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9年展望
——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分报告
胡振琪1,王晓彤1,张冰松2,李 勇1,陈 洋1,赖小君1,张 雪1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2.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摘要: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8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19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2018年国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整治、村庄整理、充填复垦技术、植物与钝化剂修复、无人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采集中的广泛应用及3S技术尤其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广泛应用;国外研究侧重于降低开发密度、土地整理有限领域选择、土地复垦碳排放问题、联合修复技术、土地信息处理方法的革新及多源遥感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结论:2018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随着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3S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地生态整治、土地复垦技术、土地修复方法、动态监测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2019年,将继续推进土地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复垦土壤质量、优化复垦技术、改进污染土地修复方法,发展土地信息技术,在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提下,推动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修复;土地信息技术;评述
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主要包含了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两大领域。2018年,国内外学者针对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通过对2018年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梳理分析了2018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土地信息技术研究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并结合工程发展的学科需求,展望了2019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以主题词未利用地(unutilized land)、土地整治(land renovation)、土地整理(land arrangement)、土地复垦(land reclamation)、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storation)、土地修复(land remediation)、土地测量(land survey)等进行检索,根据研究内容匹配度,筛选出学术文献78篇,其中中文文献46篇,英文文献32篇。通过对筛选出的文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将土地工程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修复4个部分;土地信息技术划分为土地信息采集、土地信息处理、动态监测三个部分。所选择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mote Sensing 、Catena 等期刊,遴选文献分布情况见表1。
1 2018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1 国内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2018年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土地工程是人类利用土地和改造土地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污染,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迫切问题,需要对土地工程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梳理2018年国内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相关研究,为今后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使用相同吸收液 (3-甲氧基丙胺)吸收1.5g~1.6g的CO2(盐酸滴定基准碳酸钙粉末的产物,下同)后,分别加入两种配方的闪烁液,再加入一定量的标准源,在相同的仪器上分别进行5个循环的连续测量。
表1 2018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研究文献分布情况
Tab.1 Literature on land engineer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土地工程是人类利用土地、保护土地和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土地工程的终极目标,通过表1文献统计可以看出国内土地工程方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及土地修复三大部分。这与国家生态文明改革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密切相关。同时随着测绘技术的迅猛发展,土地信息技术在土地信息动态监测中应用得到极大的关注,随着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已渗透到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的各个领域,是保证土地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氟喹诺酮类,抗菌作用佳,但相比其他类型,价格较贵,在泌尿系统病原体诱发的感染及相关病菌中作用明显。然而此类抗菌药会对体内DNA有效合成造成影响,孕妇一般不建议使用,对于儿童,也尽量避免使用,因其可能对儿童的成长及发育造成不良影响[2]。对此,关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应用时需注意适用对象。
