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平衡区间及其长度问题_总需求曲线论文

总量均衡区间及其长度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间论文,总量论文,长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9)05-0106-06

总量均衡区间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波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将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强度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总量均衡区间的大小或者说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有鉴于此,本文拟首先对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过程作一说明,接着对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最后简要归纳出几点结论,以期既对深化相关理性认识有所裨益,同时又为改进与完善实际经济管理提供若干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一、总量均衡区间的形成过程

按照标准的宏观经济理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的波动最终将推动社会经济总量趋向于一均衡点,该点给出的即既定总供求背景下的均衡社会总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这可以说是指导现代各国政府制定各项总量管理政策以实施宏观调控、求得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在这一分析中,一个长期以来被视为不言而喻的结论在于,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是在其均衡点处才达成均衡状态,换言之,总量均衡总是维持在一个特定的“点”上。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更为精确的分析表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均衡供求总量实际上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点”,而是一个“区间”,即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总量均衡区间”。为阐明这一问题,我们从调节成本入手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众所周知,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需求与供给是两个十分活跃的变量,厂商要获得满意的生产经营效益,就必须在价格信号指引下经常调整生产规模,使供给量尽量适应需求量的变动。显然,这种对生产规模从而对供给量的经常性调节,如同其他经济行为一样,不可能是无代价的,亦即调节本身是需要耗费成本的。笔者认为,这种特殊的成本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并可一般地定义为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微观调节成本通常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摩擦耗费,主要包括调整生产规模和产量引起的各种技术性、经济性摩擦所造成的损失;二是时间延滞,微观调节通常均需花费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里,厂商的生产经营效益会与目标状态下理应产生的效益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损失无疑应视为微观调节成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操作费用,厂商要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生产规模,需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实际操作,从而相应地需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部分费用显然是最直接意义上的微观调节成本。①

以上说明的是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及其构成。应当指出的是,这一分析还可进一步扩展到宏观范围之中。因为从理论上说,正如各单个厂商的供给量可以加总成社会总供给量一样,各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也是可以加总成全体厂商的总的供给量调节成本——总量调节成本。这一总量调节成本,实际上是微观领域内无数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在宏观层面上的综合反映。显然,总量调节成本在构成上也必然与单个厂商的微观调节成本一致,即也主要由摩擦耗费、时间延滞和操作费用三部分所构成。

微观调节成本及其加总——总量调节成本的存在,使宏观范围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化的过程复杂化了。原先,在不考虑调节成本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的波动将引导社会总产量或国民收入达到一均衡点。为便于展开分析起见,我们将该点称为“总量均衡中心点”。但如果引进调节成本概念,问题便不再如此简单了。

我们首先分析初始社会总产量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情况。这时,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于是厂商们可获得一定的额外收益,因而他们有扩大生产规模的倾向。我们将这时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称为总量调节收益。显然,随着生产规模渐次扩大,厂商们所能获得的总量调节收益将逐渐减少。道理很简单,因为总需求价格高于总供给价格的差额会随着实际社会总产量向总量均衡中心点逼近而逐渐减少。因此,如果我们将每变动一单位社会总产量所增加的总量调节收益定义为边际调节收益的话,那么边际调节收益是递减的。

再看总量调节成本的情况。在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改变供给量的过程中,一方面,摩擦耗费与时间延滞因其与生产过程的特定联系,通常便与供给量本身的规模和水平存在大体同步变化的关系。而另一方面,操作费用显然也与供给量的规模密切相关,因为一般而言,生产规模越大,调整供给过程中的各种调控操作便将越复杂,从而使得操作费用也越高。因此总的来看,在厂商们逐步扩大供给量的过程中,总量调节成本将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地增加,亦即,总量调节成本实际上系生产规模或供给量的增函数。于是,如果我们将每变动一单位社会总产量所增加的总量调节成本定义为边际调节成本的话,那么边际调节成本通常将随着总产量的增加而渐次递增。

这样,在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从而扩大供给量的过程中,一方面存在递减着的边际调节收益,另一方面存在递增着的边际调节成本,因而,厂商们调节其生产规模、扩大供给量的行为客观上便存在一个合理界限的问题。根据边际分析的一般原理不难理解,这一界限应在边际调节收益与边际调节成本相等的临界点上。因此,该点便成为厂商们改变生产规模、调节其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当生产规模小于该点时,边际调节收益大于边际调节成本,意味着厂商们调节生产规模增加供给量的行为所带来的调节收益高于其为此付出的调节成本,因而这时扩大生产规模是合理的;当生产规模超过该点后,边际调节收益小于边际调节成本,意味着这时即便实际产量可能尚未到达总量均衡中心点,但现在扩大生产规模所耗费的调节成本已高于由此所能得到的调节收益,因而这种调节已是不经济的,应予停止。我们称该点为供给量调节的“低位临界点”,它位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左侧。显然,“低位临界点”决定了厂商们主动中止扩大其生产规模、增加供给量的合理上限。

