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博时基金、金信信托的“三角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利论文,股份论文,博时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伊利事件正在牵出更多的关联方。
2004年12月23日晚,伊利股份在呼和浩特紧急召集投资者,就目前公司情况与投资者进行了交流,原本8点半结束的会议直到近9点半才结束。参加此次交流会的大部分都是基金的代表,包括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的9只基金,其他机构投资者没有出席。会上,投资者与伊利股份董事会成员发生激烈争论。而第一大股东金信信托没有参会。
风波中的金信信托自始至终三缄其口,但事情的发展渐渐使其已经不能置身事外了。12月29日,伊利股份公告称,2004年12月27日接到通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因案件查办需要,对金信信托所持有的伊利股份5605.75万股法人股、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所持有的844.85万股法人股(其中844万股被质押)予以冻结,冻结期限从2004年12月24日起至2005年12月24日止。
机构青睐
伊利股份与同处呼和浩特市的蒙牛乳业号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乳业双雄”,与光明乳业、三元乳业并驾齐驱,雄心勃勃有意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龙头老大。伊利股份2003年的销售额达到63亿元。
数据显示,伊利股份近年继续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2004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已经达到0.53元。
“伊利公司是个好公司,从其历年分红状况来看,属于业绩优良的公司。”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问题是,即使这种公司也有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所以机构投资者的调查能力就特别重要。”
公开数据显示:从1996年开始到1997年底。伊利的大股东几乎全部在内蒙古地域,直到1998年初,才有一家非内蒙古企业——上海阳关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进入前10大股东,这时候,基金业刚刚起步。
2000年底,老10家基金公司已经成立,共发行41只封闭式基金,伊利也开始进入这批机构投资者视野,当时长盛旗下同盛基金、鹏华旗下普丰基金、博时旗下裕阳基金都成为伊利前10大股东。
裕阳基金在2001年中期便撤出,同盛基金和普丰基金直到2002年第一季度仍旧在前10大股东之中,之后富国旗下的汉兴基金登场,在2002年6月底以262.76万股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
伊利股份前10大股东
股东名称 持股数量(万股)持股比例(%)
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5605.75 14.33
呼和浩特市启元投资有限公司1715.60
4.38
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 1289.74
3.30
呼和浩特市华世商贸有限公司 844.85
2.16
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556.45
1.42
同益证券投资基金
763.09
1.95
内蒙古财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724.00
1.85
中信经典配置证券投资基金
706.66
1.81
宝康消费品证券投资基金 628.00
1.61
内蒙古元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576.20
1.47
(截至2004年6月30日)
直到2002年底,博时价值成长开始进入伊利股份,当时持有684.75万股,在伊利前10大股东中排名第五。而此时,金信信托已经开始与伊利原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财政局洽谈股份转让事宜。2003年,以博时为主导的基金公司推行的价值投资理念风起云涌,集中投资大行其道。
博时价值成长重仓持有伊利股份
持有量股票市值
占基金净 占股票投
(股)(元)
值比例(%)资比例(%)
2002-12-31 6847546 120859186.9
4.38 8.72
2003-3-31
6836246 144723327.8
5.71 9.34
2003-6-30
6448714 146256833.5
7.2 11.06
2003-9-30 12897428
1450960656.64 9.56
2003-12-31 12897428 152576573.2
5.94 8.06
2004-3-31 12897428 176049892.2
4.47 5.94
2004-6-30 12897428 130650945.6
3.46 4.62
