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要素分析:一个模型及其应用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中国消费症结解析:一个模型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结论文,中国论文,及其应用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5;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04(2005)01-0006-05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曾经分析指出,一般情况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一国经济才会步入加速发展期,而大约在超过2100美元左右时,经济发展加速才会结束,此后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中国目前人均GDP只有700多美元,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还不很发达,社会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但却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而就拉动需求的消费、投资、出口三大方面而言,消费需求显然又是当前需求不足的最根本、最持久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其内生机理何在?笔者试图从实证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波状消费模型”构建

消费是人类社会的共有现象,因此消费必有共通规律。发达国家在从不发达走向发达,发展中国家在从二元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进程中,其消费呈现出一般的“波状消费”特征。

(一)消费呈波状发展

在同一轮消费中,大城市通常处在波源段,中小城市处在波中段,农村处在波尾段。波源段是一轮消费的诞生带,波中段是一轮消费的发展带,波尾段是一轮消费的结束带。图1表示了波状消费模型的总体特征,它是对具体消费的一种总体描述。

图1 波状消费模型

(二)消费品以波状传递

消费品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品以住房、轿车为特征,中档品以洗衣机、彩电、冰箱、空调为特征,低档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特征。新的消费品一般总是伴随更先进的技术含量,呈时尚特征率先出现在大城市,尔后传递到中小城市,最后普及到农村。图2表示了同一轮消费浪潮呈现的基本形状,某一档或某一种商品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三段消费中波状发展并呈交叉状。就某一段消费而言,如大城市段,消费图形一般呈正态分布图形的特点,体现了产品从导入、成长、成熟走向衰退的生命规律。

图2 同一轮消费基本形状

(三)波状消费伴随回音

消费在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农村波状传递中,同时伴随着中小城市、农村逆向回音,亦即信息反馈(见图1)。这些回音推动着新一轮消费的出现。因为随着一轮消费在中小城市、农村逐渐普及,消费回音反映出原有消费品潜在市场空间逐步耗尽,原有产品的功能不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大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前沿的代表,必将孕育和催生新一轮消费浪潮。

(四)产业结构在消费波状发展中实现调整和升级

一般情况下,一轮消费尚未完全结束,新一轮消费又呈波状发展。在消费浪的传递中,原有产品从导入、成长、成熟走向衰退,新的具有更高性能和技术含量的产品又将出现。在产品的更替中,产业将实现调整和升级。

(五)居民收入在消费波状发展中逐步提高,并对波状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它既是上一轮消费波浪的吸收剂,即购买现有商品,又是下一轮消费波浪的主要助推器,即企业销售产品回收资金后将具有能力进行产品创新。理想条件下,居民将吸收市场上残存的最后一个企业所生产的商品。

(六)波状消费中任何一个波段的停止或紊乱,都将制约整个消费波动的力度

某一种商品在某一段(如波源段)的波动力度(F),与该商品的相对市场拥有量(Q/Q[,0])成正比,即

F=aQ/Q[,0]

其中:a是波动系数,为常数;Q是该商品的市场拥有量;Q[,0]是该商品的市场最大拥有量。

若波动力度最强(达最大消费量)、强(达最大消费量的75%左右)、一般(达最大消费量的50%左右)、弱(达最大消费量的25%左右)分别以4条、3条、2条、1条波带表示,即F=4,3,2,1(条波带)时,Q/Q[,0]=1,0.75,0.5,0.25,此时a=4。波动力度表达式为

F=4Q/Q[,0]

商品的市场拥有量越大,商品的波动力度就越强。当商品的市场拥有量达到正态分布图形的顶点(Q[,0])时,波动力度最强。

就波源、波中、波尾三段而言,同一商品三段波动力度随时间先后呈现最强继起时(F=4),即分别达到最大消费量(Q[,0]),该商品的市场消费处于理想状态(参考图2)。图1即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波状消费模型,波源、波中、波尾三段消费先后达到了最强波动力度(F=4)。如某一波段波动力度在时间继起中未表现出正常的强劲幅度而呈疲软走势,则必导致总体消费不足,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上述即是一般的“波状消费模型”特征。该模型反映了在理想的波状传递过程中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波状消费模型”检验

消费品的样本选择考虑以下两个因素:消费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及消费品的更新换代表现显著。

综观中国各大产业,家电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中尤以电视产业最为突出。现取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为样本,对“波状消费模型”进行检验。按《中国统计年鉴》口径,商品的市场拥有量以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年底消费品拥有量表示。

(一)数据采集

主要数据均采自《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中后期部分指标统计口径差别,有效数据仅能按可比口径采集和整理。

表1列出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黑白、彩色电视机拥有量。

表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黑白、彩色电视权拥有量(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1996年。根据“人民生活”部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黑白、彩色电视机统计数据整理。)(台)

品名

1981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黑白57.06 72.21 80.58 82.04 66.86 65.42 64.77 59.22 55.71 52.36 43.93 37.71 35.92 30.47 27.97 25.63

