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互帮互助”思想的意义_边疆论文

论习近平“互帮互助”思想的意义_边疆论文

论习近平“守望相助”的思想蕴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守望相助论文,思想论文,习近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4)012-0007-0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互守尊严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繁荣富强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民族平等原则,认可“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1]的观点,高度重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协作与和谐共生,自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起,党的各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不断制定和完善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当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各民族干部群众提出了“守望相助”的殷切希望。这是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我国民族实际状况,对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作出的新阐释,对拓展中国当前民族工作思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守望相助”提出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族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当前,习总书记之所以在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发展方面提出“守望相助”,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源头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来势凶猛,迅速席卷全球,对国际政治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主义浪潮的再度兴起结束了国际政治因意识形态而进行政治对抗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已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藩篱,各个国家在制定国内外政策时更多的是从本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以便有利于本国的发展。然而,其消极作用也尤为明显,民族主义导致的国际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发生,一定程度鼓舞了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兴起,2014年9月英国苏格兰人要求独立而进行公投,一度造成英国社会高度紧张,再次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也不能“独善其身”,时刻面临各种国内民族主义挑战。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致使国际政治动荡,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与强大,散布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通过各种方式遏制中国,其中就包括借口民族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进行分化瓦解。西方反华势力在对待民族宗教问题时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打压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对本国的影响和危害;另一方面却积极鼓动、支持庇护他国国内的民族分裂运动和极端宗教主义活动。

       (二)国内背景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找到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工作的成功开展,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与深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实力增强,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战略措施,力度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获得巨大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尽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因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沿海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出现了些许的不适应;另一方面,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不断受到境外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威胁与渗透,对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国家的安全统一与生存发展都造成了现实的威胁和挑战。

       二、习近平“守望相助”的思想蕴意

       正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2014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期间对各民族干部群众提出了“守望相助”的希望。他指出:“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暨第六次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形势下对中国民族关系作出的新阐释,具有深刻的思想蕴意。

       (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

       习总书记关于“守”字的论述首先道出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人,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祖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生产方式多样,互通有无,共同促进了祖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共同谱写了祖国恢弘的历史篇章,中国历史文明从未间断。近代以来,尤其是在抵御外来入侵,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因此,中国56个民族作为一家人,作为自己人,作为国家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字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全国各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其次,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一方面是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因为它们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对我国各民族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包容和尊重。古语说,“母生九子,各不相同”,各民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而不同正是中华民族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见,关于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的论述是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崭新诠释。

       习总书记关于“相助”的论述,首先肯定了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中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而提出“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明确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方式、途径和目标。这充分显示了各民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的守护者。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无从谈起。只有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互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保障,中国的边疆才能安定,国家的统一才能维护,各民族的幸福生活才能享有。

       可以说,习总书记关于“守”和“相助”的论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表达了对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互相帮助、携手合作、共同进步的期待,表达了对全国各族人民在各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在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对国家的破坏时,要同仇敌忾,以“国”为“家”,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殷切希望。

       (二)体现了中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梦

       除了民族关系,习总书记在“守望相助”中还着重对我国的民族发展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强调要“谋求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不仅是对内蒙地区蒙古族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各民族,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要求。中国近现代的悲惨历史证明了即使曾经是强大的国家,有过辉煌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现代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快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发展是第一要务。当前,中国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恩格斯曾指出:“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2]因此,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的大发展是民族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的关键,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边疆地区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征程是坚定不移的。……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3]

       其次,强调如何发展,也就是发展的策略、方法。中国56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应当转变思想,摒弃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代价来谋求发展;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的方式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各民族要“有大局意识”,先发展的帮助后发展的,先进帮助后进的;要“跳出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向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发展经验,长远规划,选择适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走科学的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绿色、低碳、循环之路,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断释放潜力的经济发展之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习总书记对民族发展的论述体现了中国56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之梦、科学之梦、生态之梦。

       (三)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各民族不仅要发展,还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习总书记在“守望相助”中指出,要“登高望远”,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要有大局意识”,要“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从习总书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美好生活”表达了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不断奋斗发展的梦想、目标和理想状态。怎样才算是美好生活呢?中国56个民族的美好生活不应该仅是脱贫和解决温饱问题,不应该仅是“小富即安”、“孤芳自赏”。如果以世界民族发展的“大局意识”来考察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应该“登高望远”、用“宽广的世界眼光”与世界上发展较快民族作比较,与世界新的文明相交融。那么中华民族的“美好生活”不应该仅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还应该是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展示;还应该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中华民族文明辉煌的重现;应该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应该是中华民族再次走在世界前列,引领世界前进的未来。

       可见,习总书记关于“守望相助”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这个中国梦必须经过中国56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三、“守望相助”对当前中国民族工作思路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望相助”的论述是在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见解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蕴意,对当前的民族工作思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指引

       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4]此后,“三和”理论一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指导民族工作的工作目标。“守望相助”的思想不仅涵盖了“三和”理论的基本内容,还在“和睦相处”的基础上提出“守”的概念;在“和衷共济”的基础上提出“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发展的具体策略、方法和目标。因此,“守望相助”的思想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指引,是促进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期待。

       (二)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的新展示

       “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是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思想和原则,由最初八十年代的“两个离不开”即“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发展为九十年代的“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5]这一思想对于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良好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守望相助”的思想要求“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种思想是对“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更高概括和升华,指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不仅是一种客观需要,更是一种主观需求,只有“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不仅体现出了中国56个民族在保家卫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团结协作,更是对“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的新展示、新表达。

       (三)是增强“四个认同”的新动力

       “四个认同”最初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于2004年提出,2010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重申“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6]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利于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人民,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改革开放与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守望相助”思想中对“守”的解释很好地反映了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人,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是国家的共同主人,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团结努力,互助合作,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守望相助”的思想有利于夯实中国各民族的“四个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增强“四个认同”的新动力。

       (四)是实现“两个共同”的新要求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两个共同”的观点。他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7]“两个共同”思想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纲领的集中体现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它科学地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是指导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指针。“守望相助”不仅包含了“两个共同”的思想内涵,而且强调了中国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民族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这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前提,因此共同团结奋斗是各民族的责任也是义务;明确提出团结奋斗的目标是“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明确提出繁荣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可见,“守望相助”的思想是实现“两个共同”的新要求、新任务。

       (五)是民族关系理论发展的新拓展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切剥削压迫制度被废除,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各民族之间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于2005年将中国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加了“和谐”一词。2014年1月,习总书记提出“守望相助”的思想,是对各民族关系的新诠释。一方面,指出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8]各民族的团结,需要各民族的主体参与,需要各民族语言共同发声拨动心灵之弦,需要互为环境的互守尊严;另一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良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具体方法策略和具体目标。这两方面是对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民族、个人都要肩负自己的职责,各民族之间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是当今中国56个民族人民团结奋进、创新探索、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新指引,是民族关系理论发展的新拓展。

       总之,习总书记提出“守望相助”的思想是对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发展进程的正确把握,是对当今中国民族关系稳定发展的充分肯定,是对未来中国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美好前景的期盼,是创新中国民族理论的新思考,是推进中国民族关系理论和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起点。其丰富的思想蕴意,还有待于民族理论研究同仁共同思考。

标签:;  ;  ;  ;  ;  

论习近平“互帮互助”思想的意义_边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