1.2 国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看了上面两点:家长不要打扰、不要帮助,那么是不是就在旁边袖手旁观、无所事事呢?当然不是,小朋友即便对什么有兴趣,可能也没多长时间的耐心,顶多两三分钟。毕竟宝宝的探索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他已经“研究”不出来了,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就会分心。这个时候,就是家长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孩子不感兴趣是因为他玩不出花样,如果大人能够变着法子玩新鲜,就能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增强探索的持续时间。
2 2018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 国内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2.2 关注土地整理的优先领域选择与评价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法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1]。通过空间回归模型结合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潜在驱动因子[2],将有序加权平均方法(OW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3]等方法得到应用;同时,关注未利用地相关评价,通过构建未利用地开发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未利用地的生态敏感性,创新的把未利用地和地形因子相结合[4]。
2.1.2 强调协调三生关系实现综合整治
为提升城乡交错区土地整治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发挥“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功能,根据“明确功能区—确定评价单元—评价单元功能—确定功能单元”的划定思路,实现了山水林田湖的综合整治[5]。结合土地空间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构建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 运用“三生”功能指数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各功能指数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综合考虑区域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进行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方向[6]。划定整治分区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三生指标体系对土地整治工程进行效益评价[7]。
2.1.3 探讨土地整治改革助推乡村重构
声乐演唱的情感的表现,演唱者不仅要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佳的音色及情感感染观众,用情带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
高速公路工程中的中心试验室,又常被人们称为核心试验室,不仅能够为工程施工提供精确的试验数据,而且保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提升高速公路工程的整体效益。伴随我国高速公路行业的迅猛发展,做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不过关,则会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因此,高速公路工程中的管理人员要合理设立中心试验室,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水平[1]。
2.1.4 革新复垦技术与重视植被恢复
复垦技术的革新对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次性充填复垦形成的双层土壤剖面的基础上,仿照自然状态土壤的剖面构型,提出夹层式多层土壤剖面构型,并从原理和技术上展开了相应的论证,实现了充填复垦工艺的革新[15]。另外,以黄河泥沙充填复垦为代表,探究了黄河泥沙容重与水分运动参数的关系,优选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的最佳容重设计[16];在植被恢复对损毁土地质量的影响方面,有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改良效果明显降低[17]。从具体的指标来说,植被恢复能够明显改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状况[18],降低生态脆弱区的土壤侵蚀程度[19],不同植被对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影响[20-21],主要是由于植物群落细根特征与土壤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其中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和全氮对细根特征影响较大。
2.1.5 丰富土地污染修复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核心是用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而对于土地信息处理方法的革新大都是在GIS的基础之上开展的。GIS结合改良的土壤侵蚀模型(MMMF)[64]、改进的土壤侵蚀模型(MPSIAC)[65]、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RUSLE)[66]等实现了评价流域土壤侵蚀度方法的革新。同时,还有研究者运用GIS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进行提取,并使用网络分析法进行数据转换和变化检测,来估算土壤碳含量及其变化情况[67];并结合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农业的土地利用适宜性[68];利用GIS和MEDALUS模型确定和分析了影响荒漠化进程的13个指数,绘制荒漠化敏感区域[69],利用GIS的加权叠加分析和多标准决策分析来制定战略定位的土地指数(SLLI),以确定适合农业土地改革的土地[70]。
2.1.6 拓宽无人机摄影测量及遥感技术应用范围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18年该技术在土地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范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无人机遥感测量具备在复杂地区影像分辨率高的优势,不仅可应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露天煤矿[28]及尾矿库[29]的测绘数据采集,同时也在小镇景观生态环境评价[30]、城市利用分类[31]及农作物面积调查工作中[32]的数据采集中得到应用;轻小型的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在高陡边坡的地质调查中,能够采集到有效的地形数据,并实现高陡边坡的数字化岩体产状测量[33]。此外,采用光谱角分类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面积精度和空间精度均得到明显提高,可以作为复杂地类的分类方法[34],结合遥感技术对土地整理项目验收准确核查[35]、流域农用地生态适宜性的定量评价[36]、矿区的植被盖度调查[37]以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的关系进行了探究[38]。
