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的私人产权及其交易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信息论文,产权论文,私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现状综述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代表着一种利益分配的格局,体现为一种获取利益的权利,一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会计信息“面纱”背后蕴涵的各项权利就凸现出来。因此,需要明确界定究竟谁应该拥有会计信息的产权、分享其收益,谁应该被排除在这种权力之外。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产权不清应是所有问题的诱因。因为会计信息产权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信息的外部性无法实现内部化,制约了信息生产的积极性和信息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导致了监督的弱化。缺乏产权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主动监督,而政府的监督又缺乏经济动力,最终结果必然是管理者实际控制会计信息的供给,供需失衡在所难免。为此,我国的一些会计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会计信息产权的探讨。刘峰(1997)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利益主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界定;杜兴强(1998)提出了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的畸形性问题,后来,又提出了会计信息产权发轫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等观点。随后,关于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的文章不时地见诸于期刊,对会计信息的产权属性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3种:(1)会计信息属于私人产权,市场机制是配置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但对究竟谁应该拥有会计信息产权,却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企业资源投入者拥有会计信息的产权,会计信息天然的产权所有者应该是企业的股东,股东拥有会计信息的终极索取权。也有人认为,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天然所有者,对会计信息具有原始产权,企业相应的拥有会计信息的法人产权。还有人主张,会计信息是属于企业法人实体所有,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拥有会计信息产品的原始所有权;(2)会计信息具有双重产权。会计信息产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非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产品是私人物品。会计信息产品在目前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等条件成熟时则将恢复其私人产品的属性;(3)会计信息的俱乐部产权。公共物品性质并非会计信息的天然和本质属性,可以通过以俱乐部形式实现的会计回归与会计外部化的制度改变,来改变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此外,还有人主张将会计信息的产权归属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职工等都是会计信息产权的所有者。上述各种观点主要从会计信息本身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产权归属问题,导出了不同的信息供需机制,但没有站在企业的高度来分析这一问题,缺乏对会计信息与企业资源关系的认识,没有解释会计信息产权与企业产权的关系,对会计信息的私人性认识不足。
二、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的替代变量
企业是一系列资源所有者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其中,股东贡献财务资本,债权人贡献资金使用权,职工贡献劳动力使用权,国家贡献生存环境,管理者贡献人力资本等,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契约连接在一起,共同组建成企业。在这些资源中,股东投入的财务资本是最基本的资源,是企业存在的基石,其他资源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是基于交换①原则产生的。在这一交换过程中,会计信息成为最好的交换媒介,因为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及其使用情况,是企业资源状况的最佳替代变量。资源提供者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使用资源的状况,而企业则通过提供会计信息来换取资源提供者的信任,获得更多或继续使用资源的权利。因此,会计信息作为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替代变量,成为资源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双方互信关系的建立,引导市场资源的配置。会计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尽管它不像一般的物质资源参与生产,直接作用于产品或劳务,但它通过降低决策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效益来实现价值的增值。会计信息的稀缺性和价值性必然产生产权归属问题。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产权是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其重要性在于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一个完整的产权包含着对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一组权利束。根据产权经济学的观点,一般将产权划分为私人产权、社团产权、集体产权和公共产权。私人产权是将权利完全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来行使,即个人完全拥有资源的排他性权利,它可以同附着在其他资源上的类似权利相交换;社团产权即共同体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同样的权利,且无须事先与他人协商,但对共同体外的任何成员具有排他性。社团产权属于各成员组成的社团,而不属于该社团的各个成员,产权在个人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集体产权与社团产权较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由集体的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行使做出规则和约束。凡是对集体表决的决策不能同意或自己的意见不能得到反映的,可以转让其权利;公共产权是将财产的权利界定为公众行使,即任何人在行使对公共资源的某项选择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那么,会计信息的产权究竟属于哪一种呢?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否改变了会计信息的产权属性呢?
