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论文_敖宁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论文_敖宁

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筑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其也需要不断提高设计与施工水准。现代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关注适应性设计,其中气候适应性设计则是重要的环节。本文在对建筑设计行为进探讨时,针对气候适应性设计进行了重要性以及具体的设计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适应气候;建筑设计;方法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施工的核心,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的舒适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气候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建筑设计必须将气候考虑在内,结合不同区域的光照、气温、湿度、风力等开展设计,以便实现气候与建筑的协调发展。现如今,社会经济深入发展,广大群众对居住的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类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新理念,建立宜居环境,建筑设计必须树立新思想,结合气候特征开展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

对于建成的建筑物而言,其使用的适宜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使用体验。而基于气候适应的建筑设计则能够显著提升建筑使用的适宜度,且能够实现对建筑内的气候环境的有效调节。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人员,其在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时,甚至能够达到室内四季如春的效果,能够保障室内具备充足的自然光与自然风,从而还可以实现对资源能源的节约。

2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分析

2.1 结合气候特点选择建筑朝向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基于气候适应性设计原则,设计人员首先要关注建筑朝向,建筑朝向直接指向建筑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因而会影响建筑居住的舒适度。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朝向设计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现场勘察工作,要对建筑场地各项要素包括地形、日照、风向等,在了解建筑所在地的自然因素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朝向方案。以广东省惠州市某建筑为例,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结合当地的地形、日照条件等要素,在设计时,判定需要主要考虑的因素为通风向。在实际的适应气候性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朝向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为夏季风与建筑朝向的夹角,一般设置为45°。但是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关注建筑单体自身与其他建筑构成行列式结构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建筑会更加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涡旋区,即建筑朝向与夏季风向会呈现出相对的现象,从而会影响建筑的通风效果。设计人员针对这种情况,应调整建筑朝向与夏季风的入射角,使其处在30-60°的范围内,在这个标准下,多个行列式分布的建筑就能够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朝向设计时,也要关注日照条件,我国大部分建筑在设计时基本都是坐北朝南、南北通透的格局,而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设计建筑所在地的日照强度调整敞口大小与位置,以保障建筑室内能够具有良好的光条件与风条件。

2.2 结合气候特点对建筑通风和防潮进行设计

结合地区差异,在进行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格外关注建筑通风设计与防潮设计,由于不同地区的日照条件以及自然环境不同,因而在进行通风与防潮设计时,也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以干燥闷热的地区为例,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关注当地人们对于通过良好的通风设计降低室内温度的要求,同时要关注室内湿度的提升。以潮湿寒冷地区为例,在进行设计时,当地人们的诉求则为提高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以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例,其夏季风速度慢但湿度大,因而在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时,设计人员要针对通风与防潮进行针对性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关注户型设计,要采取南北通透的两梯两户户型,在这种户型格局下,建筑室内能够在夏季时获得更高的流通速度,从而能够降低室内温度。而在对通风要求较低的春秋两季,设计人员要关注利用自然风实现对空调能耗的降低。设计人员可以在建筑裙房屋面中种植绿植,在美化环境的基础上还可以帮助降低城市噪音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对于南方城市而言,部分城市会出现较长时间的雨季,基于建筑室内舒适性的考虑,设计人员要对地面进行专项防潮设计,要提高蓄热系数相对较小的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占比,同时要确保选用的材料表面具有微孔面层,从而实现对空气中潮湿粒子的吸收。

2.3 在设计的过程中保证气候与建筑相适应

现代建筑越来越关注建筑能耗,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时,也要对建筑室内温度的调节进行优化。设计人员要始终以提高室内空间的居住舒适性为前提,要将能够提升室内舒适性的相关设备应用到建筑之中。在选择设备时,要依据室内设计的方案进行调整,要具备强烈的绿色设计意识,要时刻关注建筑所在地气候与建筑的适应性,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出现较多的资源能源浪费。

3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分析

3.1 全面的落实气候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建筑人员在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之前,需要对建筑所在地进行充分的调研,主要应关注建筑所在地的气候资料的搜集。在具体了解时,设计人员需要关注建筑所在地的最大和最小风速,并对建筑所在地最大和最小的平均气温、全年平均降雨量以及最大降雨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现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设计人员可以绘制气候分析图表,常有的气候图表绘制法包括生态图表法、马奥尼图表法等,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经验与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绘制方法。在绘制完成气候图表之后,设计人员要基于提升室内舒适性的要求,并结合建筑室外不同阶段的气候特点,以设计出最具节能效益与气候适应性的建筑施工方案。

3.2 制定气候适应性策略

在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特征较为明显。设计人员在进行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设计时,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同时在设计阶段,也要关注建筑的资源能源节约效益,要紧密围绕上述两个关键原则开展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设计工作。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以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为基准,要结合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包括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夜间通风技术等,基于此,可以在满足气候适应性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建筑通风以及温度调节能耗的降低。在设计活动中,设计人员也要注重把握建筑使用人群的需求,需要对采光、通风以及日照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设计。

3.3 制定模式语言

基于气候适宜性的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对相应的气候因子进行转译,要将其转译为设计因子,基于此,可以提高气候与建筑结构布局设计、空间设计、场地设计等的联结度。在进一步深化设计的基础上,气候因子则可以与建筑设计中的各个要素形成更加深入的因果关系,最终的设计方案可以在模式语言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设计人员必须要制定自身了解的模式语言,提升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效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及百姓生活质量的日渐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必须以满足居住的舒适度为基础,实现建筑设计的科学性。针对于此,建筑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要基于气候适应情况加以思考,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充分分析气温、湿度、风速、降雨等因素,从而保证设计出的建筑在朝向、通风等方面更加科学,契合我国建立环境节约和友好型社会的诉求。

参考文献:

[1]胡绍学,宋海林,胡真,谢坚.“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威权楼)设计实践和探索[J].建筑学报,2000,(5).

[2]巩坤.基于气象条件的商业区建筑群城市通风及综合效应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3]廉凤梅,季贵斌,侯永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论文作者:敖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  ;  ;  ;  ;  ;  ;  ;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论文_敖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