在科技兴国的战略背景下,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积极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利用3S技术尤其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通过提取植被损伤指数、地表形变指数和土地覆被类型等关键参数,以土地结构损伤函数与土地功能损伤函数为乌海矿区构建矿区土地损伤测度模型[39],结合3S技术,实现了对耕地利用变化[40-4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41-43]及旅游区景观类型的变化[44]的动态检测。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火后植被光谱及指数变化,更好的实现了对植被受灾情况的动态监测[45],同时,叠加数字高程模型(DEM)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结合,实现草地资源调查的常态化监测[46]。
2.1.7 重视3S技术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2.2 国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2.1 加强法律监管降低开发密度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而法律法规对土地开发具有直接的导向性作用。相关研究从美国《清洁水法》(CWA)第404条款扩展后的新监管环境中利用持续性分析中的双重差分估计和样本选择模型来识别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的监管框架减缓了环境敏感地块的开发,也降低了新开发的密度[47]。通过研究保护区与土地开发的关系,发现自然保护区(NRs)是防止土地开发的最有效保护区类别,减少土地利用覆盖转向人工土地利用覆盖是保护西班牙生物多样性的关键[48]。关注农村公路交汇处的土地开发,利用回归模型探讨以公路为导向的土地开发与交通模式的关系,对负责交汇处设计和运营的公路机构在评估交汇处附近潜在发展机会有指导意义[49]。
2.1.1 深化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综合整治的研究也逐步升级转型。在明确土地整治要素结构及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土地整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构建“背景—手段—路径—目标”土地整治改革体系,解决“为何整”“怎么整”“整什么”三大重点问题,实现各类要素有序流动,助推乡村社会、经济及空间重构[8]。此外,还通过辐射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城乡地域功能划分,将土地整治空间由乡村地域拓展为城乡全域、整治过程由空间重构拓展为人为关系重构[9]。也有学者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综合整治,走出一条“既化地又化人”、村镇融合发展的新道路[10]。在此过程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农户的意愿[11]、参与度[12]、满意度[13]及参与行为机制[14]也得到深入探讨。
土地整理优先领域的选择着眼于土地空间结构调整,面对土地破碎化,在法律框架下探索如何通过已有数据,利用多准则分析方法[50]、空间结构差异分析方法[51]等选取的研究区域,确定土地整理的优先级,设计最佳土地整理方案。此外,注重土地整理中各项农业生产指标的定量评价,为实现土地最佳管理,研究者设计土地整理中展现农业问题具体特征的通用算法[52];为探究土地整理对小农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者采用定量函数模型评估农田玉米产量[53];同时为确定土地整理对农业利润的影响,利用考虑到规避风险的递归程序模型进行分析[54]。
2.2.3 深化土地复垦碳排放问题研究
由于环境意识的迅速提高和对可利用土地需求的逐渐增强,土地复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国外煤矿以露天煤矿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露天煤矿损毁土地复垦后土壤碳排放问题的探讨。印度有学者对采矿损毁土地复垦16年后的生态系统结构、土壤质量和碳库的状况进行研究,并与周边未损毁土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采用混播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本土植物的存活率,且随着复垦年限的延长,土壤碳库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55],证明植物修复十分适用于采矿退化土地质量的恢复和土壤碳固持潜力的提高[56]。通过对美国阿帕拉契亚某露天矿不同植被种类复垦效果研究,表明在采矿废弃地退化进行复垦过程中,栗子树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可能再次成为森林冠层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蔓延可能破坏森林的原生生态系统[57]。该领域还突出了利用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球囊霉素蛋白(GRSP)作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58]。
2.2.4 注重污染土地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矿山开采、工业生产等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损毁了部分农业用地,尤其是重金属污染问题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为恢复污染土地的宜耕性,利用农业石灰和有机肥料对印度某酸性矿污染土地进行修复[59],以植物修复为基础,辅以交替循环强化电动力学修复[60]和化学淋洗修复[61]对土壤中的铅、铜、镉和锌等重金属进行去除,修复后污染土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并恢复了土壤肥力,保证了作物生长。在土地污染过程中,钾对于植物修复的加强作用和植物生长作用及真菌定殖增殖的研究对于采矿废弃地转变为农业具有深远意义[62]。除此之外,多植物综合修复对高羊茅、紫花苜蓿、沙柳三种修复植物进行了修复方案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微量元素多样性的去除难题,是土地污染修复的重大突破[63]。
定义1 一个信息系统S可以表示为一个四元组S={U,R,V,F},其中,该论域U={X1,X2,…,Xm},R={r1,r2,…,rm},包括条件属性C和决策属性D;V=Ur∈RVr,Vr是属性r的值域;f:U×R→V是一个信息函数,即r∈R,x∈U,f(x,r)∈Vr.
