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看理工科大学的女生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工科论文,女大学生论文,难看论文,女生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众多的女大学生,也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为什么在以"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的今天,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还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究其原因,沿袭几千年的对女性的社会偏见与各利益集团急功近利的本位主义价值取向当数首位。女性为人类自身的延续与发展所作的贡献,不但未得到社会的肯定,反而成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主要原因,就连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也难以幸免。这种情况不改变,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便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男女平等"也只能成为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社会的发展进步必将受到极大的制约。为对这方面的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在我校1996年5月进行的"86-95届本科毕业生追踪调查"中列入了有关的内容,并在调查结束后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对有关的结论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的初步结论
此次调查采用个案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一共走访了北京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45家用人单位,直接访谈382人,收回有效问卷255份。在调查中,我们直接向30多家用人单位了解我校近10年毕业的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这些单位包括生产企业、集团公司和科研院所,分别属于国营、民营、中外合资等不同类型,行业包括能源、电信、造船、家用电器、日用化工、建筑、电子等领域)。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之所以慎收或拒收理工科女大学生,除考虑女性自身生理特点的限制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即女大学生不如男大学生好用。他们认为,与同期毕业的男生相比,女生在工作的主动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协调能力与实干精神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进人时自然会看好那些比较能够委以重任的男生。
我们在调查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否都不可能在本专业领域中获得较好的发展?用人单位的答复是,对此不能一概而论,按照"一视同仁,择优使用"的原则,优秀的女大学生在工作中已经得到了重用。这一答复与我们在与上百名校友座谈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我们在调查中还直接向近10年毕业的女校友了解她们的发展状况,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是具有较强实力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时也需要"拼命挤",接受我们访谈的所有优秀者几乎都是自己主动登门求职,并在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才被录用的;(2)女大学生在"挤"进去之后要"站"住脚必须凭借自身的实力,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与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是很难做出一番成绩的;(3)在生产企业中工作的女性欲取得成就还需要克服一些特殊的困难。
由上可见,目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既与歧视女性的社会偏见有关,也与社会用人机制转变所形成的压力有关。这一结论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有关问题的起点。
二、问题与思考
1.改善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出路何在
从调查结果看,导致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尽人意。其中,女性的生理特点是无法改变的,虽然它对女性发展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因人而异。社会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女性在人类自身生产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关怀,决不应在女性求职时对其设置人为的障碍。从用人单位的评价看,一部分理工科女大学生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挤"进门"站"住脚,并求得进一步发展,正是因为她们自身拥有良好的素质。从实质上看,自身素质正是个体所拥有的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
2.大学教育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状况的影响
大学阶段不仅是女大学生智力、体力和心理水平发展的高峰期,更是其人生观的确立期和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教育对女大学生发展状况的影响是以往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女大学生接受访谈时,对她们所接受的大学教育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抱负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女大学生在人生观的确立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自身的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之间关系的问题。对于那些能在更高层次上将两种角色较好地统一起来的女生而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确立,进一步提高了她们的抱负,对最优发展目标的追求使她们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一位访谈对象谈到:"我在母校读书时学风很好,治学严谨,对我的人生观建立有很好的影响。有了一个向上的心态,对我以后的发展也有好处。"另一位访谈对象则说:"能考上大学的女孩子不多,这本身就证明我们有一定的优势,在大学里应更好地发展自己。我的学习动力来自对一种发展比较完美的人生的追求,我总要求自己今天比昨天做得好。"众多优秀女大学生的成长经历表明,较高的抱负不仅开阔了她们的眼界,使其在大学里能更主动地寻求并更好地把握那些能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而且使她们在处理恋爱问题时显得更为成熟和理智,能够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同时,这种高抱负对她们的择业有着重大影响。这部分女生择业时往往把能否为自己提供发展的机会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舒适和安宁作为追求的目标。
