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快推进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方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11)03-0007-09
一、转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高于9%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2年,连续超越了意、法、英、德、日等多个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经济增长的奇迹,使我国的生产能力空前提高,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经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取代传统的贸易大国德国和日本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改善。其次,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出现了迅速增加的趋势。再次,我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人民币地位在不断提高。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对外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但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了32年以后,一个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我国按照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还能持续增长多少年?特别是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激化以后,我国出口大幅度下降,我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危险,给我国对内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
我国对内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我国对内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即依靠大规模地投入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来实现产值增长。第二,我国产值的增长在需求结构上过于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而在产业结构上又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的增长。相应的,我国包括对外贸易、直接投资、对外金融在内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也存在不少问题。
1.在对外贸易方面。首先,虽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名义上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但在实质上我国还处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出口的主要方式还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不多。由于外商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生产环节,我国企业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这样,我国成为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陷入了以外商为主导、加工贸易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很大风险的对外贸易格局。
其次,尽管我国实际上得到的国际贸易利益不多,但我国却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1979-2007年,共有38个国家对我国发起各种贸易救济调查897起,涉案金额18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80起,涉案金额162亿美元。到2008年,我国已经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年外国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世界总数的35%和71%。
再次,在传统非低碳经济条件下,依靠传统的“低成本、高能耗、高排放”和“碳成本”外部化的发展战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吸引外资,大量承接国际低端产业,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使我国融入了国际分工,还带动了进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碳关税的兴起和发展,将使世界经济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这意味着我国传统的粗放式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已经不可持续,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必须进行调整。
最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长期依赖旅游服务、运输服务和商业服务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不仅在贸易竞争力指数方面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从1999年已经开始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
2.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首先,我国曾设想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以市场换技术”。主要途径是通过技术转让等形式,直接掌握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通过学习、模仿等非市场转移方式,获取外国企业先进技术;通过给国内企业造成竞争压力的方法,促使国内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从外国直接投资中得到了一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没有得到核心技术。
其次,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土地使用上给予过多的优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另外,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直到2009年,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投资占外商总投资的比例仍然达到52%。我国从外商直接投资得到的相对利益本来就不大,而外商对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导致出口的增加又产生了更多的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再次,在我国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不少外商将高能源消耗、高原料消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我国,不仅耗费了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我国的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又使我国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国际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
3.在对外金融方面。首先,与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相比,我国对外金融的发展还处于滞后状态。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批准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为零。尽管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人民币还不是一种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和各国金融机构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还为零。
其次,由于人民币地位不高,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不得不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从而经受着汇率变化的风险,并经常为此遭受损失。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本来就不大,但是当我国政府将对外贸易积累起来的美元作为国际储备时,又会遭受美元贬值趋势的损失。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得不大量储备外汇,这实际上是在向发达国家交纳着“铸币税”。
党和政府敏锐地发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方针。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专门发表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讲话。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显然,这场变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真正走向繁荣昌盛。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按照对外经济来划分的发展方式,如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直接投资发展方式、对外金融发展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上的再划分,如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方式、货币国际化发展方式、金融国际化发展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再划分,如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再划分为货物出口发展方式、货物进口发展方式等。要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考虑在第二个层次中构建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对外贸易方面构建和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战略和以比较优势变迁为背景的雁型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有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之分。静态比较优势是目前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在短期内是不可更改的,各个国家只能按照这种比较优势格局参与国际分工和从事国际贸易。显然,就目前中美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不可能出现中国向美国出口大型客机而从美国进口纺织品的贸易情况。
