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书法理论研究

刘熙载书法理论研究

李玉姣[1]2014年在《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清学者刘熙载勤奋好学,通读古文经典,在文化充斥、时局动荡的晚清实为难能可贵,可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者。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而对其书法美学思想的研究,目前尚未完备深入,故本篇论文就当前的研究现状,对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刘熙载出生耕读之家,传统的农耕方式给予了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同时刘熙载又通读道家、佛家经典,形成了以“和”为核心,融于自然、顿悟的独特的美学思想。刘熙载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援引名家点评,考察细致深入,这在当时都是极为宝贵的,也对后世的书法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上述对刘熙载思想渊源的探寻,本文从书法本质、书体、书家、创作技巧、批评鉴赏五个方面对其书法美学思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考察,与目前囿于书法领域的研究不同,本文着重考察了书法本质中“书意”循法方为“书象”的辩证逻辑关系;书体的演变中对“唐隶”的重视;书家的传承中对过渡阶段的书家的重视;创作技巧中用笔、结字气力平衡的把握以及落笔之前对“书意”的积累的强调;批评鉴赏中对南北书论的互证等。这些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以“和”为核心思想来架构的,也是本篇论文着重考察和研究的。通过深入探究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的独特特征也就跃然纸上了,本文从书法的发展史观、书法的形式意味观和书法的审美范畴观三个视角加以论述,除了目前对刘熙载公认的辩证思想外,本文着重分析了的书法发展史观中刘熙载对唐隶的继承与超越的推崇,书家中对李阳冰的推崇与自二王以来欧虞褚薛并称的否认;书法形式意味观中篆书与草书的“书意”互通;辩证的书法审美范畴中对形神问题中“他神”与“我神”与“书意”以及“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的内在关系等等。通过系统深入研究了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本文对其价值与局限做了简要评价,分析了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中“书如其人”与“人之累书”的内涵,因囿于儒家思想的禁锢而对王献之高超的书法技艺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等等。

杨宝林[2]2009年在《刘熙载书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熙载是古代书学的重镇,其书学也是清代书学的高峰。以往学术界对刘熙载的书学有所关注,出现了一批学术成果,但限于材料,研究的深度不够,也缺乏系统性。本文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刘熙载及其书学,期待有所建树。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本文以丰富的文献考证出刘熙载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平、行迹以及与书家的交游。这些对于研究刘熙载的学术与艺术思想均有佐助。本文不惟关注《书概》,还将《游艺约言》、《文概》、《诗概》、《昨非集》,以及刘熙载传世书法作品中的书论作为研究对象,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刘熙载的书学。不惟研究书体论、书家论、技法论、审美范畴论等人们常关注的内容,还对刘熙载的书法实践、学术渊源进行探讨,旨在说明没有空头的理论家,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的道理。同时也说明刘熙载的书学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还在于他对古代书学的合理继承。在南北书派论中,刘熙载认为北碑南帖各有所长,客观公允,不感情用事。在论审美时,提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命题,这是指北碑而言,石破天惊,体现出刘熙载书学的时代精神。在书品人品论中,刘熙载肯定狂狷,反对乡愿,借论书来育人,又体现了他的心学规约下的文艺观。

