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教育科研资助体系的比较分析(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科研论文,我国现行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7)05-0020-06
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科、心理学科)
高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师范院校把教育科学研究放在首要地位,其他院校也不断加强教育研究工作,使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教育学科建设的动力,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教育部自“六五”规划起,每年拨付专款200万元支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1986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制定高校“七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的通知》,设立重点科研项目81个(含590个研究课题),青年科研基金96个研究课题,资助专项经费,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步入规范运行轨道,这一科研项目的特点是主要面向高校教师,有全额资助和自筹经费两种形式,层次上有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专项任务项目,覆盖23个学科。“八五”期间资助项目1438个,资助经费1648万元。“九五”期间,资助项目1884个,资助经费2268.7万元。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后,“十五”时期的高校教育研究项目跨上新的台阶,各类立项课题约3500个,其中重大项目约1000项,投入经费约2.4亿元。
(一)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
“繁荣计划”经费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自2001年启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后,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2006年改为社会科学研究司)组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项目)(网址是:www.sinoss.net)。
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自2003年开始设立,征集专家意见,发布课题指南,每年立项数40个,其经费每项在30万元-80万元。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项目4项,约占总数的1/10,以后逐年设立,日趋规范。课题指南是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根据各学科委员会的五年研究规划确定的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资助领域;已获得重要进展,经过进一步提炼与加大支持力度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包括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和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急需研究的重大选题。要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体现有限规模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明确主攻方向,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有效利用现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基地等条件,充分发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重大攻关项目的组织体现“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严格管理、铸造精品”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招投标方式。每年3月发布当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公告。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05—2006年度立项数为236项,经费每项为10万元。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不发布课题指南,申报人自由选择。专项任务项目分为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规划项目(无经费资助),2005年度立项数为773项,经费每项0—5万元。
4.后期资助项目制度。2006年5月29日,发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后期资助项目经费的资助强度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等同。要求申报的项目必须已完成研究任务的70%以上;申报时须提供已完成研究工作部分的书稿(或非纸质)成果;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分期拨付的办法,首期拨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资助总额的50%。
近年来,每年课题申报数达到7000—8000项,立项数在700—800项,立项率为10%左右。
5.成果评奖制度。1994年印发《国家教委199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举行首届评奖活动,评选1979年—1994年的优秀科研成果,设立著作奖和论文奖,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共评选498项,覆盖了23个学科。1998年举行了第二届评奖活动,共评选412项,其中教育学一等奖7项,心理学一等奖2项;教育学二等奖28项,心理学二等奖5项。2000年第三届教育学一等奖4项,心理学一等奖1项;教育学二等奖7项,心理学二等奖2项;教育学三等奖15项,心理学三等奖3项。2003年第四届教育学一等奖5项,心理学一等奖1项;教育学二等奖9项,心理学二等奖3项;教育学三等奖17项,心理学三等奖6项。2006年第五届共有426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106项,三等奖294项,其中教育学一等奖4项,心理学一等奖1项;教育学二等奖12项,心理学二等奖3项;教育学三等奖14项,心理学三等奖2项。
此外,教育部于1986年与霍英东合作成立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分设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励,每两年一次,奖励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
(二)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员会)设立科技处,职能之一是负责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设立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负责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作;组织高等学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指导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及“211工程”建设。
四、教育行政的资助项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从事业费中出资支持教育研究项目,特点是针对性强、任务明确、时间短、经费有保障,一般以应用对策性研究为主。
(一)教育部司局办资助项目
教育部司局办根据宏观决策和战略管理的需要,采取项目方式委托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完成,多数由行政部门出资或筹措经费,少数申请部分专款,与委托方签定研究合同。
1.基础教育司:设有新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2.高等教育司:设有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3.师范司:设有教师教育研究项目。
4.发展规划司:设有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
5.人事司:设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薪酬标准研究项目。曾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合作“特级教师研究项目”。
