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理论与期货价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蛛网论文,期货价格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蛛网理论是由荷兰的J·廷伯根、美国的H·舒尔茨和意大利的U ·里奇各自独立研究,并同时在1930年分别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其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带来供求的变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波动。该理论运用追溯现期经济变量受上一期变量影响的分析方法,成为现代动态经济学中运用差分方程进行经济分析的起点。显然,蛛网理论与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为期货交易者预测期货价格走势、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
蛛网理论认为本期的商品供给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水平。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在生产规模既定之后生产过程未完之前,无法中途改变规模以适应需求变化,因此现期产量只能由上一期规模决定。假定农产品的供求曲线不变,上一期的规模则是由当时的价格决定的,而当时的价格又是由当时的供给(它是由再上一期的生产规模决定的)和需求决定的。现期的需求和价格也只能影响下一期的产量和供给。又假定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价格会保持不变,自己改变产量不会影响价格。根据需求弹性(E[,d])与供给弹性(E[,s])的不同关系,价格与产量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E[,d]>E[,s])
这种情况下,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终达到均衡。此为“收敛型蛛网”,如图—1(见26页)。
图—1 收敛型蛛网
在现货市场上,丰收年份产量会增加到Q[,1],大于均衡产量Q[,0],供过于求,消费者购买全部Q[,1],付出的价格为P[,1],低于均衡价格P[,0]。由于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所以当价格为P[,1]时,卖主在下一周期把产量由Q[,1]减少至Q[,2],于是供小于求,价格随之上升到P[,2]。当价格上升至P[,2]时,卖主在第三周期把产量扩大到Q[,3],供大于求,价格又跌至P[,3]。如此反复下去,最后趋于均衡点E。期货市场的情况又会如何呢?
我们先看正常的期货市场。当现货市场的供给量为Q[,1]时,供大于求,现货价格降至Q[,1],期货市场也会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在Q[,1]处期货价格降至一个低谷(严格地说,应该是在接近Q[,1]处,而并非正好是Q[,1]点。为论证方便,近似地看作是Q[,1]点,以后Q[,2]、Q[,3]各点亦具同种性质)。此时投机者应入市买入合约做多头,待价格上涨后卖出合约以赚取价差利润。
以玉米为例,假定Q[,1]点为10月1日,此时芝加哥交易所(CBOT)次年3月的玉米期货价格为2.00美元/蒲式耳。交易如下:
10月1日:买入1张次年3月玉米合约,价格2.00美元/蒲式耳。
11月1日:卖出1张次年3月玉米合约,价格2.20美元/蒲式耳。
结果:盈利(2.20-2.00)×5000=1000美元。
保值者亦可以运用图—1的蛛网分析做套期保值交易。 假定某饲料加工商12月份会用玉米现货50000蒲式耳,而10月1日时玉米现货价格为1.80美元/蒲式耳。为防止价格上扬而遭暗亏,该加工商入市进行保值交易。交易情况如下:
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
10月1日 玉米价格1.80美元/蒲式耳 买入10张次年3月份玉米合约
价格2.00美元/蒲式耳
12月1日 买入50000浦式耳玉米 卖出10张次年3月份玉米合约
价格2.00美元/蒲式耳
价格2.25美元/蒲式耳
结果 亏损(2.00-1.80)×50000
盈利(2.25-2.00)×10 ×
=10000美元 5000=12500美元
从Q[,1]点处期货价格开始上涨,一直到现货市场价格在Q[,2]处升到至高点,期货价格也上升到了至高点。在Q[,2]点处投机者应卖出合约以对冲前面的合约,或是建立新的空头部位,待以后价格下跌时再买入合约对冲,从而赚取价差利润。将来要抛出现货的保值者也在Q[,2]处做空头保值交易,待抛出现货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相应的期货合约平仓了结。
期货交易者并不一定在价格达到最低点时买入合约,或是在价格达到顶峰时卖出合约。要根据不同的市况,适时地买入或卖出。借助图—1 的收敛型蛛网可以使交易者判断期货价格由低向高变化过程中先买入后卖出合约;在期货价格由高向低的变化过程中先卖出后买入合约。在Q[,2]处价格开始下跌,一直到Q[,3]处价格降至一个低谷,此时交易者应买入合约做多头,具体交易方法与Q[,1]点处相同。Q[,4]与Q[,2]点相同,以此类推。
套期图利者如何根据蛛网理论来制定交易策略呢?