但是,除了静态比较优势以外,还有动态比较优势。也就是说,从目前来看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不存在比较优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这个产业就可能具有比较优势。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去创造这种动态比较优势,它们只能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除了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以外,还存在超比较优势。所谓超比较优势是指在两个国家的贸易中,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某种商品可能是另一个国家所不能生产的。从比较成本的角度分析,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为一定,另一个国家生产这种产品的成本为无穷。在多国贸易中,超比较优势则意味着某种产品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生产的情形。超比较优势产生的主要源泉是社会资源的特点和科学技术水平。[1][2][3]
因此,要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应当对我国各个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世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实行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首先,从短期和静态来看,我国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其次,从长期和动态来看,我国政府应该培育某些目前没有比较优势但未来对我国经济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以使这些产业在未来形成比较优势。再次,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支持某些可以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的产业,推动科技的自主创新,发展某些具有超比较优势的产业。
之所以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是因为它最能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最能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所以是梯形,是因为对不同产业,要实施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传统优势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培育其动态比较优势以参与国际分工,对于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的新兴产业则应该创建超比较优势以参与国际分工。这种阶梯形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战略将有力推进我国现行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它既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已有的优势,又可以培育潜在的优势和超级的优势,以保证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在充分考虑低碳经济要求的前提下,需要区分我国可能采取不同形式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根据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将形成下面四种类型的产业。
第一种类型的产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即使这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我国政府也要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对这类产业的出口实行不同程度的限制。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如何进行这样的限制,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和这样的限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寻找对外直接投资替代方法等。
第二种类型的产业是我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业,这部分产业主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这部分产业以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结构性的政策调整,来寻求效益更高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策略。
第三种类型的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具有长远和重要影响的产业。虽然它们目前没有比较优势,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是有可能成为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这部分产业要通过建立动态的比较优势以参与国际分工。对这些产业,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我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扶持这些产业。
第四种类型产业是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的新兴产业,我国不可能在这些产业中与发达国家全面竞争,但是应该争取在个别产业建立超比较优势以参与国际分工。对这些产业,我们同样需要探讨我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培育这些产业。
由于扶持和培育第三类和第四类产业需要政府一定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因而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而政府掌握的社会资源又是有限的,因而需要从中选择最值得扶持或培育的产业。
实施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战略,本身可以转变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提高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层次和效益。同时,还可以通过培育自主技术和新兴技术的方式,推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战略选择与对外货物贸易战略选择相似。在科学判断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前提下,从提升本国分工地位和实现贸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在我国服务贸易部门构建以改善传统比较优势、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培育超比较优势为框架的雁型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即以比较优势变迁为背景的雁型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所谓“雁型”是对该战略的一种形象表述。目前,在对外服务贸易中,我国低端传统服务业如旅游业、运输业一枝独秀,但它只是一只孤雁。该战略提出要扶持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和培育具有超比较优势的新兴服务业,以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中形成雁群。开始的时候领头雁可能还是传统服务业,但随着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在未来对外服务贸易中将逐渐成为领头雁。
以比较优势变迁为背景的雁型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传统服务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对我国各服务业部门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中旅游服务已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密集型的运输、建筑服务等行业则表现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趋势,这表明我国部分传统服务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正面临着同行业内部转型和要素重新分配的严峻考验。我们需要以此为背景,面对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我国传统服务业积极进行战略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寻求我国传统服务业在新一轮全球分工中稳定贸易收益的最佳发展方式和发展策略。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我国在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开始显现比较优势的迹象,但在金融、保险以及专利权使用费等标志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更多生产性服务业上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和能力,而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其转型的重大影响却正在显现。为此,我们需要考察国内目前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具有弱比较优势的部分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开放和政策引导等策略,有针对性地建立其动态比较优势,以使这些行业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取较高的收益。
第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培育超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在服务经济的绝大部分领域已占得先机,但在当前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中又衍生出环境服务业、碳排放权交易等诸多新兴服务业,目前还只初现于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还不完全清晰,国际分工及其利益分配机制还有待完善。虽然我国不受《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约束,但我国一直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我国已明确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因此,我们需要探讨以气候变化和环境有关的现代新兴服务业作为我国重点培育的可能建立超比较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在即将形成的该行业全球分工格局中争取占据有利地位,以带动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新一轮的增长。