三、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没有改变会计信息的私人产权属性
在独资企业中,由于业主对企业的资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资源的产出全部归业主支配,实现了控制权与索取权的统一,会计信息作为反映企业资源及其变化的代码,作为资源的附着物,理应归属于业主个人所有。业主拥有并行使会计信息的全部产权,具有明显的私人性。企业外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要求业主对外披露会计信息,除非发生资源的交换行为②。
在合伙企业中,尽管每个合伙人实际拥有的资本并不一定相等,但他们共同控制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企业的控制权与索取权仍然是统一的。从理论上讲,每个合伙人对会计信息拥有的产权是基于其对合伙企业资源所拥有的产权,每个人只能拥有与其投入资源相对应的部分信息的产权,但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可分割性,部分信息基本上没有价值,这样就赋予每个业主分享全部会计信息的权利,但在行使会计信息的整体产权时要受到其他业主的制约,需要由所有合伙人集体协商解决,从而表现出集体产权的特性。集体产权的基础是私人产权,即每个人将其拥有的部分私人产权贡献出来,通过放弃部分产权的控制权,来分享他人贡献的部分产权,从而获得较多产权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因此,笔者认为,会计信息产权的私人性并没有改变。与独资企业一样,合伙企业的会计信息也只作为资源交换的媒介向外界提供。
现代公司制企业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产权结构,企业的资本由为数众多的股东提供,且股东处于变动状态,每个股东将其资源的使用权、处置权等部分产权委托给管理者行使③,而不像合伙企业由业主自己掌管。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法人财产权,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股东集团作为企业的终极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应定期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代理职责的履行情况,即股东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效果,而会计信息作为资源使用状况的替代符号就自然成为管理者反映受托责任、股东实施监督的有效媒介。股东投入的资源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其他资源由此派生,而会计信息作为资源的替代变量,其终极所有权理应归属于股东集团④,但股东并没有自己行使会计信息的全部产权,仍然是将其使用权、处置权等部分产权委托给管理者行使,授权管理者可以基于股东利益极大化的目标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与企业发生资源交换行为的有关方面或人士。因此,公司制企业中会计信息的私人性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产权行使的方式,由业主自己行使转变为委托管理者行使,管理者拥有会计信息的法人财产权。由此可以导出,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应定位于其产权主体(股东)⑤,而不是其他方面或人士。目前有一种观点将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界定为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值得商榷。由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依靠公共契约强制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各个利益主体的不同需要,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已超出了会计本身的能力。同时,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理智的冷漠”(rational apathy)和“搭便车”(free-rider)心理,必然导致对信息监督的弱化,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也是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主要症结之一。
四、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表象的质疑与诠释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物品付费的消费者,或者排他的成本高到使排他成为不大可能,并且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因此,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成为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那么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这些特性呢?首先,会计信息具有排他性。吴水澎等(2004)将会计信息的效用划分为“核心效用”和“非核心效用”⑥,会计信息的“核心效用”只有企业投资品的购买者(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才能获得,其他信息使用者只能获得“非核心效用”,投资品的购买者通过“投资契约”的形式实现了技术上的会计信息“核心效用”的排他性。此外,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信息产品,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消费者难以理解,也不可能进行消费,这也实现了对一部分消费者的排他性。排他性不是物品的自然属性,往往依赖于一个社会的法律架构和技术实现能力,现行会计信息表现出的非排他性受制于现有的法律、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技术条件;其次,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根据Fama的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信息影响股票的价格。由于现实的资本市场没有达到强势有效,信息对股价的影响不可能瞬间完成,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再加之信息消费者的分析能力存在差异,所获得信息的效用也不相同,这就使得信息在消费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获得信息早、分析能力强的消费者就可以及时做出决策,利用其获得超额收益,并影响股价的变动;而获得信息晚、分析能力弱的消费者,将获得较少的收益或没有收益;最后,如果我们把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视为公共物品,而管理会计信息具有明显的私人性,这是否违背了逻辑上的一致性⑦。因此,笔者认为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出现“公共物品”的一些特性,这只是一种表象,造成这种表象的原因主要有:
(1)企业股东人数的增加和频繁变动,使得集体产权的排他性减弱。在上市公司中,企业所有权分享呈现日益细化的趋势,股权已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股权交易使得股东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以至很难辨明股东的人数和身份。股东人数的日益膨胀不仅增加了外部性内在化的成本,也削弱了产权保护意识,会计信息被置于“公共领域”,表现出“公共物品”的一些特性。