首先来看跨月套期图利。Q[,1]点处供给远大于需求,距P[,1]点近期期货合约价格涨幅会小于远期合约价格,或近期合约价格跌幅大于远期合约价格。此时投机者可进行卖出近期合约买入远期合约的套利交易。以玉米为例,假定Q[,1]处为10月1日,此时CBOT的次年3 月份玉米期货价格为2.00美元/蒲式耳,7月份玉米期货价格为2.15美元/蒲式耳,价差为15美分,小于正常的价差水平20美分(假定月持仓费为5美分)。 投机者分析判断7月份合约价格相对于3月份合约价格将会上升,所以化做了如下交易:
10月1日 卖出1张3月份玉米合约 买入1张7月份玉米合约 价差
价格2.00美元/蒲式耳价格2.15美元/蒲式耳0.15 美元
12月1日 买入1张3月份玉米合约 卖出1张7月份玉米合约
价格2.20美元/蒲式耳价格2.40美元/蒲式耳0.20 美元
结果:亏损(2.20-2.00)×5000盈利(2.40-2.15)
=1000美元 ×5000=1250美元
净盈利:250美元
Q[,2]处供给小于需求,经分析判断近期合约价格跌幅小于远期合约价格,或近期合约价格涨幅大于远期合约价格。此时投机者可进行买近卖远的套利交易。只要近期合约与远期合约的价差缩小,即可保证买近卖远的套利交易稳获盈利。Q[,3]点与Q[,1]点、Q[,4]点与Q[,2]点处做法相同,不再赘述。
其次来看跨商品套期图利。跨商品套期图利是在不同但相关的商品间进行的。由于相关商品在用途上存在替代关系,并受同一种供求因素的制约,在期货市场上表现为合约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同,同升同降。比如小麦和玉米均可作为食品加工和饲料,合约价格有同升同降的趋势。不过通常小麦价格远高于玉米,且二者间的价差变化也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小麦的收获季节是6、7月份,小麦价格下降,价差缩小。在10、11月份玉米上市,其价格相对下降,价差扩大。这种价格变化也可以在各自的蛛网图中得到反映。套利者掌握了相关商品之间的价差变化规律,便可进行跨商品套期图利。
再次来看跨市套期图利。跨市套利是在两个不同的交易所之间买卖期货合约。这里的空间因素可以转换成蛛网理论中的时间因素来进行考虑。套利者分析判断异地市场同种商品(或相关商品)之间价差的正常或非正常变化,便可适时地进行跨市套利。关于套利交易的技巧与策略,可参见拙作《谈套期图利的效果》(《中国期货》1994年12月月末版)。
二、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E[,d]<E[,s])
这种情况下,价格与产量的变动过程与第一种情况类似,但它们的波动幅度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这种蛛网叫“发散型蛛网”,如图—2(见28页)所示。
图—2 发散型蛛网
这种情况下,当现货市场价格处于P[,1]时,产量为Q[,1],供过于求,那么下一周期产量会减少到Q[,2],价格随之上升到P[,1],如此反复下去,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期货市场的价格也是伴随现货价格同升同降。分析方法与交易策略和第一种情况相同。在这一蛛网模型中,蛛网呈不稳定状态。在实际变化中,价格水平的峰谷差别可达50%甚至数倍以上,即发生暴涨暴跌。这种波动现象连续发生时,产品的供给往往出现大幅度的伸缩变化,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也会因此大幅度增加或减少。期货市场处在这种市况时,交易者当慎之又慎,因为高利润总是与高风险相伴而生的。
三、需求弹性等于供给弹性(E[,d]=E[,s])
这种情况下,价格和产量均按相同幅度波动,在图上形成首尾相连的蛛网,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相等。至于蛛网离均衡点的远近则根据市场干扰的强度而定。这种蛛网叫“封闭型蛛网”,如图—3所示。
图—3 封闭型蛛网
现货市场上,当产量为Q[,1]时,供大于求,价格为P[,1],下一周期产量为Q[,2],价格上P[,2],再到下一周期,产量又恢复到Q[,1]。如此反复下去,保持同一状态。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与现货市场相同。具体交易方法与前两种情况亦相同。所不同的是,这种市况下,期货交易的利润和风险都是固定的。“封闭型蛛网”可以看作是蛛网理论的一种特例。
四、蛛网理论与期货价格的关系
首先,蛛网理论是期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理论依据。蛛网理论是在分析农产品等带有周期性运动的商品的生产与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商品期货交易中所涉及的商品大多属于农产品或初级产品,同样具有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蛛网理论的三种模型都可以为分析期货价格变化提供依据。尤其是第一种“收敛型蛛网”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相一致。