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菲律宾华文文学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菲律宾论文,研讨会论文,文学论文,华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月18日至20日,由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与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首届菲律宾华文文学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泰国等地的近80位专家、学者、诗人和作家汇聚福州。菲华作家吴新钿、柯清淡、蔡沧江、谢馨、林婷婷,新华作协主席黄孟文,内地作家、学者郭风、刘登翰、潘亚暾、孙绍振、舒婷、古远清等出席了会议。与会者畅所欲言,对菲华文学历史与前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既有整体评估,又有个案分析;既有中肯的评价,也有善意的批评,将对今后的菲华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
众所周知,菲律宾华侨、华人和福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福建华侨漂洋过海来到菲律宾。今天菲律宾的一百多万华侨、华人中,90%以上祖籍在福建。在七千多万菲律宾人口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着华人血统。来自菲华主要祖居地泉州的戴冠青教授(泉州师范学院)在《文化解读:菲华文学中的闽南情结》中指出:菲华作家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根植于他们灵魂深处的闽南情结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给菲华文学打下闽南文化的鲜明烙印。潘亚暾教授(暨南大学)则在《菲华文学论》一文中观察菲华文学创作实绩时发现:在菲华文坛中,闽籍作家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仅晋江就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且大多为儒商。而且,菲华文学与福建文类类似,在整套创作成绩上都是以诗歌成就最大,其次散文,小说是弱项。
针对菲华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刘登翰教授(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在《文化承传:菲华文学发展的动力》一文中认为,菲华文学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在菲律宾存在的一种体现。因此,文学的产生,在菲律宾社会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它的价值,首先也体现在文化方面,其次才回到文学本身。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要保持某一民族文化的绝对纯粹是不可能的,菲华作家应在不失去民族文化本质并对土著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融汇和吸收中,参与菲律宾社会和文化的建设,改变菲华文学只在菲华社会的狭小圈子中自我消费的状况,争取对整个菲律宾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菲律宾国家文学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菲华作家蔡沧江(江一涯)也在《菲律宾华人文化与华文文学概说》一文中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既然一种华文文学能独立存在,无论它是生长在那一个国家,除了它的不同的艺术自觉外,它的族群特色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和价值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它们必定拥有自己的“名字”,并且肯定也有自己独立的品质。只是将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分枝来观察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
菲华作家柯清淡的《危机深长,任重道远——泛论菲华文学与其现实困境及未来发展》和暨南大学王列耀教授的《全球化背景中菲律宾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不约而同地对菲华文学前景表示担忧。柯清淡认为,在富强西方的物质文明冲击下,菲律宾中文华语在华人子弟渐多专攻英文教育的30年来渐呈式微,附生其上的菲华文学也遭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断层危机。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懈怠,一直在探索着新路。王列耀充分肯定了菲华作家的焦虑意识。他认为,关注全球化背景中“菲律宾的焦虑”和“菲律宾华人的焦虑”,是菲华作家明确意识到民族身份渐趋模糊乃至“丧失”而有意也极具意义的文化选择。这是一个在困境中奋发的文学选择,是一个对历史与现在负责任的选择。
菲华诗歌在世界华文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菲华文学中成就最大的一类,自然受到与会研究者的热情关注,谢馨、月曲了、江一涯、和权和吴新钿等人均有专文论及。陈辽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在《椰风蕉雨的母国情怀》一文中着重论述了菲华诗歌中的乡愁和恋国之作,认为他们的这类诗作不仅思想性强,可作爱中国的教材,艺术技巧也很高,善于构造意象,使诗人的母国情怀有所附丽,可供后代诗人借鉴。曹惠民教授(苏州大学)也在《诗心共意象齐飞》中赞赏菲华诗人对意象选择与营构上的独具匠心。他认为,不少菲华诗人深谙此道,常能在一些司空见惯的物象上,找到宣泄自己情感、心绪的亮点,从而或令人感、或启人思。针对菲华诗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曹惠民也有所论及,比如某些作品题旨过于直露,有的诗作疏于意象的经营,或语言缺乏锤炼。除此,宋瑜(《台港文学选刊》)在《火的命运与指向——读千岛诗群并探其诗型的可能性》中指出,菲华诗作过于倚重观念和演绎观念,每个诗人的风格特点不太鲜明,缺少个人化的语调、语感。
抗战时期的菲华文学研究也是本次会议的焦点之一,一些新发现必将为菲华文学史的撰写提供宝贵的史料准备。其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朱双一研究员的《天马.海风.新青年——1930年代菲华期刊的若干资料》、菲华作家杜埃的夫人林彬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菲华文学文化活动》、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李天锡副研究员的《抗日战争前后的菲华文学》、菲华作家蜀客的《菲律宾华侨文艺青年抗日反奸同盟(文抗)活动忆往》等论文,都谈到早期菲华文学与中国“五四”至30年代新文学的血肉联系,珍存了抗日战争前后菲华社会的真实生存环境。
就个案研究而言,柯清淡是本次研讨会的“明星”。这位个性与文章特点都非常鲜明的作家,最早与中国大陆结缘,多次在大陆获奖,本次研讨会有6篇专文从散文、小说、诗歌和作家思想等方面论及他的创作。喻大翔教授(海南师范学院)在《菲华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试估》中认为,菲华散文不但在菲华文学史70余年中单篇、个集与选集收获最丰,且质量也相当高,在世界华文文学世界(包括大陆)和散文创作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但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只有林婷婷、明澈两人有专文论述。菲华小说创作在此次研讨会上也没有受到热情关注,大陆学者虽有论及,却未能对菲华小说创作提出一些建议,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刘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