6.财务司:设有委托高校完成的教育财政研究课题。
7.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司:2006年设立5项课题,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岛市教育局等单位承担。
8.民族教育司:设有民族教育师资培训项目。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项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设立委托项目,由委主管领导和处室出题,委托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向全市公开招标,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每年经费达到200万元以上。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最近出资面向社会招标研究“教育发展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问题”。
五、社会教育研究项目
由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公益性,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出资设立教育研究项目,规模小于教育行政部门,经费没有制度保障,有的目标明确,有的指向性模糊;有的面向社会,有的面向内部;有的有经费,有的需要自筹经费。
(一)直属单位教育硕究项目
1.面向教育战线
(1)教育部考试中心
由于考试改革的高利害性,因此考试中心非常重视科研工作,自“九五”起就设立了科研项目,如“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项目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九五”研究课题,是针对高中阶段学生设计的一种心理测验。它是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通过科学、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对学生兴趣和能力倾向进行测查,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爱好和具体的职业能力倾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出与其相匹配的职业和专业的一种心理测试。学生们可以根据测验给出的结果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并参考详尽的专业资料和其他相关信息,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该中心自1999年开始组织专家及有关人员进行此项目研究,并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小范围试用,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2002年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学生参加了此项测验,约70%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参考了本结果报告书的信息,达到了测验预期的效果。全国教育考试“十五”科研课题共确立了73项科研课题。并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形成了教育考试专项,发布了《“十一五”全国教育考试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2006年评选出16项教育部规划课题,77项自设课题。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一般每两年评审一次。少数重要科研课题或不宜公开研究的课题,由考试中心单独下达立项。
考试中心每年从其事业费中拨出一定的经费作为教育考试科研课题资助费用,并拨出部分经费作为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基金。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也应酌情支持相应的科研经费。列为教育考试科研重点课题的,由考试中心提供经费资助;一般课题的研究经费,采用考试中心酌情给予部分经费资助或自筹解决的办法。资助经费在课题立项后一个月内,按照资助经费的40%拨付课题启动费;课题通过中期检查以后,再拨付资助经费的40%;结题申请批准后,拨付资助经费的20%。凡由考试中心提供全额经费资助的课题,课题成果的知识产权归考试中心所有;凡由考试中心和课题组所在单位共同提供经费资助的课题,课题成果的知识产权归考试中心和课题组所在单位共同所有。专设课题成果须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备存。考试中心将对成绩优秀、应用效果显著的科研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中心网站网址为:www.neea.edu.cn)。
(2)中央电化教育馆
该馆自“十五”设立研究项目,馆立项课题共有重点课题33个、青年课题4个、规划课题309个,形成了一批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目前,该馆制订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2006年—2010年),基本任务是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协作与发展,探索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2006年11月30日公布了第二批通过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500个立项课题。2007年1月中旬在江苏扬州召开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五”成果表彰会暨“十一五”开题报告会。
(3)全国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发展中心
该中心在各研究基地立项课题。2005年5月27日发布《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心立项的研究课题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重点课题,第二类是一般课题。两类课题都分为中心资助、经费自筹两种情况。课题负责人不得同时有两项以上(不含两项)在中心立项的在研课题。重点课题20000元-30000元,一般课题2000元-5000元。重点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一般课题的研究期限不超过2年。中心对每项申请收取适量评审费。对申请者的申请,中心一般每年集中受理一次。
中国人民大学1983年设立吴玉章奖金,每五年评选一次,覆盖教育学在内的六个学科,有多名教育学者获得奖励。
2.面向本单位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在“六五”起设所级课题,起初覆盖面比较广泛,后集中在短线研究项目上,缩小规模,大致每年设10项左右,平均资助1万元。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自“九五”起自设院级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每两年评审一次。“十五”期间,设立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资助经费1-5万元。2006年度,投入经费21万,设立17项课题,资助经费1-2万元。
(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从2000年开始,不定期按照专题设立研究课题,分设子课题,面对本校教师,聚合系统力量。从2002年开始设立面向系统的项目。
(二)教育社团研究项目
为推动全国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扩大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加强行业工作者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参与程度,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咨询和基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服务,若干全国群众性教育学术团体面向各自领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除高等教育学会对重大和重点课题有经费资助外,基本上采取自筹经费模式,申报课题须交纳课题评审费。
1.中国教育学会