以上讨论的是初始社会总产量低于总量均衡中心点的情况。在初始社会总产量高于总量均衡中心点时,问题依然如此。厂商们调整生产规模、压缩供给量的努力,一方面会减少因市场供过于求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同样须付出调节成本。因此,与前述分析相类似,在这一过程中,厂商们也会在压缩生产规模所减少的损失同为此所须付出的调节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确定一损失最小的调节界限。于是,类似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在总量均衡中心点的右侧相应地找到供给量调节的“高位临界点”,该点给出的是厂商们主动中止压缩其生产规模、减少供给量的合理下限。

综合以上两方面分析可知,由于调节成本的存在,在总量均衡中心点的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在这两点之间,厂商们不会再对其生产规模进行主动调节,也就是说,从市场运行角度看,社会总产量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会再对其发生作用,因而这时就应视社会总供求为已经达成均衡状态。所以,“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便界定了一个特殊的区间,我们将其称为“总量均衡区间”。

以上结论用解析方法表述即:

设总需求函数、总供给函数以及总量调节成本函数均为线性函数,即有

二、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与相对长度

总量均衡区间的大小用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来衡量和表示。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总量均衡区间生发的诸多特殊现象与问题,几乎都与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其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量均衡区间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影响的实际强度;同时,其长度也从一特定的角度反映出现实经济运行中的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基本面貌。

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可以从绝对长度与相对长度两方面进行深入考察。

1.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

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是指用绝对数表示的总量均衡区间的实际长度。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直接决定了总量均衡区间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多方面影响的真实强度。

由上式可见,决定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R的因素有三项:

(1)m-u。m、u分别为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纵截距,m-u即总需求与总供给两曲线的纵截距之差。直观地看,m、u表示的是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在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而从实质上说,它们反映的则是总体经济的规模:m越大,表明总需求曲线AD越偏右,从而总需求的绝对量越大;u越小,则表明总供给曲线AS越偏右,从而总供给的绝对量越大。所以,m-u越大意味着总体经济规模越大,反之,总体经济规模便越小。当其他条件不变时,R与m-u同方向变化,即m-u越大,R便越大;反之,R便越小。这就是说,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与总体经济规模密切相关,总体经济规模越大,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便越大,反之,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便越小。动态地看,在总供给函数不变从而u保持不变时,m-u增大等价于m增大,m-u减小等价于m减小。而m增大意味着总需求曲线右移,即总需求扩张,因此,总需求扩张时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增加;反之,m减小意味着总需求曲线左移,即总需求紧缩,因此,总需求紧缩时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减小。

(2)n+v。n、v分别为总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n+v即总需求与总供给两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之和。n与v分别表示总需求与总供给对于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而言,n与v越小,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越灵敏,较小的价格水平变动将引致较大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数量的变动;反之,n与v越大,则表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越迟钝,较大的价格水平变动只会导致较小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数量的变动。n与v的大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乘数等均对n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工资等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于产品价格的变动而进行调整的速度及调整的幅度等,则对v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R与n+v反方向变化,即n+v越大R便越小,反之,n+v越小R便越大。由于影响n与v的因素相当复杂,几乎涵盖了宏观经济系统的各主要方面,因而从实际经济运行角度看,n+v这一项是所有决定总量均衡区间长度的因素中最难加以把握和控制的因素。

(3)θ。θ系总量调节成本函数中表征摩擦耗费、时间延滞和操作费用大小的一个综合系数,其大小反映了总量调节成本的总体水平,θ越大表明总量调节成本越高,θ越小则表明总量调节成本越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R与θ同方向变化,即θ越大R便越大,反之,θ越小R便越小。而θ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整体经济运行中微观与宏观层面管理水平及运作环境的状况,若微观与宏观管理均科学合理,经济运行环境协调有序,则调节成本便可有效降低,于是θ将趋于减小,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将因此而减小;反之,如微观与宏观管理失调、经济运行环境混乱无序,则调节成本将明显上升,θ将趋于增大,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将因此而增加。

以上讨论了决定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R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对R变动的作用方向。为更为深入地研究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的变动规律,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上述各因素对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变动的影响程度。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偏弹性”作为分析工具。

我们首先分别计算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R对其三项影响因素m-u,n+v和θ的偏弹性。