三、我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直接投资方面构建和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超所有权优势为重点的多方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和以调整结构为主线的质量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整体性战略布局问题,是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构建超所有权优势下的ODI战略为研究方向,以我国ODI战略布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我国企业ODI战略运营模式为切入点,注重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我国大国国情与特色文化影响这个综合视野,深入研究并总结我国ODI战略布局的一般规律与内在逻辑,并据此总结提出了符合我国跨国公司理论的“超所有权优势”理论。
超所有权优势理论,是在继承不完全市场中分析跨国公司行为的所有权优势这个基本假设与条件的基础上,引进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比较优势思想(国与国之间自然性要素比较),以及小岛清(Kojima Kiyoshi)的核心思想——宏微观一体化理论[4],加以动态组合而形成。所谓所有权优势的内涵发展,涵盖了从海默(Hymer)的市场结构下的所有权优势[5],到内部化理论中的交易性所有权优势,直至邓宁(Dunning)理论中的“综合所有权优势”:即资产所有权优势(Oa)+交易所有权优势(Ot)+区位制度所有权优势(Oi)。[6][7][8][9][10]
超所有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国家之间存在着自然性要素的禀赋差异(宏观因素),而企业之间存在着创造性要素的禀赋差异(微观因素),企业不但可以将本国自然性要素禀赋与自身创造性要素禀赋相结合,提升所有权优势(静态所有权优势),而且可以将不同国家的自然性要素禀赋通过内部化融合在一起,提升所有权优势(动态所有权优势)。所谓超所有权优势就是通过将国内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国内宏观因素和国外微观因素、国内微观因素和国外宏观因素、国外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最优组合,创造出超越静态所有权优势和动态所有权优势的超级所有权优势。
显然,在超所有权优势理论下,我们不仅可以获得邓宁的“综合所有权优势”,而且将企业作为一种内部化的有效制度载体,获得降低交易费用、融合外部资源扩张与聚焦核心资源收缩的功用。
基于超所有权优势理论的范式,可以分解得出不同的所有权优势战略组合。在此基础上,不仅从产业层面详尽探讨了我国目前具备不同所有权优势的产业ODI战略,及其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进一步从企业层面深入探讨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开展的几种重要ODI战略模式,如自然资源导向型、研发资源导向型与市场规模促进型的运营特征、适用条件及其战略手段,并集中对我国多元化产权ODI的风险与公司治理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对完善我国ODI整体性战略布局的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关研究建议。
如果说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还处于实验阶段,那么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则经历了30多年的实践。根据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经验教训,结合现实经济情况的变化,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必须转变为以调整结构为主线的质量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
以调整结构为主线的质量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以调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来提高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调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将是全方位的:在产业结构中,适当限制对制造业的投资,鼓励对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在地区结构中,适当限制对东部的投资,鼓励对中西部的投资;在技术结构中,适当限制对低技术部门的投资,鼓励对高技术部门的投资;在能源消耗结构中,适当限制对高能源消耗的部门的投资,鼓励低能源消耗的部门的投资。
以调整结构为主线的质量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要转变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观念。我国以前往往以引进外国资金为目标,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资金已不缺乏。因此,我国要转向以引进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和先进管理技术为主要目标的外国直接投资。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我国还需要加强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建设,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第二,酌情减少或逐渐取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对于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的中小投资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进行严格监管。从长远看,培养在技术和管理上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国企业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我国企业只有在政策上获得与外国企业相同的待遇,才能正常地发展。
第三,严格限制外商对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同时采取政策鼓励外商对投资周期长的行业的投资,如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商对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行业的投资,如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外商对技术和管理型行业的投资,如科技、卫生、环境等行业;鼓励外商对中西部投资。
第四,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这是鼓励技术密集型企业来我国投资的前提。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是跨国企业不愿意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这是我国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一条捷径。
四、我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对外金融方面构建和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的对外金融发展战略和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存在缺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切入点的选择,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来构筑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机制,进而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理论体系。要有效地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综合考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双重因素,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展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第一,这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现状的要求。在当前人民币资本项目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在金融资产方面发挥国际货币的功能和作用是不现实的。现实的选择是发挥人民币的贸易货币的功能,以贸易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只有逐渐成为贸易货币、借贷货币、投资货币,才能最终成为储备货币。
第二,这是货币国际化内源动力的要求。市场选择是货币国际化的内原动力,而贸易发展则是市场选择的内在基础。人民币国际化市场选择的发展动力,也主要来自于贸易中货币的使用。因此,以贸易网络带动货币网络的发展与扩张是提高市场选择能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只有以此作为基础,通过金融发展建立起来的人民币国际化制度安排的推动效应才更加显著。
第三,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模式选择的要求。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从当前的实现来看,人民币的周边区域化发展还是要以我国的边境贸易发展为基础,以边境贸易发展,配合货币结算使用方面的制度安排,共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从对外贸易发展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我国在贸易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上存在着现实矛盾和问题:即我国逐步成为贸易大国,但并非是金融大国,金融发展滞后于并制约着贸易的深入发展,贸易发展对金融发展存在强烈诉求。