该学会科研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四次评审后立项。该学会科研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两类。申报的课题按照何种类别立项由学术委员会确定。学会科研课题原则上自筹经费。“十五”期间,学会共批准由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立项的课题251项。其中重点课题53项,规划课题197项,全国有2000多所学校和单位的20多万名师生参与,申请结题50项,其中32项结题并发放结题证书。2005年9月启动“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申报时应同时交纳200元申报咨询费;课题批准立项后,应交纳课题管理费,单位申报的1000元,个人申报的500元。同时组织了优秀成果奖励活动(学会网址是:www.cse.moe.edu.cn)。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该学会自“十五”开始设立科研课题,由其学术委员会负责实施,宗旨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面向全国研究高等教育方面的专题,先后颁布了《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试行)》、《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指南》和《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科研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进行一次评审,作为申报课题的参考和依据。课题类别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四类。在“十一五”期间,除重大、重点课题外,均设立同类别的自筹经费课题。规定以研究报告或论文为主要成果的应用研究、调查研究、决策咨询研究等,完成时限一般为1至2年,需要一定周期的实验研究和以专著为主要成果的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3至4年,最长不超过5年。2006年学会组织了高等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评奖活动,共评选出10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网址是:www.hie.edu.cn)。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该学会决定自2004年起建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发布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指南》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申报办法》等有关文件。该科研计划项目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实施。成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
根据该学会《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奖励条例》,于2006年底以前举办第一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活动。参评作品为以《职教法》实施之日即1996年9月1日以后公布或发表的成果;参评成果形式包括调查、研究、实验、改革、建设等方面的现场性、文字性和其他硬件、软件形式的成果以及社会公众和评审组织一致认为合适的形式。所有成果都需业已经省级或部委级教育或科研部门组织的鉴定或验收。
4.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该协会于2006年10月20日正式启动“十一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人教育协(学)会、各部委行业职工教育协(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团体会员单位,规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两年一评审。即第一年、第三年和第五年评审。该协会科研课题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重点课题,第二类为一般课题,第三类为青年课题。申报的课题按照何种类别立项由学术委员会确定。科研课题原则上自筹经费。协会视情况对重点课题予以适当资助,对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协会将视情况给予表彰和奖励(协会网址是:http://www.caea.org.cn)。
5.中国学前教育学会
在该学会2001年启动“十五”课题立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第一批立项课题97项,第二批立项课题183项,共计280项。并总结经验,继续开展了“十一五”课题立项工作并发布了“十一五”课题指南,组织课题申报、审批立项和研究成果的评鉴与推广工作。课题的申报、评审费共100元(不含地方研究会评审费)。课题研究周期按课题的内容而定,一般两年完成,最长不超过三年。不资助编著或译著、丛书,并组织研究成果评奖(学会网址是:http://www.cnsece.com)。
6.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2007年1月4日公布《教育技术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一五’教育技术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该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课题分为三个级别: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创新课题。由申报者根据本课题情况提出意愿后,由评审专家确定级别(协会网址是:http://www.etr.com.cn)。
(三)社会组织教育研究项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该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前身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1958年9月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学的学科组建或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167个全国性学会、31个省级科协及广泛的地方、基层组织,430多万会员的科技团体。它的职责之一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科学技术普及部负责有关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项目。
2.社会团体教育研究资助项目
共青团、妇联、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也涉及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内设青少年研究中心机构,设立相应的教育研究项目。
3.民办教育机构研究项目资助
西安外事学院继续展开对于民办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推动民办高教理论研究,2003年5月,该校研究所在《光明日报》等媒体面向全国发布了首次民办教育研究课题招标公告,开创了民办高校向全国学术界进行学术招标的先河。此次活动得到了全国50多家高教研究机构的100余名学者的热烈响应,最终通过以潘懋元、顾明远先生为专家组成员的匿名投票评审,最终确定中标课题11项,由来自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博闻教育集团的11名学者为2003年-2005年度民办教育研究课题资助获得者。2004年8月,七方教育研究所以“学校教育功能研究”和“日本私立高校研究”为课题,又在《教育研究》等媒体向全国发布第二次学术课题招标公告,最后由来自7所高校的8名学者分别组成两个课题组。上述两次招标活动共计13个课题,经过参与者一两年的辛勤努力,现在部分课题已经结题并进入了编辑出版阶段,第二批“七方民办教育丛书”(共10余部)部分已经与广大读者见面,其他正在付梓出版。
(四)国际教育研究项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研究项目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即(UNESCO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PD教育项目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跨学科项目,其目的在于通过全世界各国的努力,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人口教育联系起来,动员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7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北京教科院承担《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教育研究项目
