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神话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工论文,三一论文,神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湖南第一民企”之称的三一重工(600031)自7月上市即获得投资者热棒。二级市场一片愁云惨淡之际,三一重工的股价四个月来稳稳站在23元之上。
最新公布的2003年半年报中,该公司每股收益063元,高居沪深两市第8名,给投资者带来不少信心。
高利润往往伴随着质疑,三一重工也不例外。尽管这家总部位于长沙的工程机械制造商的研发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民营企业管理机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同同类企业相比过高的毛利率也引来疑窦重重。知情人士向《新财经》记者透露,三一重工从筹备上市到最终挂牌历时两年多,其中波折颇多,审批机构对其业绩一查再查,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小心翼翼,才终获通过。
业绩虚实之辨
招股文件中的关键数据竟停留在两年前的状况,投资者对三一重工业绩的质疑情有可原;更新、更准确的数据仅仅申报给并不参与投资的证监会,对投资者而言,三一重工的业绩依然虚实难辨三一重工以生产建筑用工程机械为主业,三大主导产品为混凝土输送拖泵、泵车和压路机,其中又以泵车为重。该公司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985亿元,泵车销售收入489亿元,占了主营收入的50%。
不过,其泵车销售业绩却有令人不解之处。
三一重工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2000年和2001年分别销售泵车30台和81台,但是并未说明2002年泵车销售数量,只是披露当年销售泵车共获得4898亿元的销售收入。就这部分业绩,以2001年以及2000年的数据可以作一个大致的推算:
2000年,三一重工的泵车销售收入7574万元,销售30台,计算出泵车平均单价为每台252万元;2001年,泵车销售收入18424亿元,销售81台,泵车的平均单价为每台227万元。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以220万元作为2002年泵车的平均销售单价,可以推算出该公司2002年泵车销售数量在220台左右。
但是这显然同该公司同期披露的产能信息不符———其于2003年6月份公布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泵车产能为每年90台,远远低于2002年泵车销售数量的推算值。这是否意味着三一重工的业绩有虚假成分?换句话说,假设该公司2002年满负荷生产,以其披露的年产90台泵车的产能计算,泵车销售收入能够达到4898亿元,意味着泵车的平均单价高达540万元,这不仅远远高于国产的同类产品,较进口产品的平均价格也高出不少,三一重工在招股时所言“产品价格低于进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成了一纸空文。
一家券商在发给投资者的研究报告中直接指出了这一疑点,而三一重工财务总监赵想章亦向《新财经》记者坦言:“以前有基金经理来公司调研时,也提出过类似的疑问。”但赵的解释是,这是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问题。
赵想章同时兼任公司董事会秘书一职。他解释称,由于三一重工在2001年就开始准备上市材料,一直到今年7月才挂牌交易,但是,招股说明书中的很多资料还是2001年的状况———公司生产能力
的数据即是一例。
至于目前三一重工的生产能力,赵想章并不愿多讲。他称,公司在招股书和2003年中报里一直没有披露产品产量及单价,是出于保密原则,“如果竞争对手对三一太了解,不利于三一的发展”。他还指出,公司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很快,以泵车为例,臂架长度从最初的37米到最新开发的54米,之间的差价可达200万元之多。至于具体信息,“证监会是知道的,我们销售的每一台泵车在报送给证监会的材料里都有披露,我们向证监会申请了信息披露豁免。”三一重工证券投资部经理孟维强告诉记者。
“关联”交易之惑
由家族成员控制的私人公司可能是三一重工潜在的最大客户,但它隐匿在投资者的视线之外———因为在法律上它们并不属于“关联”;关键是,在三一重工的大客户名单上,它也无影无踪面对三一重工难测的制造能力,有
质疑者还指出:“不排除另一个原因,这家公司可能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
一个名为“新利恒集团”的建筑机械租赁公司落入了《新财经》记者的视线。据新利恒集团网站的介绍,该公司于1997年10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主要从事混凝土泵车、拖泵、推土机等建筑机械的销售及租赁业务,其与三一重工“建立了永久性的伙伴关系”,为后者产品在海外的惟一代理商。据称,新利恒曾为香港第一高楼香港国际金融大厦的建设工程提供了三一重工生产的建筑机械,从而在香港市场站稳了脚跟。
而《新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2001年的资料则显示,新利恒集团同三一重工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伙伴关系”,资料称新利恒集团即由三一重工母公司“三一集团”设立。此外,三一重工的实际控制人梁稳根同新利恒集团的董事长梁林河为叔侄关系。
对于后种说法,三一重工的董事会
秘书赵想章并不否认,但是他指出,叔侄关系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关联。据赵想章介绍,梁林河早年到香港创业,开创了新利恒集团。三一重工证券投资部的孟维强亦称:“鉴于和新利恒的关系,我们曾主动请示过证监会是否予以披露,证监会的答复是,‘不是关联公司,就不用披露’。”
新利恒集团目前在内地的管理总部设在上海,以新利登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利登”)之名开展业务。