李晓琳[3]2004年在《论刘熙载书论中文学思想的渗透》文中研究说明刘熙载是晚清时代著名的学者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者和集大成者。其品行高尚,学识渊博,尽显书生本色。其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及佛家的影响,所以他融会各家思想之精髓,而又能够有所独创,自成一家。近年来,我们对刘熙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突破,但不可否认,我们的研究还存在着视野狭窄、内容浮泛等不足。如果从大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刘熙载的文学和书法审美理论有着同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在“写志”方面:借作品来抒写并展示作者的思想、志趣、道德、伦理、品格和气度等,文学和书法有一定的共通性。刘熙载认为,文学和书法都是经世致用的,都是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基本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文学书法作品,都与作者人格、气度、道德、追求等密切相关。在文学和书法审美过程中,知人论文、论书,以人品论文品、论书品,从而使得深具教化功能的伦理道德被广泛用于文学及书法评论中,并使之成为取舍品鉴的标准。自《尚书》提出“诗言志”以来,“写志”成为作家们借以提升其人格境界的一种努力。总之,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人的才能、学识、志向、气度和胸襟等,都涵蕴于作品当中。有鉴于此,作家和书家必须自觉地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伦理修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二、在抒情方面:刘熙载认为,文学及书法作品都是作者抒情达性的产物。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其本质就是表达人的感情。书法也不单单是写字的技法,它的本旨,是通过艺术的书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性格、志趣、情绪等多种精神要素。因此,书法是表露感情的艺术,是书家个性、气质与思想情感的流露,其喜怒忧悲,蕴聚于笔墨之内,表现于字里行间。它能够激动人心,引人入胜,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感受。从《书谱》的风骚之意,到《送高闲上人序》,完成了从文学之语言抒情到书法之点画抒情的转化。文学家、书法家之与作品,都是离不开性情这一要素的,他们通过作品来抒写其性情。可以说,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性情都是其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和书法在抒情审美方面有着极大的共通性。<WP=103>三、在明理方面:刘熙载认为,文学和书法在体现艺术的哲学和美学精神方面,都注重自然与人工、阴柔与阳刚、有为与无为、不变与创新、求工与不工、有我与无我等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都表达出十分辩证的审美思想。他提出“书当造乎自然”的见解,补充和完善了前人的观点;肯定了刚柔相济的审美理想;主张通过“有为”的途径来达到“无为”的境界;倡导既借鉴前人又敢于创新的精神;确立了“丑”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既注重创作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中要“有我”;同时,又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审美原则,主张作品中要“无我”。这些辩证的看法,都是十精辟的言论。四、在“风骨”方面:刘熙载认为,文学和书法都必须体现风骨之美,这里边有其深刻的人格意蕴。所谓风骨之美,在于作品中的感情明朗健康,精神遒劲有力。刘熙载把“骨气”二字作为书法的要统,主张作品既有力度又有生气。同时,他又借骨气谈作品精神,把书之骨力和人的人格精神视为等同。考其用心,此时的这种观点,一是为了转变日益虚靡的书风,二是为了振奋人的精神气骨,振奋时代的精神气骨,其意义是积极的。五、在“雅俗”方面:由于文学和书法都不只是技能的产物,更是作家精神气格的表现,所以就有了对文学艺术的雅俗的自觉判断。刘熙载认为文学和书法都有高低雅俗,主张遵从自然,文章才会高雅脱俗,他痛恨矫揉造作的人工之美,反对一切形式上的修饰。主张去除陈言,要说自己的话,要有高雅脱俗的胸襟。在看待作品的“生熟”方面,他并不否定“熟”,而是将熟细分为很多种,强调真正的“熟”,提出了“用生为熟”的观点,即将新颖的艺术情致用精熟的技能去表现出来。六、在“意象”方面:作品的形式称之为象,作品形式所体现的内容称之为意。刘熙载所说的“意”,是所谓“圣人之意”。由象所表达的意,正是作家的文意(在刘氏看来,这文意主要是情意)。意是文章的主脑而且难以穷尽,所以刘氏主张要学“古人意在笔先”。在文学创作中,选取物象,可以按实取之,也可以凭虚构想,这都需要作家“意”的参与。反过来说,由于心中之“意”大而无垠,所以“象”就可以“生生不穷”地出现。这就是所谓由象生意,意外生象的辩证关系。在书法创作上,刘熙载认为,“意”、“象”是书法艺术这个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它们的关系是先天和后天的体用关系,书“意”起着主导的作用,<WP=104>而书“象”则具有表现书“意”的功能,创造书“象”正是为了抒发书家的情意。另外,对意象关系的认识,影响了刘熙载对意、法关系的认识,他主张“意法相成”,反对“意法相害”。刘熙载的这些主张,首先是从本体论的角度阐明了文学和书法的本原,即立象尽意,以意取象。其次是从审美角度阐明了文学和书法中的意象批评,即审美批评中的意象和文学书法作品中本身呈现出来的意象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前者总是为更准确地阐释后者而努力。  以上六个方面基本让我们认识

信玉薇[4]2013年在《刘熙载《艺概·书概》书法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刘熙载是我国晚清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理论著作《艺概·书概》具有鲜明的总结性特点,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艺概·书概》中,刘熙载对传统书法理论作了全面、辩证的总结,论述内容深入到书法艺术的本质、创作、字体、审美理想、标准和意境诸方面,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从书法艺术的表现特性、创作方法、审美理想、批评原则四个方面来论述揭示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第一章“刘熙载书法美学形成的背景”分为“清代文化背景及书法发展概况”、“刘熙载的生平与思想”、“《艺概》及《书概》”三个部分,主要从刘熙载生活的历史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及思想来分析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并对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艺概》、《书概》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第二章“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从“书法的表现特性”、“创作方法”、“审美理想”、“批评原则”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刘熙载通过对“意”与“象”、“造乎自然”和“写志”等几个概念的论述揭示出书法艺术的表现特性。对于书法的创作,刘熙载提出“与天为徒”、“与古为徒”,追求“不工之工”,遵循“意法相成”原则的主张,指出学书者应该注重法自然与师古人、工与不工、意趣与法度的统一。他将中和作为书法审美的理想境界,并在对阴、阳、刚、柔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范畴的论述中印证了这一点。他将“书如其人”作为书法批评的基本准则,认为书法的艺术价值与书法家的学养、才情、志趣、品格等密切相关。第三章论述了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的特点与理论价值。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具有总结性和辩证性的特点,是我国古代书法美学的最后一座高峰。研究其理论,对于梳理书法理论传承、总结书法艺术规律和推动书法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能够为理论界研究中国古代书论提供一个切入口。其二,能够为当代书法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参照和借鉴。其三,能够为当代学书者和书法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欣赏提供指导。