我与著名画家赵华胜教授过从二十余载,深知其对民族绘画的执着追求,数十寒暑如一日故而造诣精湛,主要表现在人物造型方面,匠心独具,风格突出,已然成为中国东北艺林中之翘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书记》有云:“向背无遗势,洪纖无遁形……然后知学在骨髓者,自心术得;工侔造化者,由天和来。”藉此以评价画家在今日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相信此去不远。
2.2.5 革新土地信息处理方法
对于国外很多的发达国家而言,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论是意识还是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均早于并优于中国。因此,通过表1的文献可以看出,2018年在国外土地工程领域,研究更关注土地资源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及新方法新技术的探索应用。特别是以损毁土地为研究对象,植被恢复、复垦材料和复垦技术的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复垦;以污染土地为研究对象,多重修复技术为研究内容的土地修复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国外研究同国内研究一样重视信息技术在土地工程中的应用,数据的采集方法依旧依赖于测绘技术的进步,从研究的分布情况来看学者更注重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以及数据的应用价值。对于采集到的土地信息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的革新,以及土地变化信息的动态监测是国外土地信息技术研究的重中之重。
任务环:是任务实施的核心部分。威利斯把任务环分为任务、计划和报告三部分。学生以小组形式试图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来自专业和语言方面的很多困难。解决方式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共同解决问题。如果这样做仍然有困难,教师可以作为协助者,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可以以口语报告的形式汇报他们的任务解决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此时的汽车英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语言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改正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但有时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过多同一主题的小组报告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班级情况适时地组织一些其他的活动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水平。
以矿山开采为代表的人为活动,使得矿区周边土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对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方法,主要集中在研究种植伴矿景天和杨桃对粤北受镉中度污染土地进行修复[22],甜高粱对镉污染土地的修复[23],以及景天、三七、翅碱蓬对重金属及盐渍化复合污染土地的修复[24]。在污染土地的钝化修复方面,研究表明高浓度碱性改良剂适用于废弃土地/棕壤地的修复,硫改良剂适用于碱性土壤中的重金属固定,铁元素对土壤中砷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25],巯基—蒙脱石复合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农田土壤中镉的含量[26];另外,通过土壤淋洗修复后施加玉米秸秆的土壤联合修复方式,对镉污染黄棕壤进行了成功的修复[27],有效降低了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生态环境风险。
2.2.6 强调多源遥感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结构跟踪是确立可靠性养护、维修程序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元素。结构数据说明汽车的组成是确定汽车部件状态和使用的关键,可为所有其他相关活动提供相关结构可靠性数据。
以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低空)应用为代表,强调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地下)、激光扫描技术(地面)、多级GPS测量技术(地面)、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低空)及卫星影像(航天)无人机遥感等多种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根据合成孔径雷达的时间序列和高程数据来分析城市地面沉降变化[71],利用机载激光扫描数据,并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和随机森林(RF)的混合方法,检测落石源区域[72],采用无人摄影测量监测农业研究区和滑坡区的动态变化情况[73-74],利用卫星采集的数据分析研究区域的地面沉降变化[75]。而无人机以其机动、灵活、高效等的优势,在国外得到广泛研究,基于多时相无人机影像,动态监测洪水泛滥区域土地覆被变化[76]、评估和监测土壤质量及扰动情况[77],并结合Landsat遥感影像监测灌区植被长势情况[78]。
3 2018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重点研究问题对比
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主题相似,主要围绕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修复、土地信息采集技术、土地信息处理技术及动态监测技术等方面展开。但由于国内外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技术水平和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方面的重点研究问题和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表2)。
在土地开发方面国内主要侧重于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国外则侧重通过行政监管及相关法律的制定来减少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提升城乡交错区土地整治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土地整理方面国内主要是侧重于探讨强调协调三生关系实现综合整治及土地整治改革助推下的乡村重构;国外则侧重于土地整理优先领域选择与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在土地复垦方面,国内重点关注复垦技术革新与植被恢复,尤其以夹层式充填复垦的提出为代表实现了对传统充填复垦技术的革新;而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的研究有所不同,以露天矿开采损毁土地的研究为主,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加关注土地复垦后土壤碳排放问题的研究。土地修复方面均强调在污染土地中不同修复方法的创新及应用,而国外在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同时,更加关注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联合修复方式。在关注植被恢复对复垦土壤质量影响的同时,也关注复垦材料应用及复垦技术模式的革新;在土地修复方面,国内外均重点关注污染土地修复技术工艺;对于土地信息技术方面,国内更加关注3S技术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无人机摄影测量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的拓展;对于国外而言主要关注土地信息处理方法的革新及加强多源遥感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留白”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很好运用了“未完成效应”的教学意义。将这一心理机制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指的是不直接通过讲述的方式明确将一些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布置并完成任务、讨论交流等方式在课堂中留白。于学生而言,在试图填补“留白”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更会得到发展的可能性。有时,“留白”与“未完成效应”的心理机制所取得的成效与收获未必是教师能够提前预知的。