(2)公共管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在上市公司中,“股东实质上是等额资本的出借者,而不是所有者。……股东所实际拥有的是他们的股份,而不是公司”。虽然股东拥有会计信息的终极所有权,但会计信息的生产实质上控制在管理者手中,股东的剩余控制权基本上已被管理者剥夺,单个股东小额的剩余索取权无法激励其积极地实施监督,同时,高额的交易费用也阻碍了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的产权实际上控制在管理者手中,股东无法按个人的意愿行使会计信息的私人产权。这就使得会计信息主要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进行生产、披露,而不是为了满足股东的需要,信息供需之间的差异较大。而会计信息的社会性又不能任由管理者为所欲为,这就需要国家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宗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准则⑧,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由此就导致了会计信息呈现出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并非其内在属性而与社会制度选择有关,改变制度安排完全可以改变会计信息的产权关系。
五、会计信息市场化交易的设想
“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导引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的界定程度取决于人们对界定产权发生的成本、收益的对比,这受制于一定的需求和技术条件。当人们对资源价值的认识得以提高,而产权界定和维护的成本降低时,人们会改变原来的产权界限,将现存于公共领域的部分资源置于私人名下。在工业经济条件下,高额的交易费用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采用公共契约的产权界定形式,将其置于公共领域。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价值的认识得以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又为产权界定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支持,这为重新划分会计信息资源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提供了方便。会计信息产权的私人性为会计信息的市场化交易提供了基础,交易费用理论为会计信息供给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的生产成本较高,由企业负责会计信息的生产,可以节约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供给模式;但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信息的供给渠道已由单一的企业供给转变为多元主体供给,信息中介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单一供给模式下的成本优势已逐步被信息质量不足引起的交易成本增加所抵消,要求会计信息满足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也使企业感到力不从心,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中,企业作为供给链条中的起点,应以提供初级信息为主,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宗旨,不服务于特定的信息使用者。企业将初级会计信息的加工权有偿转让给信息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负责将其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形成个性化信息,以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要。投资者⑨、债权人等作为会计信息终极消费者可以采用私人契约的方式、通过有偿的形式向信息中介机构购买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和交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网上交易和支付系统使得会计信息的“付费消费”成为可能。会计信息未来的供给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未来会计信息的供给模式
会计信息实现市场化交易后,将从根本上缓解供需之间的矛盾,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信息供给者通过信息产权的转让⑩,以取得产权收益,弥补了信息的生产成本,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对称性,同时供给者也会基于利益的驱动而生产更多、更好的信息,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信息消费者也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以决定信息的消费量。消费者的取舍引导着信息生产者的生产方向,需求引导供给的机制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配制的市场均衡。
注释:
①这里的交换是从广义上理解的,不仅包括一般商品、服务的交换,也包括资源使用权、生存环境等交换。如企业为了取得银行资金的使用权,需要用利息与其交换;为了取得生存环境,需要用税款进行交换等。
②只有在企业需要与外界发生资源交换行为时,才需要向对方提供会计信息,如企业为了与银行交换资金的使用权,需要向银行提供会计信息,以帮助银行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誉等。
③股东没有转移资源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等权利,股东之所以愿意将资源的部分产权委托给专业的管理者行使,其前提是这比自己行使全部产权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④不是股东个人,因为无法区分出每个股东所投入资源派生的信息量,即使能够区分,也没有任何意义。
⑤这也印证了为什么我国公司法第16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依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二十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
⑥会计信息的“核心效用”表现为辅助投资者对企业投资品的购买决策,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最终反映到投资品市场价格的提升上。企业投资品的购买者成为会计信息的“付费消费者”,拥有会计信息的“核心效用”,其他使用者成为会计信息的“免费搭乘者”,只能享用会计信息的“非核心效用”。详见吴水澎,秦晓,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J].会计研究,2004,(5):3-7.
⑦企业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是在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二者的产权属性应该是一致的,不可能分属不同的产权主体。
⑧在这里,法律、制度和准则成为一种公共契约的替代品。
⑨投资者作为企业的业主,在消费个性化信息方面没有特权,也应按市场规则进行付费消费,这正如股东不能无偿地取得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有一种观点认为,投资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理应获得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值得商榷。由于投资者内部对信息需求的差异较大,会计信息不可能一一满足,与其这样,不如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客观揭示经营的真实状况,由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自行或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分析。会计以反映为主,不为特定的主体服务。
⑩会计信息不同于一般的物品,其产权可以实现多次转让,每次只转让部分产权,而不是全部,转让的次数越多,信息价值实现得越充分。
标签:会计论文; 公共物品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股权论文; 产权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效用理论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财会论文; 股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