三一重工上市不久即对新利登进行投资。2003年8月18日,三一重工决定投资120万美元参股新利登,增资后的公司注册资本将达800万美元,其中新利恒集团持股75%,三一重工持股15%,三一集团旗下另一家企业湖南三一新材料有限公司持股10%。
此外,湖南一家媒体曾在同月刊文指出,三一重工将提供资金委托,通过信托投资公司,以贷款方式向上海新利登提供5000万元资金。随后上市公司刊发公告对报道予以澄清。赵想章告诉《新财经》记者,公司确有投资信托产品的打算,目的是提高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只是一个短期投资行为,并未投向上海新利登。
上海新利登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7月,作为香港新利恒集团在内地的管理总部,旗下在全国10个城市设有租赁代理公司———具体的操作模式是,由上海新利登向工程机械制造商采购机械,然后通过旗下的租赁代理公司出租设备,收取租金。
《新财经》记者以承租人的身份从新利登负责采购工作的人员处获知,从去年年中设立至今,公司目前在内地拥有各类建筑工程机械近370台,其中绝大多数为三一重工产品,总价值达3.8亿元左右。该人士自称,公司如此大量的采购,足可以称为三一重工的大客户。
但是三一重工的招股书却显示,2002年这一年中,并无“新利登”这个大客户。三一重工公布的客户构成相当分散,尽管公司全年销售额近10亿元,但是最大客户的购买金额却不足4000万元,从三一重工采购1500万元的设备便可排入前五大客户名单。
隐匿在暗处的上海新利登对三一重工的业绩贡献到底有多大?现在依然是个谜。
梁氏家族续写传奇
梁稳根控制的上市公司全力从事工程机械制造业务,其家族成员控制的私人公司则大力发展前景光明的下游租赁业务。待私人公司实现上市计划,则是另一个创富故事
不过,新利恒集团这家由梁氏家族成员控制的工程机械租赁公司终有浮出水面的一天。有消息指,新利恒集团已经于10月中下旬向香港有关机构提交申请,计划2004年底之前在香港创业版上市。
新利恒集团董事长梁林河在9月初曾向香港媒体表示,该公司2002年营业额为7000万港元左右,预计2003年将增长至15亿港元。据介绍,像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等香港地产公司都是新利恒的客户,目前新利恒承接了新鸿基地产约70%的设备租赁项目。梁林河还表示,由于数年内内地将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建筑设备租赁需求将愈来愈大,所以,公司将大力发展内地租赁业务。
中金公司曾在一次关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展望的内部交流会上指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将面临销售方式的转变,租赁、代理能够满足用户一站式购买的需求;在国外,租赁、代理销售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而这些方式在国内仅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在新利恒通过上海新利登大举进入内地市场的同时,三一重工却在退出工程机械租赁业务。三一重工原在北京拥有一家名“天慧龙兴建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慧龙兴”)的工程机械租赁公司。10月14日,三一重工发布公告,拟将天慧龙兴全部固定资产出售给上海新利登。
这样看来,梁氏家族控制的工程机械产业链各个环节相当清晰:梁稳根控制的上市公司三一重工全力从事工程机械制造业务,而通过其侄梁林河控制的私人公司上海新利登在内地大力发展机械租赁业务———对于前者,三一重工已经成为国内翘楚,而后者已经在该领域中占据有利地位,今后发展也大为可观。
有专家在10月份举办的“首届中国租赁业论坛”上表示,中国工程机械租赁业目前尚处于混乱状况,据估计,资产超过1亿元以上的专业工程机械租赁公司只有20家左右,其余多为小型企业乃至个体户。有熟悉该行业的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租赁市场都由外资占领,美国的强鹿公司(JohnDeer)业务开展较为突出,若新利登实力真如其所言,那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上海新利登的员工亦称,公司已经在上海浦东机场附近征地,准备建设办公大楼等及配套设施,同时加快在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建设10座混凝土搅拌站的工作。该员工表示,公司这些项目计划总投资为人民币10亿元左右,待混凝土搅拌站建成,新利登除了单纯提供工
程机械租赁之外,还可提供混凝土搅拌、运输及浇灌等一揽子工程建筑配套服务。
新利恒集团一派急速扩张之势,如果在香港创业板融资成功,将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梁氏家族成员梁林河的个人财富也将飞速膨胀。
三一重工的上市已经造就了一个“湖南首富”。不计算三一集团旗下的非上市产业,梁稳根持有的三一重工股票(尽管该部分股票尚不能流通)市值已达25亿元,超出了远大空调的张跃;在最新
公布的“胡润制造”的百富榜上,仅以其25亿元的身家,梁稳根至少能跻身榜单
前20位。不过,梁稳根并未入选,这或许同梁稳根对“首富”一词异常反感有关。
三一重工上市成功后,公司的一位员工曾给梁稳根发过一张贺卡,上书:“恭喜梁总成为湖南首富!”不料,梁勃然大怒,将这名员工狠狠训斥一通。
通过香港新利恒集团,梁林河亦将在三一集团的暗助下书写另一部梁氏家族的创富传奇。
目前,上海新利登的办公场所同三一重工上海研究所同处一室,该公司在金茂大厦的办公室也和三一重工设于一处,并且新利登及下属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多来自三一集团。另外,据上海新利登员工介绍,公司在上海开展业务的分公司新力龙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原名上海金通力达建筑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金通力达”)。《新财经》记者从工商管理机关获得的资料显示,该公司目前的法定代表人为梁稳根。