彩色0.59

1.10

2.57

5.38

17.21 27.41 34.63 43.93 51.47 59.04 68.41 74.87 79.46 86.21

89.79 93.50

表2列出了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黑白、彩色电视机拥有量。

表2 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黑白、彩色电视权拥有量(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7~1999年。其中,大城市的电视机数据先根据“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平均数,再对照“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统计整理;中小城市同理按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的平均数统计整理。农村电视机数据根据“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的统计数据整理。) (台)

年份 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1999

大城

黑白 63.46

56.59

52.71

48.42

39.54

33.47

31.52

27.23

24.33

22.55

市 彩色 40.77

51.31

59.16

66.59

76.59

81.52

86.52

91.95

95.51

98.68

105.32 109.64

117.25

中小

黑白 65.58

60.50

54.58

51.92

42.43

35.80

34.75

27.46

26.10

24.26

城市

彩色 33.65

43.75

52.57

61.45

70.09

77.47

80.71

88.58

91.71

94.02

101.53 105.89

112.66

农村

黑白 22.04

28.64

33.91

39.72

47.53

52.44

58.30

61.77

63.81

65.06

65.12

63.5762.35

彩色 2.342.803.634.726.448.0810.8613.52 16.92

22.91

27.32

32.5938.24

补充:农村黑白电视机1980年至1986年的统计数据分别为:0.39,0.87,1.68,3.99,7.24,10.94,15.76台;彩电1985,1986年统计数据为0.80,1.52台。

表3列出了城镇、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

表3 城镇、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22页。《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第312页。)

(元)

年份1978 1980 1985 1988 19911994 1996199719981999

城镇居民可支配343.4477.6739.11181.4 1700.6

3496.2 4838.9 5160.3 5425.1 5854.0

家庭平均收入

每人可支配 生活消

收入费支出311.6439.0④ 673.21104.0 1453.8

2851.3 3919.5 4185.6 4331.6 4615.9

农村居民纯收入133.6191.3397.6544.9708.6

1221.0 1926.1 2090.1 2162.0 2210.3

家庭平均生活消费

每人纯收入 支出 116.1162.2317.4476.7619.8

1016.8 1572.1 1617.2 1590.3 1577.4

(注:④该数据缺失,参考1980年生活费收入。)

(二)样本分析

1.黑白、彩电城镇发展状况

图3 黑白、彩电城镇发展图

根据表1,作图3。从图3可见,黑白电视机在城镇段消费呈正态分布图形趋势。进一步证明,令Q为城镇黑白电视机消费量,T为消费时间,设其函数为

Q=a[,0]+a[,1]+a[,2]T[2]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使用标准的多元回归计算机程序,得出下列结果:

Q=-1476.90+38.18T-0.24T[2]

(-2.14)(2.45)(-2.67)

每个参数的t-统计量见估计值下面的括弧内,R[2]为0.88。可见该方程拟合度较高,系二次抛物线方程。上述图、方程说明:

(1)黑白电视机在城镇段消费图形接近正态分布图形(Q≥0有效),彩色电视机仍处于上升期。

(2)黑白、彩色电视机两轮消费在波状发展中实现了产业调整和升级。

2.黑白电视机波状消费情况

根据表2,作图4和图5。从图4、图5可见:

图4 黑白电视机波动图

图5 彩色电视机波动图

(1)在黑白电视机波状消费中,1987年以后大城市、中小城市均已处于下降,大城市在最前面,处于波源段,中小城市处于波中段;农村仍在上升,处于波尾段。

(2)在同一轮黑白电视机消费中消费波状呈交叉状发展。

(3)彩色电视机在三个波段中均处于上升期,大、中小城市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农村发展潜力巨大。

3.居民收入(支出)变化情况

根据表3,作图6。从图6可见,总体而言,居民收入随消费发展逐步提高,收入刺激了消费,消费促进了收入。

图6 居民收入(支出)变化图

综合结论:黑白、彩色电视机呈波状消费。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分别处于波源、波中、波尾段。在消费波状发展中,电视产业结构实现了调整和升级,居民收入得到了逐步提高,电视产业实现了良性发展,上述数据和图表支持了“波状消费模型”。

三、波状消费模型的运用

显然,消费市场并非都是理想的波状发展。当波状消费出现紊乱时,可能是波源段原因,也可能是波中或波尾段原因。中国当前需求不足,消费乏力,究竟症结何在?现利用“波状消费模型”工具进行分析。

第一步:波动力度分析

前提条件: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小康生活,社会现阶段所处的主流消费视为中档。

自变量:中档品的主要代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在大城市的拥有量(按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分别是117.25,94.83,83.34,29.87台;中小城市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的拥有量分别是112.66,92.21,79.77,23.7台。结合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上述拥有量均有上升空间,均未达到最高值。同时参考发达国家成熟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耐用消费品同口径数据,日本、英国、荷兰拥有量彩电最近五年大致稳定在99台左右,洗衣机在95台左右,冰箱在98台左右,空调在83台左右。(注:资料来源:刘洪主编《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578页。)上述国内四种中档商品拥有量各自按0.25的系数加权,分别与国外拥有量的加权值(可视为Q[,0])相比,可综合判断,中国大城市、中小城市中档品平均市场拥有量(Q)占发达国家(Q[,0])75%左右。而上述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农村的普及率只有38,24,11台(空调未有统计数据,视为0),远低于大、中小城市拥有量,加权平均拥有量只有发达国家25%左右。作中档品波动力度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中档品波动力度