4 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展望
4.1 主要科技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与实施保障。
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同年11月份自然资源部发布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为土地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顶层框架设计,对指导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科技创新活动,衔接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4.2 重点研究问题
随着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作为土地学科科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支撑部分,近一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对2018年科技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在土地工程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土地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不断完善。
在分析2018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年度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9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的研究,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土地空间生态修复治理科技工程与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科技工程两大方面。推进土地生态建设进一步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关系、创新村庄分类与村镇体系空间重构方法;优化复垦技术进一步提升复垦土壤质量、探索污染土地修复方法,构建完整的矿区损毁及污染土地生态修复模式;在大数据研究的背景下,综合利用物联网、传感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泛在模式下的新技术在土地信息数据采集技术、监测技术方面中的应用将成为研究热点。
表2 国内外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关注重点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 engineer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4.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将继续重点关注土地科学学科构建中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探讨与完善;推广以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土地整治新模式的应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及技术装备的集成研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董光龙,张文信,杨忠学,等.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8):160 - 170.
[2] 张文信,董光龙,杨忠学,等.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17 - 123,139.
[3] 李靖,廖和平,蔡进. 基于风险评价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情景模拟——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J] . 资源科学,2018,40(5):967 - 979.
[4] 康薇,王晓晴,张立强,等. 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生态敏感性研究[J] .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1):356 - 363.
[5] 沈悦,严金明,陈昊. 基于“三生”空间优化的城乡交错区土地整治功能单元划定[J] .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1):243 - 252.
[6] 王婕,魏朝富,刘卫平,等. 基于“三生”视角的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功能分区——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3):155 - 159,171.
[7] 高艺菡,高阳. 基于三生视角的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类型土地整治效益评价[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3):75 - 83.
[8] 胡银根,董文静,余依云,等. 土地整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重构——潜江“华山模式”实证研究[J] .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731 - 738.
[9] 王丹,方斌,陈正富. 基于辐射模型及潜力模型划分城乡地域功能的土地整治模式[J] .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3):270 - 278.
[10] 姚树荣,周毓君. 乡村城镇化的市场驱动模式与实现路径——以成都市福洪镇为例[J] . 农村经济,2018(5):81 -86.
[11] 张正峰,温阳阳,王若男. 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以浙江省江山市与辽宁省盘山县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3):28 - 34.
[12] 林建平,邓爱珍,赵小敏,等. 公众参与度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6):54 - 60.
[13] 李凡凡,刘友兆.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参与式管理的满意度效应分析[J] . 农业技术经济,2018(6):116 - 126.
[14] 李凡凡,刘友兆. 农村居民点整理不同阶段农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3):249 -257.
[15] 胡振琪,多玲花,王晓彤. 采煤沉陷地夹层式充填复垦原理与方法[J] . 煤炭学报,2018,43(1):198 - 206.
[16] 王晓彤,胡振琪,梁宇生,等. 基于水分特性的采煤沉陷地充填复垦黄河泥沙容重优选[J] .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6):258 - 264.
[17] 陈璟,杨宁.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J] . 草地学报,2018,26(1):160 - 167.
[18] 朱丽琴,黄荣珍,贾龙,等.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J] . 森林与环境学报,2018,38(1):76 - 83.
[19] 区晓琳,陈志彪,陈志强,等. 亚热带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J] . 土壤学报,2018,55(5):1156 - 1167
[20] 杨怡,欧阳运东,陈浩,等. 西南喀斯特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转化通路的影响[J] . 环境科学,2018,39(6):2845 -2852.