这也是一家隐匿在公众视线之外的公司。三一重工招股书曾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梁稳根仅拥有一家同上市公司有同业竞争关系的企业———从事工程机械的租赁业务北京金通力达建筑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金通力达”),不过,为了避免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已于2002年3月份注销。
而事实上上海金通力达既没有披露,也没有注销。三一重工的赵想章解释道,在注销北京金通力达同时,上海金通力达也停止了营业,之所以没有注销,是因为当时公司还有一些应收账款,如果马上注销,将会给应收账款的回收造成很大困难。至于上海金通力达如何变为“新力龙”,成为上海新力登的下属公司的过程,目前则很难考证。
三一神话可否持久
分析师称,三一重工前景向好,但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取决于国家的宏观政策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的毛利率是三一重工惹得市场质疑的缘由,但同时也是引入追捧的因素。在该公司产品中,泵车和拖泵的毛利率尤其突出,均超过50%,远远高于同城对手中联重科(000157)以及同业老大徐工科技(000425)。
不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公司泵车和拖泵毛利率如此之高,而且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公司此次上市的募集资金却主要投向了其它毛利率不甚高的项
赵想章解释道,由于公司的研发力量雄厚,产品质量强于国内同类产品,因此,价格也会比其他公司产品稍高,而产品毛利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成本相对较低。赵以泵车为例:泵车臂架原来的成本是每台90万元,而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降至40万元,仅此一项每台就能节约成本50万元;同时,公司对超过5万元的采购都实行统一招标,这也对控制成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次三一重工上市共募集资金9亿元,投向压路机高等级沥青路面施工成套设备等项目,并没有包含泵车、拖泵等为公司带来很大利润的产品。赵想章解释说:“首先,公司在资金的调度使用上并不是那么截然分开的,比如一边是募
集资金,就非得投向这些项目,另外一边是原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就非得投向另外的项目;其次,公司目前泵车生产所需资金并不需要太多额外投入,如果扩张过快,就会形成产能过剩,目前在泵车上的投入规模是经过了科学计算的;第三,公司此次募集资金当中有258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即使泵车这一块业务需要大量投入,流动资金也可以保证。
行业分析师对三一重工今后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三一重工还将持续其高速增长的势头,并在行业里保持领先优势。但是,其高速增长究竟能持续多久,取决于国家的宏观政策。”一位工程机械行业分析师如此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的热潮保证了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空间,比如北京奥运会及上海2010世博会的场馆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振兴东北国策、城镇建设趋势等因素,都是这个行业的利好消息;最近几年整个行业也得到一些很有力的政策保障,比如国家建设部2001年颁布的《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规定“一级企业必须要有4台以上泵车,二级企业要有2台以上泵车”,国家经贸委2001年颁布1022号文《关于印发〈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的通知》,规定“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要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到2003年12月31日,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城市从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
工程机械行业受益于政策,也可能受制于政策。国家为拉动内需,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形成了目前国内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潮。但是国内呼吁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一直很高,这种依赖政策性投资拉动内需的手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当整个行业增速放缓,三一重工也将难以持续现在的迅猛势头。
国外厂商的大规模进入也将直接瓜分三一重工的市场份额,和国外高水平厂商相比,国内的重工机械在技术上落后太多,三一重工的技术在国内同行算得上佼佼者,但是其关键部位零件也还要依赖进口。
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走出来,到如今成为湖南第一民企,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生逢其时,创造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神话,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这个神话能保持多久?