(2)过硬的业务能力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访谈中,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认为过硬的业务能力是个人在单位"站"住脚、求发展的根基所在。与在校女生不同的是,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大学生不再把这种业务能力与大学期间的考试成绩简单地相提并论,明确指出它主要表现为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再学习能力的有机组合。她们还认为这几种能力的培养虽然离不开课堂学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一位访谈对象指出:"遇到问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不具备思考能力的人遇到问题只会叫苦,而不会动脑筋去解决它,这便是干得好与不好之间最根本的差别。"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必要条件。面对本专业领域内男性在人数、成就、体力、社会舆论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状况,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一位女生在座谈会上指出:"在专业方面女生的自信心很重要,在本科期间应该建立起来,自信心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一位访谈对象回忆上大学的经历时说:"我并不聪明,但只要自己肯努力,还是会有进步的。"她曾在读研究生的第二年只身去南方找工作,凭着建立在充分自信基础上的坦然与诚恳,加上她在大学里所获得的优异成绩,许多"拒收女生"的单位向她打开了欢迎之门。她为自己选择了一家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从同去该企业工作的100多名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从理工科女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看,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她们能够"站"住脚、求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所调查的对象几乎都经历了求职受阻、工作条件艰苦、业务上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兼顾事业与家庭等关口的考验。而她们之所以能"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较好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她们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访谈中,她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大学时代担任社会工作对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处。
(4)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可靠保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除了过硬的业务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一位担任车间技术主管的女大学生谈到:"我们不仅要管技术上的事,还要与工人打交道,与厂里的技术部门打交道,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位访谈对象在谈到自己负责部门工作的体会时说:"所谓负责,其实就是千方百计协调、配置好本部门的全体工作人员,使大家能齐心协力地搞好本部门的工作。"所有访谈对象都认为大学期间的某些经历对自己的合作能力的培养很有益处。除担任社会工作外,做课题过程中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也是一条很好的发展途径。
3.理工科大学中的无差别教育对女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理工科院校中的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不仅仅人数少,而且在大学生活中难有"惊人之举",一般也不会出大问题。这便容易导致教育者忽视女生群体的特殊性,其结果必然是让女生和男生一起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这种无差别教育对女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的一般化导致多数女大学生的发展呈"自生自灭"状态。毫无疑问,理工科大学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甚至还会形成教育的死角。理工科女大学生人数少,又比较"听话",担任社会工作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加之女生们自觉"势单力薄",很少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也很少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便导致她们在许多场合常被"忽略不计"。在各级学生组织所开展的日常活动中,女生的参与常常是被动的,她们在这些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也很难成为组织者所关注的焦点。因此,除了少数自身综合素质较高、性格开朗的女生能在积极参与大学生活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外,大部分女生在大学里的发展就只能"听其自然"了。
"听其自然"的后果是使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弱,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眼界越来越窄,除学习成绩外很少关心校园里的人和事,这种现象随着年级升高日益明显。这些女生在大学里极少与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交流思想,也基本不与男生交流思想,甚至在女生中的交往对象也非常有限,她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2)教育缺乏针对性致使女大学生社会适应难度增大。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社会化的不连续性将在社会成员的青年期出现。她的有关研究表明,在未开化的社会里,从无责任的儿童地位向有责任的成人地位的过渡是逐渐完成的,而文明社会中的这种过渡则是通过青年期社会角色的突变来完成的。这种社会化的不连续性必然会在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的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振荡,引发诸多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注:[美]克鲁克洪等著:《文化与个人》,高佳、何红译,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可见,成功的大学教育应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社会的运行机制与主流价值评价标准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们的大学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学生走上社会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而理工科女大学生则会面临更大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在确定个体职业角色的同时还面临对其性别角色的进一步认识。男大学生的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和确立较高的抱负。但女大学生们此时却会因性别角色与职业角色的矛盾而感到不安:除生理条件限制会给工作带来一些不便之外,家庭与事业的矛盾也令人苦恼,她们更要面对男性在本行业中已经具备的强大优势。这种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矛盾使女大学生们感到极为困惑(1993年对我校1600名大学生进行的人生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经常为"专业问题"、"人生的迷惘"、"个人前途"等问题感到困惑和烦恼的人数均多于男生)。大学所提供的无差别教育并不能解答她们遇到的特殊问题,而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又使她们在本专业领域内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平心而论,女大学生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这种困惑实在是力不从心。面对这种无奈,一些女大学生放弃了"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转向"找个安稳舒适的工作"。此时她们常感到心灰意冷,除努力保住一个好一点的考试成绩之外,对自身在大学期间的全面发展已很难给予应有的关注。然而,随着社会人才录用、选拔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降低抱负水平,减缓发展速度,非但不能帮助这部分女大学生摆脱"就业难"的压力,反而会使她们陷入更大的困境。
