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社会学_社会学论文

道德社会学浅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说论文,社会学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道德社会学建立的现实根据

道德社会学建立的现实根据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产生某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在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种“中间状态”里,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异”现象,人们的行为也呈现出不确定的“中间性”,使我们对其产生了“陌生感”;看着自己的同胞遇难无人相救,面对勇斗歹徒而负伤的战士不肯援之以手;拾金不昧的义士成了人们讥笑的对象,而恪守道德不逾其矩的人成了“傻瓜”。很多学说力图解释这种失范状态下的“陌生”,但却没有完成对类似行为的解释。这就需要新的学说、新的学科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理论予以说明。道德社会学就是适应这种社会需要的众多新学科之中的一个。

二、道德社会学的对象

道德社会学的对象是研究道德与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关系。

道德社会学不是伦理学。伦理学研究的是道德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由于道德是产生于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同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所以要揭示它的本质和规律,就要阐明它与一定的经济结构的关系,以此为根基去说明道德对调整个体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和稳定社会的巨大作用,可是,伦理学是从宏观的更抽象的层次上研究道德的。

与伦理学不同,道德社会学更多地是从微观的视角和更为具体的关系入手,分析道德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它不象伦理学仅以道德本身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而是以道德与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这是道德社会学区别于伦理学的根本之所在。

但是,由于道德社会学和伦理学都涉及道德问题,因此它们之间又有许多相关和交叉的内容。如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与伦理学研究的职业道德、婚恋道德等分支是“相融”的,这是两个学科交叉的客观基础。而且,道德社会学还需从伦理学中接受一些基本理论,指导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也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元理论,道德社会学是元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道德社会学研究的道德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必须涉及伦理学原理的普遍有效性和有效性大小,发现原有道德理论的缺陷,从而促其修改、补正,推动伦理学的发展。

道德社会学也不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合理结构和良性运行规律的,其内容既包括人的社会化和角色行为等个体微观问题,也包括社区、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等社会性的宏观问题。而道德社会学是介于个体微观和社会宏观之间,研究个体的一部分行为(即道德行为)同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虽然社会学也研究社会对个体的作用和个体对社会的作用,但它的基点主要是强调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而且社会学说的个体行为几乎包括人的全部行为,道德社会学研究的只是人的道德行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它不仅研究个体如何适应和服从社会整体,而且研究个体的道德行为变异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对社会道德风尚变迁的作用,揭示出道德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道德行为不是独立的经验性行为。一个感性的行为,既有道德的方面,也有非道德的方面,还有别的学科研究的其他方面。道德行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不和行为的其他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对象上看,伦理学只研究行为的道德方面;社会学则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人的全部行为;而道德社会学仅以道德行为同其他行为的相互影响为依据,阐明道德行为同社会及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从学科上看,道德社会学不仅同社会学的元理论有关系,而且同社会学的各个分支,如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社区社会学有关系,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是社会心理学揭示了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在说明道德行为作用于社会及各个领域时,不能不说明其主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心理驱动力;在阐述社会作用于主体时,也不能回避主体的认知、强化、压抑等心理现象。二是不同学派的许多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班杜拉、艾里克森揭示的心理现象,就是以道德为对象的,如儿童的道德社会化等等。此外,利他行为同时也是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从现实的心理、道德、社会三个方面看,那么道德社会学的理论内容大致如下图所示:

在道德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心理就成为它们的中介,社会和道德的关系就成为一种反馈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社会学揭示了道德行为的全过程,更完整准确地把握道德行为的动力系统和社会结果。

如果从学科的相互关系看,那么道德社会学就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相交点,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如果从道德社会学的范畴看,那它既包含着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共性,又有自己作为独立学科的特点。一般说来,从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可以把范畴分为三大类:一是反映客体本身的范畴,此类还可细分为关于事物、过程和关系三个方面。二是反映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范畴。三是反映主体本身的范畴,此类也可细分为形态、过程和关系三个方面。伦理学界一般认为,伦理学范畴主要属于第三类,并且主要属于主体的形态方面的,如个体的良心、义务和荣誉,群体的职业或家庭道德,社会的道德原则、评价和教育等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诸范畴也是关于主体的,一是主体的形态方面,如角色、群体、组织等等;二是主体的过程方面,如社会化、社会变迁和社会控制等等。道德社会学既然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点,那它的范畴就不能不与前两者相一致,也属于第三类,是关于主体自身的范畴。但是,与前两者不同,它主要不是关于主体的形态和过程方面的范畴,而是关于主体之间关系的范畴。这与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道德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三、道德社会学的结构

道德社会学的结构,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宏观结构,二是微观结构。

(一)所谓道德社会学的宏观结构,是从总体上研究道德和社会的关系。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道德的历史形态同社会条件的关系,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是同步变化还是错位差时的。

2.道德与社会控制的关系。研究道德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揭示道德对社会的调节功能,以及在社会控制过程中它自身是如何受其作用对象的影响。

3.道德的文化制约性。研究道德的文化相对性,揭示不同民族、国家、传统、习俗对其道德规范的影响,说明这种相对性的一般特征。

4.道德越轨的评价。不仅要从道德的意义上(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评价越轨行为,而且还要将这种行为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和历史长河中去评价,阐明这种越轨同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鉴定它是冲破某一文化规范的道德越轨,还是冲击整个社会协调与稳定的越轨;若是威胁社会稳定的越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新事物,还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倒退行为。

(二)所谓道德社会学的微观结构,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研究道德与社会的关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如下方面:

1.个体的道德社会化。研究个体从小到老接受、学习道德规范的过程,阐明强制的社会教化与能动的个体认知的关系,说明道德社会化的一般特征和发展的基本阶段。

2.小群体的道德特征。研究小群体道德特殊性与社会道德普遍性的关系,尤其研究小群体道德规范的改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的变化。

3.个体的角色道德。研究角色行为的道德,阐明个体角色道德的相对性即转换的灵活性。

4.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大致包括:道德行为的需要、动机等心理驱动力;道德改变过程中的心理失衡和认知平衡;道德建立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道德行为互动中的心理反应;道德自制力的心理结构,等等。

此外,还有诸如人际道德行为的互动;道德氛围、环境对个体的感染、压力;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道德行为的促进与削弱,等等,也都属于道德社会学的微观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社会学的微观内容比它的宏观内容更丰富,更具体,也更有实效。因此,道德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更多的突破和成果可能在它的微观领域。

道德社会学作为有着自己独特对象和内容的新学科,刚刚诞生,会像所有的“婴儿”(新学科)一样,在学术的大地上步履蹒跚,甚至踉跄跌跤。但正如它像婴儿学步一样,在经过挫折和取得经验之后,总会站起来迅跑,奔向远大而光明的未来。

标签:;  ;  ;  ;  ;  ;  

论道德社会学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