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君[1]2002年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加速推进,必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对国家金融安全所造成的危害上。 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协定》约定,发展中国家应逐步放松对跨国银行以建立商业存在的方式在该国设立分支机构的行为所存在的诸多限制,这就从制度层面上消除了金融服务贸易领域既有的制度壁垒和贸易封锁状况,从而直接推动了跨国银行的全球扩张。这对一国的银行体系甚至金融体系、宏观经济造成不利的后果,如对国内银行业造成过大的竞争威胁、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强、强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传递机制等,而这些不利的后果将直接威胁到金融安全甚至是经济安全。 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倡导的过境交付逐步自由化原则也导致了国际资本流动渠道的进一步畅通,给国际短期资本进出发展中国家大开方便之门。大规模的、持续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加剧,货币政策有效性受限,并有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危机,从而使国家的金融体系处于整体性的非均衡状态。 最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还强化了国际金融的传递机制,使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传染性。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被引入的金融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将以放大的形式发挥破坏作用,从而危及到国家金融安全。
丁志杰[2]2001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客犬誉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专业:时间:志杰白钦
温俊萍[3]2006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对局部经济安全问题的探讨,缺乏对整体经济安全的全面研究,尤其是忽略了经济全球化的动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联系。加之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经济安全实践的困境。因此,论文以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和新趋势(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信息全球化、人力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五个主要方面)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分别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构建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综合分析框架。 为此,本文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视角,同时借鉴国际经济学、国家经济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较为系统、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逻辑,阐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呈现的新特征及其根源,揭示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及具体表现形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战略选择。与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论文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作为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加以系统研究,这既是对经济安全研究视角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也是对当代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叁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结构及特色。 第二章主要阐释了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视角。首先探析了论文的核心概念,主要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然后论述了以往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依附理论视角、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视角以及制度经济学视角关于经济安全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分析,并
王晓妍[4]2012年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王颖[5]2004年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分析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文中认为一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金融服务业运行质量和整个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但这些收益仅仅是潜在的,要使其变为现实,还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渐进地对外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改革。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及其自由化的涵义参考OECD和WTO关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结合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特点,本文认为,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指发生在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的金融服务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标的物是金融服务,对于金融服务,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上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从事的一切业务活动。狭义的金融服务,主要指金融机构提供的基于手续费和佣金基础上的金融服务。本文所指的是广义上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逐步减少和消除各种金融服务的贸易限制和贸易壁垒,使金融服务贸易活动逐步纳入自由竞争法则的轨道,使贸易体制逐步由保护贸易体制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的过程和状态。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仍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利益来源。这种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差异上。技术差距决定各国金融创新的差距,这种差距即是各国金融服务业比较成本差异的根本因素之一。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 “资本”概念必须要扩大到人力资本。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不仅出口到发达国家,也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商业存在一般都建立在东道国相对发达的区域,欠发达地区则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外国金融机构,这一切更多地体现了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因此,规模经济也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利益的来源之一。国家竞争优势论对于分析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问题,也具<WP=56>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对知识、人才、通讯手段等高级要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需求条件对于金融服务业这一产业来说尤为重要,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也离不开其它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金融服务企业的战略、布局和竞争之于竞争优势的建立也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叁、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福利效应分析静态效应即在某一时点的效应。第一种情况假设国内存在自由竞争,结果表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价格最低,需求最大,消费者剩余最大,从而国民福利也最大,完全禁止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条件下则情况相反,此时生产者剩余最大,国民福利最小,即使是有限制的进入与完全禁止进入相比也将提高消费者剩余和整个国民福利,但却有损于生产者利益。第二种情况假设国内存在垄断,此时完全禁止进入比国内存在自由竞争时完全禁止进入价格更高,需求更小,社会净福利损失更大,有限制的进入和完全放开的进入也是类似情况。所以,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关系很大,从整体社会福利角度出发,最优的情况是国内市场自由竞争,也允许外国的金融服务进入。(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态福利效应分析由于本文论述的重点主要在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因此,对动态福利效应的分析主要侧重于对服务消费方——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自由化过程中面临的收益和风险的探讨。竞争的效率效应。金融服务业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将迫使国内金融服务企业更多地关注消费者偏好,改善服务质量,最终提高整个金融服务业的效率。技术溢出效应。现代金融服务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使用新技术提高国内金融交易的效率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则是引入这种新技术的最主要途径。人力资本形成效应。跨国金融服务机构固有的人才培训、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和了解国际金融服务市场新信息的渠道都为培养本地人才提供了条件。而本地中高级人才在高薪影响下向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转移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但一般来说,由于先进理论和技术分析手段的带入,金融<WP=57>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人力资本形成效应还是正的。制度创新效应。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一国主动成为各种国际和区域性协议的签字国,这无形中将约束政府经济管制行为的不连续性与不稳定性。由于自由化引起的突发问题也将迫使监管者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并为国际金融监管的良好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产业竞争环境改善效应。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导致的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将直接引起其它产业生产成本的下降,而金融服务业对先进技术的使用也将促进其它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此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相关改革所导致的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将减少政府税收增长的可能性,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这一切将最终提升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市场结构效应。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进入短期内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打破东道国的市场垄断结构。但从长期看,面对竞争,国内金融服务机构为了生存也会做出积极反应,而政府也会为其提供有利的政策导向,因此,实际情况往往是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让位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发展中国家获得部分正效应。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