2.总量均衡区间的相对长度

总量均衡区间的相对长度是用相对数表示的总量均衡区间相对于其经济规模而言的长度。对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的分析表明,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同总体经济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总体经济规模越大,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也就越大,反之,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便越小。因此,严格地讲,对于不同规模的经济体,彼此之间是不宜直接比较其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的。举例来说,2008年美国的GDP为14.33万亿美元,而印度则为1.237万亿美元,美国当年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就不能直接与印度的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进行比较,因为两者之间经济规模上十几倍的差距决定了前者的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几乎肯定大大超过后者,直接对它们进行比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同样地,对于同一个经济体,将其当前的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同比如10年前该经济体的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直接进行比较,也是不科学的。以我国为例,2008年我国的GDP达到30.0670万亿元,而1998年为7.939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已是1998年的2.51倍,因而可以肯定,仅仅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便已使我国的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在10年内有了很大的改变。于是,2008年与1998年这种已相差了10年的两个时点上的总量均衡区间已不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因此,为对不同经济规模下的总量均衡区间进行合理的比较,便有必要将总量均衡区间长度中与经济规模相关的因素予以剔除,从而可以在抽象掉经济规模的影响后对总量均衡区间的大小进行科学的比较与分析。这样,便有必要引进“总量均衡区间相对长度”的概念。总量均衡区间的相对长度就是一个消除了总体经济规模的影响、从而可将不同经济规模下的总量均衡区间的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的工具。将经济规模的影响从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中予以消除的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用总量均衡中心点产量去除相应的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由此所得的商是一个无量纲的相对数,该相对数已剔除了总体经济规模对总量均衡区间长度的影响,因此可用来对不同经济规模的总量均衡区间的大小进行直接比较与分析。

于是,若以r表示总量均衡区间的相对长度,则有

由上式可见,r的大小一是取决于表示总供给与总需求对于价格水平变动反应程度的n+v,二是取决于反映总量调节成本水平的θ,而与表征总体经济规模的m-u已无关系,于是r便成为对不同经济规模下的总量均衡区间进行比较分析的一个可靠指标。

现在,我们进一步讨论n+v与θ对r的影响程度问题。类似于前文对总量均衡区间绝对长度决定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这里同样采用计算r对n+v与θ的偏弹性的方法进行讨论。

三、几点结论

归纳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几点有价值的结论。

1.应重视总量均衡区间问题。由于厂商调节供给量须耗费调节成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而由此导致宏观层面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便具有了外在于人们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所以,从根本上说,总量均衡区间并非纯粹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是现实经济运行中一种鲜活的客观存在。既然如此,那么对总量均衡区间问题就有必要倍加关注,对其基本性质及多方面的影响就应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在更为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方面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一步。

2.研究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就宏观经济运行而言,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将助推投资波动③、放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压力④,将使社会福利遭受一定的“无谓损失”从而降低总体经济运行效率⑤,等等;就宏观调控而言,总量均衡区间的出现将使按照传统理论进行的宏观调控产生一种系统性的偏差⑥,使调控效应出现一种新的“时滞”⑦,使宏观调控产生规律性的阻力源⑧,等等。而所有这些不利影响的实际强度,都与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直接相关。一般而言,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越大,其负面影响的强度就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也就越严重。因此,深入研究总量均衡区间长度的变动规律,理清决定总量均衡区间长度的主要因素,对于我们正确谋划压缩总量均衡区间长度的方略,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力化解总量均衡区间所引致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降低调节成本是压缩总量均衡区间长度的有效途径。决定总量均衡区间长度的因素十分复杂,可以说,其中相当部分因素实际上很难加以操控,或者短期内无法予以改变,但总量调节成本一项则是有可能通过人们的自觉努力而得到有效控制的因素。既然总量均衡区间的绝对长度与相对长度都明显地受制于总量调节成本的水平,那么,一方面通过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提高微观层面的经营管理水平来尽量节约各项调节成本,便有望可靠地降低总量调节成本,从而有效地压缩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显然,这对弱化总量均衡区间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负面影响将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9-06-24

注释:

① 关于调节成本问题的详细分析,可参见管怀鎏:《论调节成本》(《财经研究》1989年第6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调节成本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② 证明过程详见管怀鎏:《总量均衡区间与提高宏观调控精度问题》,《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 参见管怀鎏:《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对投资波动的助推效应》,《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④ 参见管怀鎏:《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⑤ 参见管怀鎏:《总量均衡区间、相关社会福利损失与宏观调控阻力源问题》,《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⑥ 参见管怀鎏:《总量均衡区间与宏观调控中一种值得关注的系统性偏差》,《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6期。

⑦ 参见管怀鎏:《总量均衡区间与宏观调控效应时滞》,《财经研究》2005年第1期。

⑧ 参见管怀鎏:《总量均衡区间、相关社会福利损失与宏观调控阻力源问题》,《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标签:;  ;  ;  ;  ;  ;  ;  ;  ;  ;  ;  ;  ;  

全平衡区间及其长度问题_总需求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