变量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

市场相对拥有量(Q/Q[,0]) 75%左右 75%左右25%左右

波动力度(F)

3(强)

3(强) 1(弱)

波动力度以波带表示,如图7所示

图7 中国波状消费波动力度图

通过波动力度的初步分析,从图7可见,农村波动力度显著偏弱,中档品消费在农村出现断带,整个中档品消费波动力度普遍降低,波动未能实现正常传递。因此,农村消费不足应是中档品消费不足的主要症结。

第二步,消费波状综合分析

1.中档品消费

根据“消费波状模型”,农村消费市场处在波尾段。表3、图6显示了农村生活消费支出在1997年达到了最高值,1998年和1999两年连续下降,而大、中小城市生活支出却仍在上升。农村购买力的明显降低,不能支撑农村市场中档品消费与大、中小城市同比例上升,反而差距拉大(参见图5)。而市场上的中档品企业对波尾段农村市场需求估计不足,仍按波状发展扩大生产,致使产品在农村市场难以销售而相对过剩,中档产品不能按波状正常传递(参见图7)。大量中档消费品产业和相关产业再生产循环受阻,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更无力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以及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品、产业升级。

2.低档品消费

低档产业本应在低档品呈主流消费的发展进程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向中档产业的顺利转产,使生产低档品的企业数量在低档品波状发展中逐步减少。但恰由于市场调节失灵,政府过度干预,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水平差、技术水平落后、不了解市场动态等问题,使低档产业仍大量维持生产,低档品数量呈显著非正态分布,衰退期明显高于市场需求量,低档品供给出现绝对过剩,加剧了企业效益滑坡甚至亏损,降低了居民收入,降低了城市、农村居民对中档消费品的吸收程度。这一低档品波状消费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档产业波状发展。

3.高档品消费

高档消费品及相关产业,现仅以城市高收入为依托,市场拥有量低,波动力度弱。中档品波动疲软,影响了中档产业向高档产业升级。同时,由于城市、农村居民购买力不高,高档品消费也难以实现强势的波动力度传递,更不可能带动整个经济强劲发展。

综上,在中档品消费中,由于农村市场的波尾带断带,整个中档消费品不能良好地波状传递,社会产业不能顺利实现调整和升级换代,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降,城市、农村居民收入普遍降低,社会整体购买力降低,消费水平降低,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产品供给过剩。这正是中国在收入水平不高的特殊阶段下出现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经济不景气的根本原因。

四、扩大中国内需对策

当前内需不足的关键是消费需求不足,而从上述分析可见,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因此,扩大中国内需的关键是启动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只有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相对过剩的中档品才能被有效吸收,中档消费品才能正常地波状传递。同时,随着中档品市场进一步发展,企业效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购买力增强,才能促进低档品产业向中、高档产业的进一步转产,才能为高档产业波状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使产业顺利升级,供需矛盾最终解决。为此,政策上建议:

(一)高度重视培养农村消费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在消费倾向上,一直着力发展和重点关注城市消费,忽视农村消费;在收入分配上,一直着力提高城市收入,压低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给当前内需不足酿下了苦果。“波状消费模型”也揭示了这一道理。牵牛得牵牛鼻子,现在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培育农村消费市场,突破中国内需波状消费阻障。

(二)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

其一,国家要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使农业投资的相对份额和绝对份额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调整创造良好条件。其三,对土地集约化经营实行税赋优惠,可以比照企业税赋减免政策,对土地集约化开发实行“免二减三”等类似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当前土地收益普遍较低,如果集约化经营的收入不比税收高多少,如何吸引投资者?其四,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障基金,将进入小城镇定居的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降低农民进城风险。其五,对乡级政府进行改革。乡级政府各项庞大的开支是农民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如果国家无力负担乡财政支出,就要痛下决心精简乡级机构。把大量冗杂人员的费用摊派到农民身上,本身就是社会的极不公平。其六,最根本的应是着力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化教育,提高农民职业素质。据建筑市场反馈,在建筑劳务市场上,不缺的是干体力的民工,缺的是有一定文化、能看懂简单图纸的民工。

(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建设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经济运行规律,适应市场需求。按“波状消费模型”,在消费波状发展中,产业也随之波状更替运动,农村产业要把握这一波状趋势,具备超前意识,逆波向波源、波中段走势强劲的产业发展,尽量减少生产已处于波尾段普及率较高的产品。

标签:;  ;  ;  

中国消费要素分析:一个模型及其应用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