谢建敢[6]2007年在《银行业国际化与我国金融稳定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促使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相关国家乃至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银行业国际化规模不断扩大,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包括银行业、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它不但关系到银行业本身的利益,而且直接或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利益。因此,对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动因、进程和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客观上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其发展态势和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此文研究的意图。本文在银行业国际化和金融稳定基础理论的框架上,首先,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和国际资本流动这两个角度,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进程、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了银行业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的影响机理。然后,对部分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国际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检验了银行业国际化与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效率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应对措施。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相关概念,对论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围绕论文的主题进行了文献综述。文章认为银行业国际化是指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背景下,以货币的国际化为基础,以资本的跨国流动为纽带,通过各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与协调,银行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和发展趋势,以实现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金融稳定是效率和风险的有机统一,是广义上的稳定。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第叁章,从金融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这两个角度对银行业国际化和金融稳定的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即以国际贸易理论、资本流动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金融稳定理论为基础,对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研究了银行业国际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并探讨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特征和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是银行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两个重要前提,也是加速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客观因素。有关银行业国际化问题研究的视角是多方面的,主要从金融服务和国际投资这两个角度切入,但是往往离不开国际资本流动这一根主线。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真正意义的银行业国际化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认为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等因素推动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银行业国际化范围快速地扩展到亚洲、拉美和中东欧等许多国家。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章,分别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的微观和宏观作用机理。具体地说,在银行业国际化初期,由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本流动一般实行严格的控制,大规模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形成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相对很小,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冲击主要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银行业效率,集中表现在银行业市场份额的争夺和竞争力对比方面。因此应准确地把握好对外开放度,只有适度进入并保持一定的进入壁垒才是提高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条件。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巨额的资金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流动,通过利率、汇率、信贷配给等渠道对东道国的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产生不利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给东道国的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可能引发货币危机,进而影响东道国银行业和金融的稳定。第四部分为第六章,首先,通过建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和银行业效率关系模型,运用近年来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稳定、货币稳定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稳定、货币稳定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然后,实证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的开放与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但与银行费用成本、利息收入比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着。这说明,市场的开放可以促进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东道国的银行效率,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第五部分包括第七、第八章,介绍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我国银行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过程当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反而受到了不利的影响,而股份制银行的业绩则得到了稳步的提高,其原因和我国银行业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地位有关。最后,针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不足以及金融不稳定因素的情况,认为目前和今后的主要问题是要处理好市场开放与提高效率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夯实我国金融稳定的宏观基础尤为关键。具体地说,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必须从改革国内银行业固有的市场结构入手,降低进入壁垒,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银行产权形式,打破现有的寡头垄断格局,改变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市场退出的法律程序;完善国内银行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我国金融的宏观稳定,不能仅仅从银行业开放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应该从财政货币政策、汇率和金融自由化的顺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防治。具体来讲,我国当前应该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均衡目标;实施循序渐进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建立具有更大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刘玉珊[7]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次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WTO的金融服务协议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逐渐加快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步伐,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对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次序更加的关注,以求在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过程中降低风险,同时获得更高的利益,本文在总结前人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次序研究的基础上,从金融监管,资本账户的开放,宏观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次序。 选择一个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次序,要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中国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说,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商业存在方式的对外开放必须辅之以强化的金融监管,是保证高度竞争下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利率自由化和信用限额的自由化也应优先或平行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以保证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良好竞争环境的形成。资本账户的全面自由化应滞后于金融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并时刻保留对资本流动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一般说来,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时机应该选择在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外汇储备充足的时候进行。
