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阅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看,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靠阅读。但以往的教材在编写时注重文字表达的精练、严谨,忽视了语言的生动性、通俗性。由于教材编写人员曾仅把教材看做教师讲授的素材,而不是学生的自学材料,所以以往教材表述多是结论式的陈述。另外,教材内容取材过于狭窄,再加上考试题目偏重于客观性试题,导致教师和学生很少去阅读教材,更谈不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所以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也使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从而在离开学校后缺乏独立的、主动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编制,首先在客观上为加强阅读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素质教育的推进,又在主观上为加强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仅就新教材在加强可读性方面所作的努力,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指导,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教材在加强可读性方面所作的努力
我国现行新教材本着为学生而写的目的,采取16开本的版面,并使用双色排版,有较多的彩图、章头图,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生动活泼的插图以及实物照片,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同时在16开本的版芯外留有较大的边空,可以灵活地安排一些配合正文的注释性文字或插图,也便于学生写心得、旁批,这样的版面设计,从外观上就能赢得读者的喜欢;在文字上,教材力求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具有启发性,利于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内容选材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另外化学课阅读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搞好化学课阅读教学,首先要对化学课阅读教学有一个正确的定性。
(一)化学课阅读教学的性质
首先,化学课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功用性阅读,旨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养成阅读习惯、自觉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方法。化学教材不同于文学作品,它是为学校提供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的,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
其次,化学课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通常的阅读教学都是在教师指出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原则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去选择具体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联系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进行连锁性思考,实现信息转化、加工和吸收,所以它在方法、途径和信息上都是开放的。另外,阅读教学不仅注重教学,更注重教育和发展,既是实现素质教育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种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所以它在教育功能上也是开放的。
(二)化学课阅读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根据化学课阅读教学的性质,我们说化学课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辅导,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它首先表现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阅读实践,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掌握具体的阅读方法,形成成熟的阅读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和概括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批判和评价阅读材料并从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阅读教学也是指导学生学习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语言表达,可潜移默化,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使用准确、简练和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最后,阅读教学在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思考,要产生联想和知识迁移,并触类旁通发生顿悟;还要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有利于养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特性,进而提高信息筛选能力、信息转换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并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既然高中化学新教材具有很强的阅读优势,阅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信息时代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具有那么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中学教师都应该把阅读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由于有的学生不善于阅读,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下面以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为例,谈一谈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几点做法。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几点做法
阅读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要想从文章中获得些什么,并期望自身联想和创造什么,没有一种求索的思考意识,只停留在字面上,那只能是一种肤浅的阅读,所以必须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而且要以评价者的态度去读,形成自己的判断,即要具有主体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阅读。任何阅读都需要有良好的方法,化学阅读也不例外,所以要从开始就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使阅读与动笔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如用“*”“△”“……”等符号把重要内容、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和词、重要的段落标出,以对下次阅读起提醒作用。“增”是对于教材上难以理解的地方增添简要的说明。例如新教材中有很多讨论没给出结论,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讨论结果增补在书上;又如教材第五章中在讲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时,仅说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学生容易有疑问,这时可在这里增补一个例子辅助说明。“注”是对于教材个别地方需要“前挪”或“后移”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指导学生批注在旁边备忘,便于随时查阅。如教材第一页的章头图“中国”两字,下面注释照片中的每一个亮点代表一个硅原子,可借阅第三章的章头图“硅原子照片”;在第四章中讲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时,可借阅这一章的章头图。又如在第五章中讲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时,可参阅第二章碱金属的章头图,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揭示隐含内容,引导阅读
所谓隐含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碱金属一章中图2-3钠与水的反应与图2-15 钾与水的反应的不同,隐含着实验安全问题;第三章中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着水的体积不需计算及移液时玻璃棒的支点应在刻线以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章头图的电子云模型是哪种原子的结构模型问题;第六章中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装置图中浸有碱液的作用问题;等等。这些隐含内容需教师正确地启发性地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教科书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新教材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插图量大幅度增加。这些插图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不会利用,比较盲目。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对应阅读。例如: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和第三章物质的量中的示意图;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流程图;一些反应现象的实验图;物质用途的示意图;等等。这些都可采用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的方法,以有利于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增加记忆的深刻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提炼”
化学内容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往往感到较难记忆,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炼”,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记住了。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概念较多,如果学生通过阅读对这一节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就可简化为“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正相反”。而元素周期表一节中关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内容,可通过阅读归纳出其要点是“七个横行七周期、三个长三个短、还有一个不完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个主七个副、还有零族第八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化学的趣味性。
(五)重视设问,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发思维。如在学习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同样是共价键,同种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和不同种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性质相同吗?为什么?形成的分子的情况又如何?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就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六)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对比往往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得到深化。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在学习化学键时注意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在学习离子反应时注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比较;等等。另外在给学生布置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图示等。
(七)相关内容专题阅读
为了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如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新增的常识性介绍内容可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等。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教学的展开,不仅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人类信息传递的普遍性、准确性与集中性和人类思维的科学规范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