1946年联合国大会成立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设在纽约。在1953年成为联合国系统的永久机构,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保健、福利和教育等问题。该组织从1947年到1949年参与了对中国的救援和社区助产士的培训。1979年儿童基金会再次与中国开展合作,主要成就包括显著加强扩大了的免疫计划、妇幼保健项目,广泛开展了学前及小学教师的培训以及国家儿童发展中心的建立。自十多年前中国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以来,儿童基金会的在华工作始终以保护儿童权利为主线。
目前,儿童基金会的主要工作范畴包括:(1)倡导儿童权利;(2)提高女孩子受教育及其他平等机会;(3)为辍学女孩子提供校外教育。以“3-A”模式为指导,将儿基会资助作为“种子经费”,只限于在一些模式探索中和国家级活动中提供服务,在合作伙伴中开展在技术、计划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在示范地区和国家级项目中进行交流、宣传教育及早期儿童关爱合作项目,主要合作伙伴是教育部、中国科协。目的是提高质量,减小差异,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帮助校外青少年发挥其潜力。地理分布:国家级,12个省,80个县。通过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已开展了流动儿童就学政策研究等项目。项目制定原则侧重对儿童的关注,而不是部门间相互干预,要求用以知识为中心的项目为儿童服务。
3.世界银行的中国教育研究项目
世界银行的一项首要任务是推动“全民教育计划(EFA):快速通道倡议(FTI)”。其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1)帮助那些未上小学的、最底层的10%—15%的儿童;(2)教与学;(3)测评与监察;(4)教育财政。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6年2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得到了世界银行专项研究基金的支持,着手在中国建立一个教育研究网络(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其创立理念是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去探讨EFA/FTI优先关注领域内的教育问题,同时帮助中国年轻教育研究者进行研究能力建设。建立这个网络的目标是:扶助中国教育研究学术资本的积累,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并深入了解“全民教育计划(EFA)”在中国的实施状况。
4.福特基金会的中国教育研究项目
福特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国际和平和改善人类福利的慈善机构。基金会以寻求推进民主、减少贫困和不公、促进社会所有成员平等的实现、关注弱势人群的需要和福利为宗旨,发挥了“桥屹中美,五洲共济”的巨大作用。基金会于2001年成立了国际奖学金项目,并在2002年正式启动了“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过去的做法多为个体关怀,而基金会这一项目则是整体关注,重点在于帮助学校提高应对贫困生问题的整体能力,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进行帮助,还包括培养贫困生人际交往、为家乡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基金会在中国项目的资助直接由其北京办事处负责。从1988年1月办事处设立至今,基金会在中国资助总额已达数亿美元。为与中国发展的重点相一致,该会开始关注长期困扰着偏远、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2001年最新的进展是增加了教育和文化项目,致力于教育改革与文化多样性。为了在上述领域中使基金会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应,根据所申请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法来确定是否给予资助,基金会鼓励所有社会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如草根组织、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心、大学及政府部门,目的是对每一类问题都能有多种角度的考虑,对全国有重要意义的紧迫问题和可能会对国家产生影响的项目给予特别的关注,把与所有资助领域有关的一些前沿问题作为重点,如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关注贫穷和弱势群体、强调以参与方式作为核心理念,加强社区工作、重视权利、推动公民社会、尊重多样性。先后资助了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研究、社会参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等教育科研项目。
5.田家炳基金会的中国内地德育研究项目
该基金会是田家炳先生于1982年创办,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牟利慈善机构,专事捐办慈善公益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田家炳先生个人及其家族公司之捐献,以“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创会宗旨,致力在中国内地及香港捐资推动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实践“取诸社会、用於社会”的理念;倡导并创造条件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建立一个理想和谐、充满爱心的社会,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推广道德教育;协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在全国60多所高校捐资兴建教育书院、教学楼、师资培训中心和体育中心,另捐办专业学校9所、中学110余所、小学35所、幼儿园及幼稚园5所、医院29所。其他项目包括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田家炳系列的88所中学资助各院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和赞助教育机构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多所大学设立中国学者访问基金;赞助各地田家炳中学举办各类交流考察活动。在内地,于全国各地田家炳教育书院、学院、田家炳中学设立奖学金,培育更多优秀学生。
基金会对德育尤为重视,认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必须首重德育,以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格。为此先后资助在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三届“二十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2005年又捐资100万元,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推行“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发展及研究计划”,更具规划、更有针对性地推动中国的德育工作。另又定期举行“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汇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和田家炳系列中学校长,分享及交流管理经验,提升田家炳系列学校的管治效能,提高办学素质。该计划项目旨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基金项目将选定25所德育研究项目基地学校,其中田家炳系列中学占60%(15所),其他中学占40%(10所)。投入项目研究资助经费50万元,用以资助项目校的德育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和项目开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根据项目申报课题的内容、研究基础、理论及实践意义等进行评审、规划,并向立项后的项目校提供2万元人民币的研究资助。
此外,还有欧盟、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对我国的教育研究资助项目。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科研资助的管理机构、资助对象、资助重点、资助经费各不相同,纵横交错,形成了以面向整个教育战线的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为主体、面向高校教师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项目为辅,教育内外、国内外、行政和社会组织相结合面向各自系统的多方参与的教育科研资助体系。研究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解教育科研体制及其变化,掌握各个资助机构的特点和要求,寻求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