[21] 胡芳,杜虎,曾馥平,等.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 生态学报,2018,38(6):2170 - 2179.
[22] 韩存亮,黄泽宏,肖荣波,等. 粤北某矿区周边镉锌污染稻田土壤田间植物修复研究[J] . 生态环境学报,2018,27(1):158 - 165.
[23] 薛忠财,李纪红,李十中,等. 能源作物甜高粱对镉污染农田的修复潜力研究[J] .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4):1621 - 1627.
[24] 王雨涵,陈冬月,江志勇,等. EDTA强化盐生植物修复Pb、Cd和盐渍化复合污染土壤[J]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37(9):1866 - 1874.
[25] 费杨,阎秀兰,李永华. 铁锰双金属材料在不同pH条件下对土壤As和重金属的稳定化作用[J] . 环境科学,2018,39(3):1430 - 1433,1435 - 1437.
[26] 朱凰榕,赵秋香,倪卫东,等. 巯基—蒙脱石复合材料对不同程度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研究[J] . 生态环境学报,2018,27(1):174 - 181.
[27] 李明,程寒飞,安忠义,等. 化学淋洗与生物质炭稳定化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J] . 环境工程学报,2018,12(3):904 - 913.
[28] 朱海斌,王妍,李亚梅. 基于无人机的露天矿区测绘研究[J] . 煤炭工程,2018,50(10):162 - 166.
[29] 马国超,王立娟,马松,等. 无人机摄影测量在矿山尾矿库建设规划的应用[J] . 测绘科学,2018,43(1):84 - 88.
[30] 王玮,王浩,李卫正,等. 基于小型无人机摄影测量的江南景观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1):7 - 14.
[31] 宋晓阳,黄耀欢,董东林,等. 融合数字表面模型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城市土地利用分类[J]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20(5):703 - 711.
[32] 施开分. 无人机在农作物面积实地调查中应用的效用分析[J] . 调研世界,2018(3):28 - 32.
[33] 贾曙光,金爱兵,赵怡晴. 无人机摄影测量在高陡边坡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 . 岩土力学,2018,39(3):1130 -1136.
[34] 张正明,张志勋,常永青,等. 土地利用遥感信息提取关键技术探讨[J] . 测绘通报,2018(5):97 - 101,156.
[35] 王勇,张寅玲,尤淑撑,等. 资源一号02C卫星数据在土地整理项目验收核查中的应用[J] . 国土资源遥感,2018,30(1):144 - 149.
[36] 李茂森,王继军,陈超,等. 基于GIS的安塞县县南沟流域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 .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1):237 - 242.
[37] 张泽民,吕昌河,谢苗苗,等. 基于WorldView 2影像的矿区植被重建效果评估[J] . 生态学报,2018,38(4):1301 -1310.
[38] 姜畅,刘鸿雁,陈竹,等. 基于GIS的红枫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响应[J]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37(6):1232 - 1239.
[39] 郭山川,汤傲,李效顺,等. 融合主被动遥感的乌海矿区土地损伤测度[J]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34(8):678 - 685.
[40] 谢臻,张凤荣,高阳,等. 基于遥感和GIS的平原和山区贫困县农村耕地利用演变对比[J] .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5):255 - 263.
[41] 杜国明,马敬盼,春香. 现代化农区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研究[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3):185 - 192.
[42] 张瑜,赵晓丽,左丽君,等.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与分析[J] .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3):170 -176.
[43] 王世东,贾策. 基于遥感的生态服务价值测算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J] .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3):258 - 264,375.
[44] 朱天龙,吕君. 基于GIS的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分析[J]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10):95 - 99.
[45] 孙桂芬,覃先林,尹凌宇,等. 基于时序高分一号宽幅影像火后植被光谱及指数变化分析[J]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38(2):511 - 517.
[46] 史莎娜,汤传勇,谢炳庚,等. 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及常态化监测研究——以灌阳县为例[J] . 草业学报,2018,27(1):14 - 21.
