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备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朱自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朱自清先生是人们熟知的诗人、散文家和学者。他讲课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别具一格。他教了大半辈子书,可说是桃李满天下,丰碑在杏坛。他初到清华,讲授李杜诗和国文基础课,不久又开设了《中国文学研究》和《中国歌谣》。以后每隔两三年甚至一年,他便开出一门新课。
我常常想:朱先生身体不好,孩子多,日常事务烦冗(长期担任国文系系主任等职)为什么陆续能开出这么多的课程呢?他是怎样备课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他知识渊博,根基扎实,善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但我细细思量,又觉得似乎不仅仅是这一些。
前些年读到自清先生公子乔森教授写的《我所认识的父亲朱自清》一文,对朱先生备课的严谨认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了解。乔森教授回忆说:“为了教好古诗词,他不仅下苦功夫把大量诗词背下来,准备讲谁的诗就背谁的诗,连每天早晨上厕所的时间也要求自己背会一两首诗,而且,还拜一位老先生为师,从逐句换字地拟古做起,学习写作旧体诗词。从古诗十九首到唐宋许多名家的作品,他都经过仔细揣摩重新作过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况味,才能讲好课,教好学生。”乔森教授还介绍了自清先生《犹贤博奕斋诗抄·自序》中的一段话:“余以老泉发愤之年(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引者(僭大学说诗之席,语诸生以巧拙,陈作者之神思,而声律对偶,劣得皮毛;甘苦疾徐,悉凭胸臆,搔痒有隔靴之叹,举鼎殷绝膑之忧。于是努力桑榆,又课时昕夕,学士衡(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引者)之拟古,亦步亦趋;讽惜抱所抄诗、惟兢惟业。”这里说的正是他为了教会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体会作诗的甘苦,亲自“下水”拟作古诗的情形。我们不难想像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备课时的情形,想像到他的目光中流露出的真诚和坚毅。
由此可见,作为一代宗师、大家风范,朱自清先生在教学备课中最可宝贵的,正是那种惟兢惟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在教学中极端负责,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改进方法,升堂入室,臻于胜境;有了这种精神,才会放下架子,孜孜不倦,不断钻研,强化基础,追求新知,对教学的每一环节和细节都考虑周详,精心设计,务求其尽善尽美。这种知识美与人格美的统一,在朱自清先生身上得到生动的体现。哲人虽殂,典范犹存,前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和优良教风,确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