三、建议
1.重新认识理工科大学中的女生教育问题
当前社会用人机制的转变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从实质上看,教育机会均等应体现为"对每一个人都根据他独有的一系列特点与特性来提供最大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创设一律的机会。"(注:索里与特尔福德合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理工科女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成长规律,仅有适用于全体学生的一般化教育是不能满足其成长需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女大学生工作往往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由于正规的教育计划中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沿用"有了问题才开会,没出问题就不管"的老套路。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女生教育。显然,对于女大学生而言,真正有助于其成长发展的大学教育应包括针对其特点所专门进行的女生教育。唯有如此我们的大学教育才可能把女大学生真正看作教育的主体,有效地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她们在自身发展、社会参与和成就追求中与男生享有同样的机会。女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与男生群体的发展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发展水平。
2.加强择业指导,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抱负
从考大学时填报志愿的情况看,考生普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由于考生对高校各专业的了解极为有限,所以大多数人只能以中学教师或家长的意见为准绳。中学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填报哪所学校、选择何种专业更能提高升学率,而家长除考虑录取的可能性外,还会考虑某个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供求情况等因素。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自身的特点是否与所选专业相符,并不是有关人员填报志愿时所考虑的重点。这种盲目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必然会在大学生进校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
大学一年级时学习基础课,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尤其在通过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了解到本专业的工作性质之后,许多女生开始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种不适合主要是针对工作环境而言,很少针对专业学习能力),纷纷另找出路。有人打算通过考研究生来改变专业,有人准备毕业就业时想法改行。由于以上选择与本专业的学习关系不大,而且要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此时女大学生们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和困惑也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应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其目的在于引导她们在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从事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所需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应使她们明白,尽管女性从事理工科类专业有一定困难,但这种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长期由男性称雄的工程界和科技界中也会有出类拔萃的女院士、女高工、女总工和女专家。当然,作为一名女性,若下定决心选择理工科类专业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除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在思想、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能在事业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无论这些女大学生为自己选定何种职业,也不管这种选择以后是否还会有所改变,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一位女大学生都应该通过职业理想的确立提高自己的抱负,并在强大发展动力的促进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的所有资源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好充分的准备。
3.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之所以会被"忽略不计",除她们人数少、不如男生活跃等原因外,教育者对其期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针对男生人数多、活动能量大等特点,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男生中,此时对女生群体的要求一般为学习成绩过得去,不要出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者的期望很容易成为一种对教育对象的暗示。当这种暗示在无形中成为这些女生的行为标准时,逐渐远离真正的大学生活,被"忽略不计"则是不可避免的了。与此相反,凡是在大学里发展较好的女生几乎都担任过学生干部,她们都是在教育者较高期望的激励下主动参与大学生活,并获得成功的。可见,只有提高教育者对女生群体的期望值,让她们懂得自己应达到何种发展高度并自信能够达到这一高度,才能使她们在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愿望的激励下自觉提高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此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活动,使她们感到自己是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生活与自己息息相关,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是提高女生对大学生活参与程度的重要途径。
由于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促进,所以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措施。男女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可以扩大女生的眼界和交往范围,使其拥有更多的发展参照系,获得更大的发展活力。
应该指出的是,大学教育的改进只能为理工科女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还有赖于她们自身的努力与实践;更何况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仅靠改进大学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通过改进和加强女生教育为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贡献一份力量,并唤起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