2004-9-30 12897428 153479393.2
4.09 5.39
2003年3月,伊利发布了股权转让公告,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将2802.87万股伊利股份以每股10元的价格转让给金信信托。同年7月完成了国有股权的过户,金信信托持有伊利股份5605.75万股法人股,持股比例为14.33%,成为伊利的第一大股东。
随后博时价值成长显著增仓,截至2003年9月30日,博时持有伊利1289.74万股。2003年底,其他基金开始增持,基金鸿阳、宝康消费品基金、基金裕元、基金天元等纷纷杀入,花旗也通过申万买入366.4万股。
公开信息显示,在此之前金信信托与博时步履一致,而基金们与博时的步履一致。
2003年末,伊利股份前10大流通股东中尚未见长盛基金管理公司的影子,但到2004年三季报中,长盛旗下共有长盛精选、长盛成长价值、基金同益3只基金持有伊利股份共1665.57万股。中信经典配置、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和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二组合等机构投资者也进入了伊利股份的前10大流通股股东之列。此时,伊利前10大股东中有9只基金。
同益基金经理许彤告诉记者,“企业是个好企业,虽然经过波折。就目前来说,我还是认为它仍旧在价值曲线之内。”
博时重仓
今年一直麻烦不断的伊利股份凭借其高增长的业绩依然吸引着众多基金公司。2004年3月份香港赤字之心基金买入伊利股份。不同的是,2004年中期,香港赤字之心基金经理赵丹阳去伊利实地调查,回来之后全部沽空伊利股份。“公司长期还可以,只是目前财务上有问题。”赵丹阳告诉记者,当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价格大战使乳品行业的毛利润降低;另一方面,当时伊利账面上趴着10多亿现金没有投资。“现在看来,这些现金都是被委托出去的。”
同样,2003年年底依然持有1509.85万股伊利股份,占据流通股股东第一位的华宝信托2004年中期已经踪迹全无。
但是,以博时为代表的信奉集中持股的基金公司面对风险没有丝毫退缩。相反,博时在伊利前10大股东中的位置不断靠前,从2002年底的第五名,升到2003年中期的第四、2004年初的第三名,到2004年9月底,博时价值成长已经成为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12月23日,博时公开表态,伊利的事情确实让公司有点措手不及,但对于基金来说,选股的主要方向是要看企业本身的运营情况,从伊利股份2004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达0.53元来看,该公司未来依旧会是机构的重仓对象。如果该事件仅仅停留在个人的行为上,相信对公司的经营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会计报表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赵丹阳并不十分认同内地基金业依据0.53元的每股收益来投资的行为。他认为真正影响公司投资价值的是公司的利润率在降低。
目前,已有机构认为“伊利股份面临着增幅放缓,价格下跌以及成本提升所带来的压力”,从而大幅调低了对伊利股份的评级。
“它(博时)仓位调整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集中投资根本就是‘从行业入手、精选个股’,而这种理念可以获取高额收益,同时也会面临着较大风险。”一家信托公司的人士表示。但对于博时基金经理肖华来说,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仓位调整的问题。截至2004年9月30日,博时价值成长持有的伊利股份已占其基金净值4.09%的比例,占其股票投资的比例为5.39%。
自从伊利股份爆出巨额国债投资事件、罢免独董事件以及接受证监会调查以来,该股的股价从12元高位大跌到9元附近。博时价值成长在伊利股份上的损失保守估计在4000万元左右。
而影响可能远不止此。如果伊利股份未来继续下跌,对其净值影响较大,投资者可能趁机赎回,如果保险公司等加入这一行列,对博时价值成长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此时博时基金董事长吴雄伟亦出来公开表示:“我们不承诺短期内不动伊利股份。”
其他一些重仓伊利股份的基金公司也向记者表示,只能根据公开的信息披露和公司的财务报表来作出投资决策,目前还没有增仓或减仓的决定。
有意思的是,公开信息显示金信信托恰恰是博时基金的第一大股东。但在金信信托作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持有其14.33%股份的同时,博时价值成长持有3.30%的股份。《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基金不得投资于关联人士已经持有该股票流通股10%以上的股票。但业内有观点认为,基金投资关联方持有该股票10%以上的法人股股票也应该限制。
同时伊利独董俞伯伟公开表示,“很多迹象表明,是郑俊怀挪用了上市公司的钱,然后给金信信托,用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郑俊怀才是金信信托背后的人。”而未发一言的金信信托所持股权旋即被冻结也似乎在昭告着它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