[47] GNAGEY M K. Wetlands and open spac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land use pattern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8, 225: 148 - 159.
[48] DAVID R, JAVIER M. Protected area effectiveness against land development in Spain[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8, 215: 345 - 357.
[49] BENJAMIN R S, SHAH M, BHAVEN N. Land development and traffic composition at rural interstate highway interchanges in Ohio[J] .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art a-Systems, 2018, 144(7): 2473 - 2907.
[50] TOMIC H, IVIC S M, ROIC M. Land consolidation suitability ranking of cadastral municipalities: information-based decision-making using multi-criteria analyses of official registers’ data[J] .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2018, 7(3): 87 - 104.
[51] PRZEMYSLAW L. An algorithm for selecting groups of factors for prioritiz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rural areas[J] .Computers & s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8, 144: 216 -221.
[52] JUSTYNA W, PRZEMYSLAW L, KATARZYNA S. The proposed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agricultural problem areas for the needs of their reasonable management under land consolidation works[J] .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8, 152: 333 - 339.
[53] HAKORIMANA, AKCAOZ H.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aize production and the effe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the productivity in Rwanda[J] . Journal of Animal & Plant Sciences, 2018, 28(1): 280 - 289.
[54] DJANIBEKOV U, FINGER R. Agricultural risks and farm land consolidation proces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the case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Uzbekistan[J] . Agricultural Systems,2018, 164: 223 - 235.
[55] AHIRWAL J, MAITI S K. Development of technosol properties and recovery of carbon stock after 16 years of revegetation on coal mine degraded lands, India[J] . Catena,2018, 166: 114 - 123.
[56] AHIRWAL J, KUMAR A, PIETRZYKOWSKRI M, et al.Reclamation of coal mine spoil and its effect on Technosol qual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a case study from Indi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25(28):27992 - 28003.
[57] SKOUSEN J G, DALLAIRE K. Plantation performance of chestnut hybrids and progenitors on reclaimed Appalachian surface mines[J] . New Forests, 2018, 49(5): 599.
[58] KUMAR S, SINGH A K, GHOSH P.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 in reclaimed coal mineland chrono sequence under tropical condition[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5: 1341 - 1350.
[59] SINGH A K. Toxic aqueous discharge of iron and sulphur from spoiled coal mined lands and its control by phyto stabilization process[J] . Current Science, 2018, 115(3): 529 - 534.
[60] CHANG J H, DONG C D. The lead contaminated land treated by the circulation-enhanced electrokinetics and phytoremediation in field scale[J]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ccepted, DOI: 10.1016/j.jhazmat.2018.08.085.
[61] KOMINKOVA D, FABBRICINO M, GURUNG B, et al.Sequential application of soil washing and phytoremediation in the land of fire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8, 206: 1081 - 1089.
[62] RUTHROF K X, FONTAINE J B, HOPKINS A J. Potassium amendment increases biomass and reduces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Lablab purpureus after phosphate mining[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8, 29(3): 398 - 407.
[63] DESJARDINS D, BRERETON N B, MARCHAND L, et al.Complementarity of three distinctive phytoremediation crops for multiple-trace element contaminated soil[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10: 1428 - 1438.
[64] JAIN P, RAMSANKARAN R. GIS-based modelling of soil erosion processes using the modified-MMF(MMMF)model in a large watershed having vast agro-climatological differences[J] .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18, 43(10):2064 - 2076.
[65] NOORI H, KARAMI H, FARZIN S, et al. Investigation of RS and GIS techniques on MPSIAC model to estimate soil erosion [J] . Natural Hazards, 2018, 91(1): 221 - 238.
[66] THOMAS J, JOSEPH S, THRIVIKRAMJI K P.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in a tropical mountain river basin of the southern Western Ghats, India using RUSLE and GIS[J]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8, 9(3): 893 - 906.
[67] PRUEKSAKORN K, GONZALEZ J C, KESON J, et al. A GIS-based tool to estimate carbon stock related to changes in land use due to tourism in Phuket Island, Thailand[J] . Cle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2018, 28(3): 561 -571.