由于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具有权威性,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价格低时,交易者大量买入,刺激需求,使价格上涨;价格高时,交易者大量卖出,增加供给,又使价格下跌,促使市场价格逐步向均衡水平靠拢,而且振幅越来越小。由于大量交易者加入期货市场,期货价格一般不至于暴涨暴跌(“发散型蛛网”)。价格波动频繁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但波动幅度过大则会给经济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蛛网理论中的“发散型蛛网”并非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型,尽管这种情况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并不少见。期货市场的出现以及它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将会促使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朝着趋于均衡的“收敛型蛛网”转化。
其次,期货价格的形成机制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蛛网理论的缺陷。蛛网理论主要是对现货市场的描述,市场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滞后,即第t期的供给量Q[s][,t]取决于t-1期的价格P[,t-1]。 而市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瞬时,即第t期的需求量Q[d][,1]取决于本期价格P[,t]。 因此现货价格的误导作用难以避免。期货市场则将蛛网理论的滞后调节功能转化成预先引导功能。期货价格具有对未来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期的功能,因为期货合约是一种远期交割实货商品的合约,含有远期因素。在交易所达成的具有权威性、预期性的期货价格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依据,也就弥补了蛛网理论运行中的“滞后性”。同时,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还可以进一步丰富蛛网理论的内涵。例如期货交易中的套期图利交易,有利于改变商品不同时期的供求结构,有利于消除地区间价格的不合理状况,有利于调整相关商品之间的比价和供求,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稳定物价的积极作用,使市场价格更趋于均衡价格。
以动态分析方法为特征的蛛网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的,其基本前提是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信息通畅和价格机制灵敏。用蛛网理论分析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描述的就是期货价格从不均衡状况向均衡状况趋近的过程。即使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也被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急剧转轨变型之中,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许多非经济因素时常干扰市场的运行,使价格机制发生扭曲。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刚刚起步。尽管我们可以在理论上充分论证期货交易是完全市场竞争的机制,但我国期货市场在许多方面还很不规范,这就影响了期货价格的权威性,从而使价格发现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互动作用,扭曲的现货价格也会严重影响期货价格的变动,因而用蛛网理论分析中国的期货价格,或以中国的期货价格变动证实蛛网理论,往往有很大出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价格机制的逐步健全,尤其是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期货价格的变动与蛛网模型的基本吻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随着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日益发挥,还可以促使期货市场乃至现货市场的价格机制向着良性循环趋于均衡的“收敛型蛛网”模型方向发展。
标签:期货论文; 蛛网理论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现货市场论文; 蒲式耳论文; 商品期货论文; 玉米期货论文; 供给价格弹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