秦金根[5]2000年在《刘熙载书法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传统书论为背景,以刘熙载的书法理论为研究对象。全文约三万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绪言:刘熙载书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介绍。 第一部分:关于刘熙载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部分:刘熙载对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分析,包括关于字体的辨证和分类,以及关于书法发展的论述。 第三部分:刘熙载书法批评思想的论析,包括批评原则和审美倾向等。 结语:刘熙载书法理论及其研究意义的评述。

赵金伟[6]2016年在《书法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键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各行各业都进行了主要的发展与改进。我国在技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软实力的发展与建设。书法美学是软实力的重点发展内容之一。本文将会介绍关于书法美学思想研究方面的内容。

韩唱畅[7]2017年在《刘熙载绘画观念研究》文中指出刘熙载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其代表作《艺概》中,刘熙载分别对文学、诗歌、赋、词曲、书法和经义六种文艺门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是,在其现存的作品和与其有关的作品之中,刘熙载对绘画这一文艺门类的热爱以及对绘画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直接和间接的体现,可遗憾的是,他的绘画理论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以“碎片”化的方式散落在其现存作品和其友人齐学裘的作品里,后人学者张琢成补作的《画概》更是对其绘画理论的进一步补充。也因此,将刘熙载“碎片”化的绘画理论称为绘画观念更为妥当。刘熙载的文艺理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部分,而其绘画观念又是其文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刘熙载绘画观念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刘熙载的文艺理论和哲学文艺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内容和绘画学理论更突显了刘熙载绘画观念的理论价值。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体现,对深化了解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及其精神意蕴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论文的绪论部分对笔者的选题缘起、论文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介绍,以此对于该论文的研究基础有一定的了解。论文第一章主要对刘熙载绘画观念产生的背景进行了梳理,对刘熙载的生平经历、与画家的交游情况以及“碎片”化的绘画观念进行整理,以此对刘熙载的绘画观念有整体上的把握。论文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五章根据“本体一创作一鉴赏”的原则,第二、三章从认识事物本质方面分别讨论了刘熙载绘画观念的本体论和其中的哲学“道”论,从形而上的角度研究其绘画观念的本体论。文章的第四、五章则从实践和运用的角度探讨刘熙载绘画观念的创作与鉴赏,以此对刘熙载绘画观念的“体”和“用”、“知”和“行”有深入的认识、理解。论文最后一章对刘熙载绘画观念的价值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以达到更客观地看待其绘画观念的目的,并探讨刘熙载的绘画观念对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的启示。

凌鹤[8]2017年在《文墨相兼 抱朴守拙》文中研究指明核心提示杨宝林即杨抱朴,是著名文化学者、历史学博士、古典文学教授、书法家。在很多书法展览活动中见到他,是位从不多语,更不随意置评,热情来参与,认真观作品,静静思考、微笑待人的儒雅先生。在他所主持与研究的学术领域,则是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涉猎宽博

邹(韦华)[9]2009年在《刘熙载书学技法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关于刘熙载书学技法理论的研究,是对其有关笔法、字法、章法等理论的首次全面而深入的论证。通过对刘熙载技法理论形成的历史原因与学理源流的梳理,本文力求发掘其技法理论之于书法创作实践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在“笔法论”之“‘永字八法'对于理解笔法的意义”,“字法论”之“‘活中宫'与‘主笔'”、“曲直”,“章法论”之“小章法”、“创作规律”及“章法的‘动'‘静'”等方面的论证中,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叶立群, 程义伟[10]2018年在《论优秀传统书法理论对当代书法实践的指导——以杨宝林书法艺术为考察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宝林的学人书法,已经成为书界乃至学界关注的重要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学养特别是深厚的书法理论修养。他能在学书中理性把握艺术传统、艺术规律,有效地汲取传统文化和书法理论的精华,通过对书作内容性的强化、书法美学的重构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诠释,走入了融会古今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 李玉姣.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 刘熙载书学研究[D]. 杨宝林. 吉林大学. 2009

[3]. 论刘熙载书论中文学思想的渗透[D]. 李晓琳. 吉林大学. 2004

[4]. 刘熙载《艺概·书概》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 信玉薇. 山东大学. 2013

[5]. 刘熙载书法理论研究[D]. 秦金根. 首都师范大学. 2000

[6]. 书法美学思想研究[J]. 赵金伟. 科学中国人. 2016

[7]. 刘熙载绘画观念研究[D]. 韩唱畅. 广西大学. 2017

[8]. 文墨相兼 抱朴守拙[N]. 凌鹤. 辽宁日报. 2017

[9]. 刘熙载书学技法理论研究[D]. 邹(韦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0]. 论优秀传统书法理论对当代书法实践的指导——以杨宝林书法艺术为考察对象[J]. 叶立群, 程义伟. 名作欣赏. 2018

标签:;  ;  ;  ;  ;  ;  ;  ;  ;  ;  

刘熙载书法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