[68] KAZEMI H, AKINCI H. A land use suitability model for rainfed farming by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nalysis(MCDA)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8, 116: 1 - 6.
[69] LAMQADEM A A, PRADHAN B, SABER H, et al.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using MEDALUS Model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the Oases of Middle Draa Valley,Morocco[J] . Sensors, 2018, 18(7): 2230 - 2249.
[70] MUSAKWA W. Identifying land 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land reform using GIS-MCDA in South Africa[J] .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18, 20(5): 2281 - 2299.
[71] ASLAN G, CAKIR Z, ERGINTAV S, C, et al. Analysis of secular ground motions in Istanbul from a long-term InSAR time-series (1992-2017)[J] . Remote Sensing, 2018, 10(3):408 - 426.
[72] FANOS A M, PRADHAN B, Mansor S, et al. A hybrid model using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and GIS for potential rockfall source identification from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data[J] . Landslides, 2018, 15(9): 1833 - 1850.
[73] HOSSEINALIZADEH M, KARIMINEJAD N, ALINEJAD M.An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summary statistics for modelling piping collapses and gully headcuts to evaluate their geomorphological interactions in Golestan Province, Iran[J] .Catena, 2018, 171: 613 - 621.
[74] YAPRAK S, YILDIRIM O, SUSAM T. New approach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of land slide: using of UAV system[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y, 2018, 19(1): 246 - 256.
[75] AIMAITI Y, YAMAZAKI F, LIU W. Multi-sensor InSAR analysis of progressive land subsidence over the Coastal City of Urayasu, Japan[J] . Remote Sensing, 2018, 10(8): 3390 -3415.
[76] IERSEL W V, STRAATSMA M, MIDDELKOOP H, et al .Multitemporal classification of river floodplain vegetation using time series of UAV images[J] . Remote Sensing, 2018,10(7): 1144 - 1162.
[77] TALBOT B, RAHLF J, ASTRUP R. An operational UAV-based approach for stand-level assessment of soil disturbance after forest harvesting[J] .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8, 33(4): 387 - 396.
[78] NHAMO L, DIJK R V, MAGIDI J, et al.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remotely sensed irrigated areas using postclassification enhancement through UAV capability[J] .Remote Sensing, 2018, 10(5): 1304 - 1329.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 Research in 2018 and Prospects for 2019: The Sub-report on Land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 Zhenqi1, WANG Xiaotong1, ZHANG Bingsong2, LI Yong1, CHEN Yang1, LAI Xiaojun1, ZHANG Xue1
(1.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land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2018 and give prospect in 2019.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was employ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2018, the domestic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in reserv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y renovation, land readjustment 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filling technology, restoration of plants and deactivators, and the extensive utilization in l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with the technology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photogrammetric and remote sensing, and land dynamic monitoring with interferometry technology of aperture radar, a special 3S technology.The overseas studies focused on reduction in development density, finite field choice to land consolidation, problem with carbon emission in land reclamation, combined remedi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land information treatment,and the utilization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land dynamic monitoring. In conclusion, in 2018, land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de great progress mainly in the fields of land ecological renovation, land reclamation technologies, land remediation methods, dynamic monitoring methods and other fields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posal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remendous development in 3S technology. In 2019, more attention could be given to promotion of l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urther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reclaimed soil, optimization to recla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remediation methods for polluted land and development of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sol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and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control,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uld be promoted to a new stage.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development; land reclamation; land remediation;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view
中图分类号: F323.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8158(2019)02-0102-09
doi: 10.11994/zgtdkx.20190131.094355
收稿日期: 2018-12-20;
修稿日期: 2019-01-14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事务费项目“土地学科进展与土地科学前沿问题研究”(TD181602-01)。
第一作者: 胡振琪(1963-),男,安徽五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E-mail: huzq1963@163.com
(本文责编:郎海鸥)
标签:土地整治论文; 土地开发论文; 土地复垦论文; 土地修复论文; 土地信息技术论文; 评述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论文;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