基于上述分析,需要构建以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的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第一,在我国的普通贸易中推进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先从周边地区开始,然后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第二,以可控的方式如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QDII)推进人民币在资本与金融项目可自由兑换,以实现人民币在国际收支的多数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三,推动在中国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在与人民币在岸金融市场相隔离的情况下探索人民币资金融通的国际化道路。第四,推动以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为核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并在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中体现人民币因素。这个战略之所以说是“渐进”的,是因为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之所以说是“中心”,是因为它可以推动我国对外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对外金融的发展。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从货币职能的角度来看,是“三步走”,即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与此同时,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也是“三步走”,即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
第一,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结算货币。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算货币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虽然这意味着人民币还停留在国际化的早期阶段,但是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和必经阶段。当前需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中的使用范围,为之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我国政府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办法》是一个好的开端。随着《细则》的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加强,以及对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逐渐适应,人民币作为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结算货币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第二,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投资货币。结算货币职能的实现,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除了充当结算货币之外,还要成为投资货币。因此,应当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基础,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投资货币。当然,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应该先放开与贸易有关的资本流动限制,其次放开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限制,再次放开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最后放开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总之,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进一步促使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
第三,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从历史来看,在美国经济超越英国经济半个世纪之后,美元都还没有取代英镑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尽管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对美元不再表示乐观,我国也在多种场合表达了设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设想,但在短期内要产生一种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更多的是一项长期目标。就目前来说,我国更需要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的金融体系将更加开放,金融创新将更加活跃,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冲击。因此,如何完善金融监管,构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以适应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成为关系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要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构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就是要防范由此带来的风险。
此外,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的激化不仅波及发达国家,同时也通过国际资金融通的途径传染到我国金融系统。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金融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将会对别国的金融机构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增强我国金融业抵御国际金融风潮冲击的能力,本身也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浪潮,立足于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需要构建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防范金融业系统性风险。我国金融业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对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问题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将成为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内容。
第二,研究逆周期监管措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具有内在的顺周期性,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资本监管和会计准则等外部规则,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顺周期性。如何采取适当的逆周期政策,建立适当的逆周期机制,将成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推进全方位监管和高效监管。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对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机构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完善监管体系,扩大监管范围,消除对衍生品和私募基金等的监管真空,实现对金融市场的全方位监管;同时,如何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高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监管效率,解决监管规则不统一、监管套利等问题,将成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四,防范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冲击。要转变我国对外金融乃至对外经济的发展方式,就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而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就要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是,一旦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我国的金融体系将面临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的风险。因此,我国不仅要通过建立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和防范国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还要通过建立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的预警系统和抵消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的货币机制,来防范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的风险。
五、简短的结论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这意味着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而无所作为,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加快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应该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去研究在短期里可以做什么,在中期里可以做什么,在长期又可以做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研究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内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另外,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直接投资发展方式和对外金融发展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必须在对外和对内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互作用中,在对外贸易、直接投资和对外金融发展方式的相互联系中,来考虑如何通过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参加本文项目论证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胡海峰教授、张永林教授、魏浩副教授、郑飞虎副教授、蔡宏波讲师、江婕讲师、王正位讲师,在此一并感谢。
标签: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国际分工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论文; 所有权的转移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经济学论文; 服务贸易论文; 人民币论文; 货币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