出口市场份额大,出口前景乐观。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12种农产品中,有5种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系数大于0.90,具有强出口竞争力,即生丝0.93,活猪0.99,天然蜂蜜0.95,茶叶0.94,罐头肉和肉制品0.99;有3种产品出口竞争力系数在0.60-0.90之间,即花生油0.86,鲜肉及冷冻肉0.73,罐头菠萝0.62,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有2种产品出口竞争力系数在0-0.6之间,即亚麻纤维0.41,玉米0.08,具有弱出口竞争力;有1种产品出口竞争力系数小于0,即皮棉,没有出口竞争力。一般来说,具有强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具有特殊的地区性和不可转移的禀赋性。如生丝、茶叶和天然蜂蜜,历来都是亚洲国家的优势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出口价格高。而活猪、罐头肉及肉制品则以其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而取胜。因而在对外贸易中,应对具有不同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采取不同的政策,即对具有地域性或其禀赋条件不易转移的产品实行高价、高质量策略,而对竞争激烈的产品可实行低价、高质量策略,从而制定出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政策及措施。

3.对策性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发达国家对农业和农产品出口实行全面的高度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实施“负保护”政策,从而导致农产品国际市场处于一种人为“扭曲”的状况,即不公平贸易状况。这一处境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极为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及抵制发达国家政府的不公平竞争,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带有国别、产品种类等性质的差别贸易政策和措施。

(四)农产品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多元化

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结构中,发达国家占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仅占30%左右,发达国家是该类市场的主体。为了减少风险和获取贸易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市场多元化策略。但是,市场分布的一般变动规律又制约着这种市场多元化程度。因而,中国农产品市场多元化政策是在商品进出口市场分布规律的指导下,自主型对外贸易发展阶段、水平贸易发展形式和比较优势型进出口结构三个方面的政策在市场目标取向上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

(一)从全球战略高度重新定位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影响和区域影响,应重新认识和加快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农业要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产品,通过优化结构来巩固和争取中国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另一方面,仍要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的资源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名优农产品。

(二)实施农产品进出口多元化战略,降低进出口集中度,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

1998年中国对东南亚8个国家和地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农产品出口额比重为66.7%,进口额比重为20.7%,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因而,从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看,应扩大农产品进出口品种,降低农产品进出口集中度,实施全球贸易战略。在进一步增强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要通过大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营销水平,努力稳定现有市场份额,积极扩大在欧盟、非洲、南美等市场的份额,分散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的份额,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防范因某一地区经济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

(三)加强进口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农产品的供给总量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农产品市场出现持续的通货负增长,使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框架看,若国外农产品的超量进口,导致一国农产品价格严重贬值,可以采取一定的贸易管制措施,如提高进口关税、采取临时性的进口配额制,或者针对某一地区的进口配额,限制或者抑制农产品的进口,在某种经济危机中,保持某一产业的适当发展或不出现大的衰退。

三、WTO框架下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

比照WTO农业协议的基本精神,中国未来的农业政策应以充分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及国内农业资源,以及世界农产品市场及国内农产品市场为基础,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达到最佳配置,建立以比较利益为驱动机制的农业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使之既有益于中国农业发展,又有益于整个世界。为此,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应作如下八个方面的调整:

(一)调整粮食生产贸易政策,实施食物发展战略

WTO农业协议和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将刺激中国粮食进口,较大地影响国内小麦生产,并进一步对中国现行的粮食政策带来较大的冲击。从这一方面看,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和贸易战略将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小麦生产,增加部分小麦进口。另一方面,不应把农业和食物简单化为粮食。在贸易自由化环境下,中国在一些大宗的劳动密集型的食物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如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通过扩大出口有可能产生一个正收入效应。根据这一思路,规划中国的食物发展战略,即出口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进口小麦,从而形成开放的符合国际准则的食物发展战略。具体改革措施是:(1)改革粮食进出口经营管理体制。中国目前的粮食进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既从价格上将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相隔离,又从总量上控制了进出口规模。因而从市场准入条款来看,应不断增加粮食进出国际市场的机会,使粮食贸易国际化、自由化。(2)增加粮食国内支持力度,尤其是运用好“绿箱”政策措施。只有通过粮食供给的扩大,才能调节粮食市场价格,使粮食的生产、消费和经营三方面达到协调,而要有充裕的粮食供给必须提高粮食的国内支持水平。