张维[8]2003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多数文献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并促进经济增长。所以,世界各国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都非常重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机构都在致力于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它们如何应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将决定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命运。 本文将回答“金融服务贸易为什么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有什么好处”、“怎样进行金融服务贸易”叁个主要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中的“成熟模式”、“转轨模式”和“成长模式”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索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做法及启示。论文最后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进一步考察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国际环境及效应,为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通过作者的实证分析和论述,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选题角度创新。 学术界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国内研究还主要是进行基本概念和资料的整理。从国外的主要文献看,又主要集中在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其效应的研究,其他领域基本没有涉及。学术界一般习惯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金融问题,而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去研究金融问题还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本文从国际贸易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具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做法及其制度环境,避免了与国际国内主要文献的重复,并达到系统地研究金融服务贸易的目的,选题角度新颖。 第二,理论观点创新。 金融服务贸易的决定基础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贸易和其它服务贸易,加之,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提出战略利益理论来解释金融服务贸易的决定,认为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战略利益。国际上主要文献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来讨论金融服务贸易,本文试图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构建一个理论体系,并试图在比较优势理论之外去解释不同模式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应是理论创新。此外,本文设计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评价体系,其中的指标定义和安排与其他文献相比,也是一种创新。 第叁,政策建议创新。 通过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叁种主要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在短期内应该以WTO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承诺作为底限,而且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不能与资本项目的开放同时进行,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中国目前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还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可能面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的冲突难以避免,所以,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应谨慎从事。同时,本文建议政府在开放金融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应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上述政策建议与国内主流观点有明显差异,但具有较高的创新程度。
王倩倩[9]2005年在《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球所有的开放经济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巨大的风险,新兴市场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屡屡爆发金融危机,并且显示出极大的传染性。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最为敏感的核心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如果金融不稳定,势必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阻碍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金融安全问题不仅是金融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整个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问题。在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各发展名国家的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发展均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金融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国家安全的议事日程。金融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资本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加速了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这就必然增大一国国内金融体系和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资,尤其是短期资金大多流向了金融或房地产部门,虚拟经济和实物经济脱节趋势加强,股市资金快速膨胀,从而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可能性都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带来外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以及国际融资便利,这些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的调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资本项目开放,而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却造成了外汇市场和汇率的剧烈波动。通过对发生在东南亚和墨西哥的两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剖析,我们发现,金融全球化进程在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是危机爆发的外部动因。而危机爆发后给危机国和临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能力,各国应根据各自国情,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有利于本国金融安全的措施,切实维护好本国金融安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丁丽娟[10]2004年在《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潮流,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表现为商品服务、资本、信息和商务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和愈来愈快的速度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实现这些资源的更大的价值。它必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世界财富的增长,并给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然而,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过快地推进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以及市场破坏力量的膨胀。特别是巨额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的规模远远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抵御能力,经济无国界化使主权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运行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不断扩大的南北差距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大潮之外而获得发展,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要不要加入经济全球化,而是如何策略性地驾驭全球化大潮,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它既有发达国家积极倡导的一面,既有发达国家剥削落后国家的不公正的一面,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实现发展留有空间。其中有着和平、文明、进步的因素不断上升的一面,表现为各民族之间共同性、相互依存性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发展,建立更为均衡的世界经济关系。不加入全球化没有出路,无条件加入经济全球化也没有出路。 本文将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作一探讨并且对发展中国家如何策略性地加入经济全球化,应对全球化的风险与挑战利用全球化之机谋求发展、改变在世界经济关系中的不利与被动局面。本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一般理论,以及它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运行安全方面提出的严峻挑战,以及南北之间在收入、信息占有和科技方面不断扩大的差距。在第叁部分中,主要针对在第二部分中的挑战提出发展中国穿功勺应对措施以及必要的国际支持。
参考文献:
[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研究[D]. 吴广君. 湖南大学. 2002
[2].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D]. 丁志杰. 辽宁大学. 2001
[3].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研究[D]. 温俊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5].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分析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D]. 王颖. 吉林大学. 2004
[6]. 银行业国际化与我国金融稳定研究[D]. 谢建敢. 湖南大学. 2007
[7].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次序研究[D]. 刘玉珊. 同济大学. 2006
[8].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D]. 张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9]. 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D]. 王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0].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D]. 丁丽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贸易自由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金融自由化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银行业论文; 国际金融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安全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