(二)建立粮食进口风险防范机制

中国未来是否会受到来自美国等国家的粮食出口禁运,应给予客观地评价和估计。从近几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中国的国力看,遭受粮食出口禁运的风险很小。虽然出现粮食禁运的风险很小,但也应有一套防范风险的措施。一方面,从当前的国际粮食市场和贸易格局看,中国应致力于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框架彻底消除禁运风险。例如粮食出口大国除美国外,还有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可以与这些粮食贸易伙伴建立多边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有利的贸易地位。另一方面,还应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内粮食储备,以缓冲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的国内支持空间

尽管WTO规则对农业生产的国内补贴支持作出了明确约束,但在 WTO框架内,按农业总产值5%的比例计算,中国尚有500亿元人民币的活动空间。农业宏观政策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空间。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参考国际经验,今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应建立以农产品价格支持尤其是以粮食价格支持为核心的政策体系。这一支持体系的重点是:(1)支持目标由短期化转向长期化。中国农业补贴支持政策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中心,同时兼顾农民收入。(2)支持方式由投入补贴转向产出补贴。以农产品的保护价格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业的财政补贴对农业的支持,最终确立以产出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支持方式。(3)支持运行由随意性转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制度调整,建立基本的规章制度,使农业补贴支持形成一个基本制度,加强管理,提高农业补贴支持的运行效率。

(四)充分利用WTO规则的“绿箱”政策措施

加入 WTO后,由于对农业直接的价格支持和投入补贴受到WTO规则的限制,“绿箱”政策则不受限制,按照这一策略,今后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应突出以下重点:(1)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2)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增加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投入。

(五)构建农产品进出口市场准入体系

中国若加入 WTO,就必须从市场准入条款、国内支持条款、出口补贴条款、卫生与食品检验条款等方面对农产品政策进行系统设计,逐步实现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的国际化。目前,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制约较大的是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

中国对农产品的进口控制主要采用进口配额措施。1999年中国公布的关税配额进口商品均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公布的13个品种51个税号中,28个税号是粮食,占公布税号的55%。因而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是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转变的重要方面。根据WTO农业协议,进口配额措施要实行关税化,而中国农产品配额内税率与配额税率的差异特别大,如小麦(税号1001100)1999年配额优惠税率为114%,普通税率为180%,而配额内税率只有1%。关税化对农产品进口的刺激将大大增加,进口的增大对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将造成一定的冲击。因而应对农产品进口数量配额政策关税化造成的影响给予有效的防范。

(六)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为了增强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维护农民的利益,需要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在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如美国政府为所有参加保险的作物提供30%的保险费补贴,投保的农民当年作物收成减产25%以上时,可以获得联邦作物保险公司的最高赔偿金额;日本政府对主要农作物保险给予15%的补贴,遇到灾害时给予10%-30%的保险费;加拿大的保险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农产品,农民自愿参加作物保险,联邦及各省政府支持50%的保险负担。作物保险升格成为农民收益保险,取代灾害救济及价格补贴,已是WTO框架下世界农业政策的新走向之一,且这一支持措施并不违背WTO规则,值得中国借鉴。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保险水平很低,农业保险运行远远不能适应WTO框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宏观政策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问题,把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列入政府农业宏观政策的议事日程,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实现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管理一体化

中国目前的管理存在着生产和贸易相互脱节的问题,管生产的不了解市场,管贸易的又调控不了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发展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应加快农产品外贸改革,打破行业部门界限,使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一体化管理。

(八)构建动植物病虫害防范系统

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卫生与食品检验条款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关注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卫生与食品检验是一国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保证;另一方面,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将该条款变相地作为一种禁止其他国家农产品进口的重要措施,即成为一种变相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在未来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这一措施会不同程度地予以削弱或者放宽限制,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对卫生与食品检验方面的放宽是这一趋势的反映。卫生与食品检验政策的放宽,一方面将会扩大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将会导致危险性病虫害的国际传播,因而建立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系统是贸易自由化环境下的必然应对措施。如地中海实蝇是寄生在水果、茄子、辣椒、番茄果实的一种危险性虫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洲是这一虫害的高发地区。中国目前没有该种虫害,但在北纬31.5·N-53.3·N的范围是这一虫害的适生区,即黄河以南地区。夏季中国的北方也为该虫害的适宜生长季节,因而对南方要进行常年性的防范,北方主要是夏季的防范。目前对因贸易带来的各种病虫害的防范必须把住检疫关,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产地检查、收获直到出口期间的措施保证、入境口岸检查和入境后的监督。在目前中国经济实力较弱的条件下,防患于未然是上等策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当前国际竞争中,面临着特别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经济政策尤其是国际经济政策的实施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而,提前制定立足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政策,未雨绸缪,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

收稿日期:2001-02-09

标签:;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调整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